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2月25日,北京五中历史特级教师张道林做客广东梅县东山中学,以《罗斯福新政》为例展示了一堂一轮复习课,授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参与者无不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当前全国高考改革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全国卷在这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按当前史学界观点,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高三历史教学必须在历史复习课堂中落实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赢得高考制胜的战略制高点。那么如何才能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历史复习的课堂效率呢?张老师给我们的示范,有两点让我深受启发。
首先,在复习课《罗斯福新政》中,张道林老师在开头设计了十个问题,学生拿出纸和笔,要求他们在十分钟内快速回答问题。这些问题是“1.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三个特点?2.胡佛应对经济危机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3. 《全国工业复兴法案》调整的二种关系?4.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调整缓和的二个矛盾?5.指出新政为缓和社会矛盾采取的三项措施。6. 19世纪资本主义盛行的经济政策?背景?7.工场手工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策及其关税政策?8.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内容。9.供给大于需求时,凯恩斯理论认为政府应采取的二项货币政策?10.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探索方面实现了由() 向()的转型。”
张老师设计的这些问题基本覆盖了课本的基础知识,而且涉及到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承前启后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来龙去脉。同时,这些问题层层深入,有基础知识,也有对知识的进一步概括和解读。更重要的是,张老师要求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快速写下答案,交上来批改,学生再次修改答案。
张老师以问题形式并要求学生书面回答来落实基础知识的方法其实并不新鲜,但在复习课的第一环节设计上是非常有效的,首先,它避免了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来炒冷饭重复基础知识,能使学生自己查缺补漏,能够课前课中课后不断地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理解和梳理,从而清晰地知道事件之间的来龙去脉,落实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也逐渐形成了明晰的时空观念。
在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史料实证等素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如何从史料中获取信息,正确解读信息也是近年全国卷的考查重点。因此,高三教师在备考的过程中应注重材料的呈现,并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材料、获取信息、正确解读并进行合理阐述。
张老师复习课堂的一个突出特点正是材料的大量呈现,通过引入材料,分析材料,做到论从史出。他的课堂无处不是在贯彻渗透着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这正迎合了高考的要求,也迎合了历史教育的精神。更难得的是,他会一步步耐心细致地教导学生如何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如分析2017年高考全国甲卷的4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對这种论述类的题型,张老师用文字表述的形式一步步地教导学生如何形成论题。先是采用分层分类的方法把关键词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提取信息,如用红笔标注“日晷、机械钟、手表”等,用绿色笔标注“奢侈品、各阶层、女性、男性”等,根据分类标注形成“钟表名称的变化、使用人群的扩大等、钟表变化的原因”等信息,然后依据提取的信息综合拟定论题如“钟表名称的变化及功能的扩展、钟表使用人群的扩大和工业革命、钟表演变的特点”等论题,最后按照三步走战略进行论述,做到论题简明清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结论照应论题,升华认识。
其实这种方法在复习讲评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采用,但是高三学生依然对材料解析提取概括信息的题型感到头疼,其实不是在于我们不教,而是我们常常停留在口头上的大概分析,缺乏张老师的这种耐心细致。他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做题方法用文字的形式详细地展示给学生的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模仿,接受起来也更迅速,相信认真的学生通过两三次学习模仿肯定能很好地掌握当中的方法,对于这类型题目将会如鱼得水,顺手拈来。
教育不单单需要“教”,更需要示范,正所谓言传身教,打铁还需自身硬。张老师课堂注重形式上的示范性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践行,而这精彩课堂的背后是他十年如一日地挖掘教材与研究高考。如何让历史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高考备考课堂效率的关键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的是从自我做起,向张老师学习,钻研教材,研究高考,了解学术前沿,做一个历史教育的有心人!
当前全国高考改革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全国卷在这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按当前史学界观点,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高三历史教学必须在历史复习课堂中落实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赢得高考制胜的战略制高点。那么如何才能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历史复习的课堂效率呢?张老师给我们的示范,有两点让我深受启发。
首先,在复习课《罗斯福新政》中,张道林老师在开头设计了十个问题,学生拿出纸和笔,要求他们在十分钟内快速回答问题。这些问题是“1.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三个特点?2.胡佛应对经济危机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3. 《全国工业复兴法案》调整的二种关系?4.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调整缓和的二个矛盾?5.指出新政为缓和社会矛盾采取的三项措施。6. 19世纪资本主义盛行的经济政策?背景?7.工场手工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策及其关税政策?8.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内容。9.供给大于需求时,凯恩斯理论认为政府应采取的二项货币政策?10.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探索方面实现了由() 向()的转型。”
张老师设计的这些问题基本覆盖了课本的基础知识,而且涉及到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承前启后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来龙去脉。同时,这些问题层层深入,有基础知识,也有对知识的进一步概括和解读。更重要的是,张老师要求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快速写下答案,交上来批改,学生再次修改答案。
张老师以问题形式并要求学生书面回答来落实基础知识的方法其实并不新鲜,但在复习课的第一环节设计上是非常有效的,首先,它避免了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来炒冷饭重复基础知识,能使学生自己查缺补漏,能够课前课中课后不断地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理解和梳理,从而清晰地知道事件之间的来龙去脉,落实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也逐渐形成了明晰的时空观念。
在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史料实证等素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如何从史料中获取信息,正确解读信息也是近年全国卷的考查重点。因此,高三教师在备考的过程中应注重材料的呈现,并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材料、获取信息、正确解读并进行合理阐述。
张老师复习课堂的一个突出特点正是材料的大量呈现,通过引入材料,分析材料,做到论从史出。他的课堂无处不是在贯彻渗透着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这正迎合了高考的要求,也迎合了历史教育的精神。更难得的是,他会一步步耐心细致地教导学生如何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如分析2017年高考全国甲卷的4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對这种论述类的题型,张老师用文字表述的形式一步步地教导学生如何形成论题。先是采用分层分类的方法把关键词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提取信息,如用红笔标注“日晷、机械钟、手表”等,用绿色笔标注“奢侈品、各阶层、女性、男性”等,根据分类标注形成“钟表名称的变化、使用人群的扩大等、钟表变化的原因”等信息,然后依据提取的信息综合拟定论题如“钟表名称的变化及功能的扩展、钟表使用人群的扩大和工业革命、钟表演变的特点”等论题,最后按照三步走战略进行论述,做到论题简明清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结论照应论题,升华认识。
其实这种方法在复习讲评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采用,但是高三学生依然对材料解析提取概括信息的题型感到头疼,其实不是在于我们不教,而是我们常常停留在口头上的大概分析,缺乏张老师的这种耐心细致。他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做题方法用文字的形式详细地展示给学生的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模仿,接受起来也更迅速,相信认真的学生通过两三次学习模仿肯定能很好地掌握当中的方法,对于这类型题目将会如鱼得水,顺手拈来。
教育不单单需要“教”,更需要示范,正所谓言传身教,打铁还需自身硬。张老师课堂注重形式上的示范性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践行,而这精彩课堂的背后是他十年如一日地挖掘教材与研究高考。如何让历史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高考备考课堂效率的关键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的是从自我做起,向张老师学习,钻研教材,研究高考,了解学术前沿,做一个历史教育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