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教材资源”角度去分析、审视课堂教学及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教材资源的整合、运用,注重从单元知识的宏观把握的角度,努力使学习内容从“无趣”“无用”“无序”“无理”转变为“有趣”“有用”“有序”“有理”。
[关键词]
有序;教材资源;优化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有学生在课后问我:老师,《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这一单元的内容都是要记的吗,好难记,都记混淆了。他的这一问题引起了我对本单元内容的深刻思考:新课改以来,因受到课时少,内容多影响,教师为了完成有些单元教学内容时总是最大限度地满堂灌,把一个单元的内容并成一节课,上不完的内容学生自学,致使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可想而知,必修1专题三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正是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
(一)教材内容简单无序
必修1专题三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的知识内容简单缺乏深刻性,思维容量小而缺少理性魅力,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突破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存在、组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的完整,因而呈现方式显得有点杂乱,学生很难形成知识体系。
(二)高考试题难度不高
近些年浙江高考试卷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出现得比较少,很多教师潜意识里认为这部分内容不那么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加记忆就能掌握考试所需要的知识点。
笔者分析了从2008年到2015年浙江高考试题来看,高考中对这一单元内容的考查只出现在2010年、2012年与2015年三年的考题中,并且考题知识点相对都比较基础。
逐一分析考题,可见高考关于这一单元内容的考查要求比较低,主要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对考生思维要求不高。
(三)教师认识不够到位
根据以往高考和平时的考试来看,教师普遍认为这部分内容不需要花多大的笔墨,学生可以自学,反正高考这个单元内容考得也不多而且很基础,到时候让学生稍微记一记就可以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考为纲,以考定教”的行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也习惯这种目标定位,缺乏积极的认知动机,他们受到老师定的“重要内容”和“不重要内容’的影响,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我在听取了后文出现的C老师与S老师两位老师的课之后有了对本单元内容更深刻的理解。
二、实践优化策略
(一)依据学情,调整教学体系,让“无序”变为“有序”
如果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或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发展,教师就要创造性地调整教材,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力求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本单元教材内容先出现硅酸盐矿物及硅酸盐产品,然后呈现二氧化硅与硅单质,看起来在知识内容安排上显得很无序。
【案例1】C老师在教材顺序上做了如下调整:
教师必须积极地研读《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教材,敏锐地发现课堂中学生的困惑或疑难处,机智地从“教材资源”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教学,科学而大胆地努力“整合教材资源”。而对教材资源的“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还应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互相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C老师打破了原有教材的安排顺序,更有利于学生建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通过调整教材顺序,自成体系,课堂自动生成了物质间的相互转化网络关系图,这样的调整更有利于学生对硅及其化合物的认识。
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上,而不仅仅是放在学习结果上,可以尝试着改变教材、整合教材、优化教材,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去对它感兴趣,对化学越来越有好感。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活知识、有用的知识,而不是假知识、死知识。
(二)联系生活,选择内容,优化手段,由“无趣”变“有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传播信息的重要场所,它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宗旨,而实现这一宗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针对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状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产生于教学过程中的艺术性、鲜明性、趣味性和奇异性等的精神感受之中,一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个身心就会处于积极状态。
【案例2】C老师上课铃响说: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阅读课本,自学硅酸盐的性质,这部分内容并没有什么难点,同学们自己阅读就能理解,这一节课就在同学们沉闷地阅读中渡过。
S老师上课时给予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颖设计:
〔设计一〕利用PPT提供各种硅酸盐的成品材料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
2.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硅酸盐产品,引出三大硅酸盐材料\
从“教材资源”角度去分析、审视课堂教学及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教材资源的整合、运用,注重从单元知识的宏观把握的角度,努力使学习内容从“无趣”“无用”“无序”“无理”转变为“有趣”“有用”“有序”“有理”。
[关键词]
有序;教材资源;优化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有学生在课后问我:老师,《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这一单元的内容都是要记的吗,好难记,都记混淆了。他的这一问题引起了我对本单元内容的深刻思考:新课改以来,因受到课时少,内容多影响,教师为了完成有些单元教学内容时总是最大限度地满堂灌,把一个单元的内容并成一节课,上不完的内容学生自学,致使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可想而知,必修1专题三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正是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
(一)教材内容简单无序
必修1专题三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的知识内容简单缺乏深刻性,思维容量小而缺少理性魅力,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突破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存在、组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的完整,因而呈现方式显得有点杂乱,学生很难形成知识体系。
(二)高考试题难度不高
近些年浙江高考试卷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出现得比较少,很多教师潜意识里认为这部分内容不那么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加记忆就能掌握考试所需要的知识点。
笔者分析了从2008年到2015年浙江高考试题来看,高考中对这一单元内容的考查只出现在2010年、2012年与2015年三年的考题中,并且考题知识点相对都比较基础。
逐一分析考题,可见高考关于这一单元内容的考查要求比较低,主要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对考生思维要求不高。
(三)教师认识不够到位
根据以往高考和平时的考试来看,教师普遍认为这部分内容不需要花多大的笔墨,学生可以自学,反正高考这个单元内容考得也不多而且很基础,到时候让学生稍微记一记就可以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考为纲,以考定教”的行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也习惯这种目标定位,缺乏积极的认知动机,他们受到老师定的“重要内容”和“不重要内容’的影响,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我在听取了后文出现的C老师与S老师两位老师的课之后有了对本单元内容更深刻的理解。
二、实践优化策略
(一)依据学情,调整教学体系,让“无序”变为“有序”
如果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或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发展,教师就要创造性地调整教材,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力求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本单元教材内容先出现硅酸盐矿物及硅酸盐产品,然后呈现二氧化硅与硅单质,看起来在知识内容安排上显得很无序。
【案例1】C老师在教材顺序上做了如下调整:
教师必须积极地研读《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教材,敏锐地发现课堂中学生的困惑或疑难处,机智地从“教材资源”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教学,科学而大胆地努力“整合教材资源”。而对教材资源的“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还应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互相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C老师打破了原有教材的安排顺序,更有利于学生建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通过调整教材顺序,自成体系,课堂自动生成了物质间的相互转化网络关系图,这样的调整更有利于学生对硅及其化合物的认识。
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上,而不仅仅是放在学习结果上,可以尝试着改变教材、整合教材、优化教材,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去对它感兴趣,对化学越来越有好感。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活知识、有用的知识,而不是假知识、死知识。
(二)联系生活,选择内容,优化手段,由“无趣”变“有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传播信息的重要场所,它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宗旨,而实现这一宗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针对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状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产生于教学过程中的艺术性、鲜明性、趣味性和奇异性等的精神感受之中,一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个身心就会处于积极状态。
【案例2】C老师上课铃响说: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阅读课本,自学硅酸盐的性质,这部分内容并没有什么难点,同学们自己阅读就能理解,这一节课就在同学们沉闷地阅读中渡过。
S老师上课时给予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颖设计:
〔设计一〕利用PPT提供各种硅酸盐的成品材料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
2.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硅酸盐产品,引出三大硅酸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