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员工培训与开发》是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专业课程,其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本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展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就业能力;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一、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与公办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师资力量相对较弱、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专业设置、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办学经验相对欠缺。这就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公办大学生有一定差距,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
一是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民办高校课程体系前期一般依托母体学校的课程体系而设置,其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法,这种“填鸭式”教育方法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意愿低,情绪难以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比较低,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有抵触心理。另外民办高校大学生与重点院校大学生生源质量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学习自制力较差。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一般不足。
二是综合能力欠缺。综合就业能力主要包括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等。民办高校的教师大多采取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学习,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课堂上锻炼沟通、表达、动手等能力。学校对这方面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视与训练不够,不利于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在表达能力差、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也存在障碍。
三是优秀品质缺失。优秀的品质是获得就业机会的基本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优秀的品质包括有责任心、诚实守信、乐观进取、合作意识、创新精神、自我激励、情绪控制等。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择业和工作过程中优秀的品质缺乏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缺乏责任心、诚信、自信、创新精神等。
二、 《员工培训与开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民办高校大学生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员工培训与开发》是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然而,《员工培训与开发》传统的课堂教学却是重知识掌握,而非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另外,课程教学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不能实现学生毕业之后与企业工作无缝对接,学生进入企业之后,还需要相当长时间重新学习才能胜任工作。
2. 教学内容陈旧。民办高校使用的《员工培训与开发》教材大多已出版多年,教材的内容缺乏时代性和新颖性,不能及时补充发展前沿知识,难以适应企业中关于员工培训知识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教材的内容只是让学生了解关于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基本内容,很多知识点没有深度,操作性和实用性都不强,给学生的感觉是内容比较空洞,难以获得实际的专业技能。这使得很多学生看不到其重要的实际作用,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懈怠。
3. 教学方法单一。根据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训与开发》教学方式设计应注重培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实际上,课程教学大多是以老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老师以“满堂灌”的方式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互动。导致这种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一般安排48个学时,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而无法过多地与学生互动,而使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管理游戏、专题讨论、演讲等新式教学方法比较耗时;二是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设计,而很多教师教学任务重和备课时間紧,很难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课程的精心设计和准备。
4. 学习成果评价不合理。学习成果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关系本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民办高校《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在学习成果评价上主要采用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主要采取闭卷的考核方式来衡量,占总成绩的70%或60%;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考勤和学生作业,占总成绩的30%或40%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会导致学生只要平时不缺勤、按时完成作业、考试前“临时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经过程的方式只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难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导致学生对平时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授课方式的主动性降低,出现消极、排斥甚至反感的局面。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 基于以就业能力培养的《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是指老师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精心设计任务,引导和组织学生教、学、做,身体力行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自行完成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自行完成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就业能力。这种任务驱动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本质上是通过“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完成学习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本身,而是学习本身,进一步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
具体实践如下:
1. 组建良好的团队。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需要将学生组建成不同的团队,每个团队由4—8名成员组成,以自行组建为主,以教师协调为辅。每个小组选举一名组长,其任务是分工、协调、组织、控制,为保证组长有绝对的权威,可以由组长来记录每个小组成员在每个任务中的表现,对其进行打分,作为本门课程考试成绩重要的依据之一。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这样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更学会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危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
2. 保证任务顺利完成。任务教学是以任务作为学习的主线,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学围绕任务开展,教师、学生、任务三者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应包含任务设计、任务完成和任务评价三个方面。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基本资料,如进行角色扮演的背景资料,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逐步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遇到困难团队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或寻求老师的帮助,作为老师应该对团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时时跟踪,便于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和任务的难易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整任务,保证任务按要求完成。任务评价是教师对团队的表现给予及时、公正、客观的评价,表现好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不足之处要给出改进建议,这样学生会更有积极性地完成任务,也能提高学生完成下一个任务的热情。学生自己完成了任务后教师作出了评价并提出建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等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3. 改变课程考核形式。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应当从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试转变为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成果评价不只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重点在于考核学生综合就业能力是否提高。平时成绩评价应包含考勤、作业、完成任务的表现,三个方面的比重分别是10%、10%、80%,完成任务占比最大。完成任务的成绩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团队完成每项任务最后取得的成绩,包含制订计划、准备资料、成果设计、课堂分享、时限要求几个方面,由教师为每个团队计分;另一部分是团队的组长为每个成员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计分。最后将团队成果得分与个人表现得分进行综合,为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最后成绩。只有将完成任务的效果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学生才会重视学习的过程和能力的锻炼,也会自愿地接受和参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授课方式和活动,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就业品质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吕菊芳,刘怀元.论就业能力的德性之维[J].湖北社会科学,2016(12).
作者简介:
吕菊芳,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学院工商管理系。
关键词:就业能力;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一、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与公办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师资力量相对较弱、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专业设置、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办学经验相对欠缺。这就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公办大学生有一定差距,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
一是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民办高校课程体系前期一般依托母体学校的课程体系而设置,其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法,这种“填鸭式”教育方法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意愿低,情绪难以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比较低,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有抵触心理。另外民办高校大学生与重点院校大学生生源质量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学习自制力较差。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一般不足。
二是综合能力欠缺。综合就业能力主要包括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等。民办高校的教师大多采取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学习,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课堂上锻炼沟通、表达、动手等能力。学校对这方面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视与训练不够,不利于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在表达能力差、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也存在障碍。
三是优秀品质缺失。优秀的品质是获得就业机会的基本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优秀的品质包括有责任心、诚实守信、乐观进取、合作意识、创新精神、自我激励、情绪控制等。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择业和工作过程中优秀的品质缺乏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缺乏责任心、诚信、自信、创新精神等。
二、 《员工培训与开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民办高校大学生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员工培训与开发》是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然而,《员工培训与开发》传统的课堂教学却是重知识掌握,而非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另外,课程教学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不能实现学生毕业之后与企业工作无缝对接,学生进入企业之后,还需要相当长时间重新学习才能胜任工作。
2. 教学内容陈旧。民办高校使用的《员工培训与开发》教材大多已出版多年,教材的内容缺乏时代性和新颖性,不能及时补充发展前沿知识,难以适应企业中关于员工培训知识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教材的内容只是让学生了解关于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基本内容,很多知识点没有深度,操作性和实用性都不强,给学生的感觉是内容比较空洞,难以获得实际的专业技能。这使得很多学生看不到其重要的实际作用,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懈怠。
3. 教学方法单一。根据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训与开发》教学方式设计应注重培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实际上,课程教学大多是以老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老师以“满堂灌”的方式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互动。导致这种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一般安排48个学时,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而无法过多地与学生互动,而使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管理游戏、专题讨论、演讲等新式教学方法比较耗时;二是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设计,而很多教师教学任务重和备课时間紧,很难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课程的精心设计和准备。
4. 学习成果评价不合理。学习成果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关系本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民办高校《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在学习成果评价上主要采用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主要采取闭卷的考核方式来衡量,占总成绩的70%或60%;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考勤和学生作业,占总成绩的30%或40%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会导致学生只要平时不缺勤、按时完成作业、考试前“临时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经过程的方式只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难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导致学生对平时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授课方式的主动性降低,出现消极、排斥甚至反感的局面。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 基于以就业能力培养的《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是指老师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精心设计任务,引导和组织学生教、学、做,身体力行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自行完成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自行完成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就业能力。这种任务驱动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本质上是通过“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完成学习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本身,而是学习本身,进一步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
具体实践如下:
1. 组建良好的团队。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需要将学生组建成不同的团队,每个团队由4—8名成员组成,以自行组建为主,以教师协调为辅。每个小组选举一名组长,其任务是分工、协调、组织、控制,为保证组长有绝对的权威,可以由组长来记录每个小组成员在每个任务中的表现,对其进行打分,作为本门课程考试成绩重要的依据之一。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这样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更学会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危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
2. 保证任务顺利完成。任务教学是以任务作为学习的主线,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学围绕任务开展,教师、学生、任务三者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应包含任务设计、任务完成和任务评价三个方面。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基本资料,如进行角色扮演的背景资料,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逐步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遇到困难团队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或寻求老师的帮助,作为老师应该对团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时时跟踪,便于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和任务的难易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整任务,保证任务按要求完成。任务评价是教师对团队的表现给予及时、公正、客观的评价,表现好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不足之处要给出改进建议,这样学生会更有积极性地完成任务,也能提高学生完成下一个任务的热情。学生自己完成了任务后教师作出了评价并提出建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等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3. 改变课程考核形式。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应当从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试转变为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成果评价不只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重点在于考核学生综合就业能力是否提高。平时成绩评价应包含考勤、作业、完成任务的表现,三个方面的比重分别是10%、10%、80%,完成任务占比最大。完成任务的成绩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团队完成每项任务最后取得的成绩,包含制订计划、准备资料、成果设计、课堂分享、时限要求几个方面,由教师为每个团队计分;另一部分是团队的组长为每个成员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计分。最后将团队成果得分与个人表现得分进行综合,为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最后成绩。只有将完成任务的效果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学生才会重视学习的过程和能力的锻炼,也会自愿地接受和参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授课方式和活动,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就业品质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吕菊芳,刘怀元.论就业能力的德性之维[J].湖北社会科学,2016(12).
作者简介:
吕菊芳,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学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