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语文课堂却不尽人意。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唱独角戏,推行“满堂灌”,现在的语文课堂,热闹非凡的活动使人眼花缭乱,轰轰烈烈却没有实际价值。那么如何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又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精心设计问题,让问有深度。②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寻找恰当的停顿。③给学生动笔的机会,进行适当的“写话”。课改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只有勤于动脑,勇于探索,才能使语文课堂做到轻松愉快,自然和谐,双向互动,简约高效,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感受到那份“和谐”与“安静”,才能走出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活”的误区,才能让语文教学逐步走向理性,走向真实。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课改 误区 安静 效率 理性
近几年,在各级教育部门的积极倡导下,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壮阔场面。笔者作为一名基层语文教师,认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种种现象却不尽人意:课堂轻松愉快,学生却自由散漫;民主互动,学生却随意讲话;分组讨论,却信马由缰;“满堂灌”变成了“随意满堂问”。表面上看,课堂是民主了,轻松了,宽容了,学生得到尊重了。而实际上学生的自控力减弱了,课堂的随意性泛滥了,课堂效率下降了。难道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难道这就是理想中的语文课改?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唱独角戏,一篇课文的分析完全由教师主宰,教师滔滔不绝讲解、抄写,学生昏昏欲睡,似听非听,苦不堪言,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面对这种局面,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它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可完全抛弃原来的方法后,静下心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发现我们原来从一个误区进入了一个更危险的误区。
现在的语文课堂,热闹非凡的活动使人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让人目不暇接,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热闹活泼的互动层出不穷,这样的语文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结果学生心里空荡荡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训练,思维深度的开发挖掘、情操智慧的熏陶锻炼、能力素养的增强提升都没多大变化,让人感到许多的浮躁与华而不实。仔细想来,这样的语文课堂其实好像飘在空中,没有根基,这样的语文课堂好像是一场烟火,美丽灿烂但只是在一瞬间。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是,千万不要把缺少思考和情感而又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课堂误以为是充满了活力充满生机的新课堂。我们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静”,我们抛弃了孔子学法中的“思”。
语文课堂的喧闹让很多问题浅尝辄止。很多时候学生是对课堂的形式感兴趣,而忽略了内容和实质,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应有的知识视野,太多喧闹让学生无暇顾及到课堂的实质,而教师也会在这种喧闹中失去理性和控制,没有了课堂的深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便被放到了一边,大家激动着、兴奋着,其实,这样的教学氛围已经对学生学习语文形成了许多干扰,造成新课改的语文课堂效率低下。
语文课堂的喧闹对后进生不公平。学生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尊重这种差异。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动起来,让所有的孩子都有进步和提高。而这种语文课堂成了语文尖子的舞台,他们尽情地表演着。发言多的是他们,活动多的也是他们,很多时候,后进学生就成了观众和“跟屁虫”,他们只是在被动的跟跑,跑下来,他们一定收获很少。
古人云:“宁静致远”,“静能生慧”。所以,在强调“书声琅琅”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静思默想”。学习也是一个反刍的过程,需要慢慢咀嚼,需要慢慢吸收,而这种咀嚼和吸收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需要一个安静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在属于自己的天空放飞绚丽的梦想,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静下来呢?
1 精心设计问题,让问有深度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没有提问,就没有课堂。我们发现,正是一个个问题,串起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是问题使得孩子们凝神沉思,理性聪慧,正是问题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殿堂勇往直前,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问题”的研究,必须钻研“提问”的艺术。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课堂的气氛,学生回答声不断,表面看起来教学过程很顺,但学生思维的深度得不到有效训练,就是因为提问太碎,太过随意。一个好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引领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进入“思”的境界,学生一旦进入“思”的境界,课堂便会安静下来,便能让孩子们进行“自我的收获”。一个好问题真的可以“四两拨千斤”,语文教师应下功夫研究“提问”。
2 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寻找恰当的停顿
学生思考问题应该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思考的时间越长,回答的结果将会更周全,更科学。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要周全,语言表述要严密。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这样会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会让学生变得更优秀。而这样做的前提是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对后进学生,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制造“冷场”,给那些思维速度稍慢的学生以较充分的时间。这样做也体现了公平,体现了“语文教育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一新课程理念。程度好的学生想出答案后并不是无事可做,可让他们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或再考虑一下有没有另外角度的说法,程度差的学生也有了思考的时间,也就有了“追赶”的可能。
3 给学生动笔的机会,进行适当的“写话”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不失为一个“让语文课堂静下来”的好办法。“动笔”不是让学生写作业,写笔记,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安静下来思考,把思考的过程与结果用书面形式呈现,这样便使得学生思考的参与面扩大了,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随声附和的学生没有了条件,滥竽充数的学生没有了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发言,使得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更全面,使得学生的发言更周密、更精彩。“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让我们喧闹的课堂静下来。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何使课堂真正地安静下来,让学生善于倾听、述说、交流、分工与协作,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一位名人用诗一样的语言给我们语文老师进行了诠释:“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笔者认为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的天堂,作为一个始终爱着学生的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做到轻松愉快、自然和谐、双向互动、简约高效,让学生们能真正感受那份“和谐”那份“安静”。
课改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我们广大教师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施教方法去驾驭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勤于动脑,勇于实践,走出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活”的误区,让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理性、走向真实!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课改 误区 安静 效率 理性
近几年,在各级教育部门的积极倡导下,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壮阔场面。笔者作为一名基层语文教师,认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种种现象却不尽人意:课堂轻松愉快,学生却自由散漫;民主互动,学生却随意讲话;分组讨论,却信马由缰;“满堂灌”变成了“随意满堂问”。表面上看,课堂是民主了,轻松了,宽容了,学生得到尊重了。而实际上学生的自控力减弱了,课堂的随意性泛滥了,课堂效率下降了。难道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难道这就是理想中的语文课改?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唱独角戏,一篇课文的分析完全由教师主宰,教师滔滔不绝讲解、抄写,学生昏昏欲睡,似听非听,苦不堪言,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面对这种局面,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它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可完全抛弃原来的方法后,静下心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发现我们原来从一个误区进入了一个更危险的误区。
现在的语文课堂,热闹非凡的活动使人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让人目不暇接,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热闹活泼的互动层出不穷,这样的语文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结果学生心里空荡荡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训练,思维深度的开发挖掘、情操智慧的熏陶锻炼、能力素养的增强提升都没多大变化,让人感到许多的浮躁与华而不实。仔细想来,这样的语文课堂其实好像飘在空中,没有根基,这样的语文课堂好像是一场烟火,美丽灿烂但只是在一瞬间。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是,千万不要把缺少思考和情感而又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课堂误以为是充满了活力充满生机的新课堂。我们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静”,我们抛弃了孔子学法中的“思”。
语文课堂的喧闹让很多问题浅尝辄止。很多时候学生是对课堂的形式感兴趣,而忽略了内容和实质,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应有的知识视野,太多喧闹让学生无暇顾及到课堂的实质,而教师也会在这种喧闹中失去理性和控制,没有了课堂的深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便被放到了一边,大家激动着、兴奋着,其实,这样的教学氛围已经对学生学习语文形成了许多干扰,造成新课改的语文课堂效率低下。
语文课堂的喧闹对后进生不公平。学生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尊重这种差异。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动起来,让所有的孩子都有进步和提高。而这种语文课堂成了语文尖子的舞台,他们尽情地表演着。发言多的是他们,活动多的也是他们,很多时候,后进学生就成了观众和“跟屁虫”,他们只是在被动的跟跑,跑下来,他们一定收获很少。
古人云:“宁静致远”,“静能生慧”。所以,在强调“书声琅琅”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静思默想”。学习也是一个反刍的过程,需要慢慢咀嚼,需要慢慢吸收,而这种咀嚼和吸收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需要一个安静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在属于自己的天空放飞绚丽的梦想,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静下来呢?
1 精心设计问题,让问有深度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没有提问,就没有课堂。我们发现,正是一个个问题,串起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是问题使得孩子们凝神沉思,理性聪慧,正是问题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殿堂勇往直前,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问题”的研究,必须钻研“提问”的艺术。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课堂的气氛,学生回答声不断,表面看起来教学过程很顺,但学生思维的深度得不到有效训练,就是因为提问太碎,太过随意。一个好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引领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进入“思”的境界,学生一旦进入“思”的境界,课堂便会安静下来,便能让孩子们进行“自我的收获”。一个好问题真的可以“四两拨千斤”,语文教师应下功夫研究“提问”。
2 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寻找恰当的停顿
学生思考问题应该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思考的时间越长,回答的结果将会更周全,更科学。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要周全,语言表述要严密。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这样会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会让学生变得更优秀。而这样做的前提是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对后进学生,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制造“冷场”,给那些思维速度稍慢的学生以较充分的时间。这样做也体现了公平,体现了“语文教育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一新课程理念。程度好的学生想出答案后并不是无事可做,可让他们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或再考虑一下有没有另外角度的说法,程度差的学生也有了思考的时间,也就有了“追赶”的可能。
3 给学生动笔的机会,进行适当的“写话”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不失为一个“让语文课堂静下来”的好办法。“动笔”不是让学生写作业,写笔记,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安静下来思考,把思考的过程与结果用书面形式呈现,这样便使得学生思考的参与面扩大了,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随声附和的学生没有了条件,滥竽充数的学生没有了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发言,使得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更全面,使得学生的发言更周密、更精彩。“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让我们喧闹的课堂静下来。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何使课堂真正地安静下来,让学生善于倾听、述说、交流、分工与协作,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一位名人用诗一样的语言给我们语文老师进行了诠释:“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笔者认为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的天堂,作为一个始终爱着学生的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做到轻松愉快、自然和谐、双向互动、简约高效,让学生们能真正感受那份“和谐”那份“安静”。
课改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我们广大教师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施教方法去驾驭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勤于动脑,勇于实践,走出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活”的误区,让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理性、走向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