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赏识教育是以表扬、赞赏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门艺术,不同于简单的赞美。所以它也是让人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因此,赏识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在初中德育课堂中实施赏识教育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赏识教育的意义,进而分析了当前德育课堂中赏识教育存在的误区,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赏识教育在初中德育课堂的具体实践方法。
关键词:初中德育;赏识教育;实践方法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共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有责任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身素养,增强他们认识自我的能力。因此作为初中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堂必须要被教师重视起来。在德育课堂中,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一、“赏识教育”的意义
所谓赏识教育,直观来讲就是对学生的言行就行欣赏鼓励的评价行为。但是赏识教育的真正意义既在于此,也不限于此。赏识教育还包括对学生自尊心和信心的维护,学生的信心通过教师的肯定得以增长,学生就会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他们就会更愿意接受教师的评价指导,并从中进一步发掘自身的优点,进一步提升自我。
二、当前德育课堂中赏识教育存在的误区
1.教师缺乏赏识意识。在当前的德育课堂教育中,依然有些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赏识意识,信奉严师出高徒的观点。在这样观点的影响下,他们对学生的进步视若无睹,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一旦学生出现了学习上的误区,他们就会加倍严厉。实际上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成长,学生的德育需要赏罚分明,在赏识教育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做好德育行为的潜力,进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2.教师容易先入为主。很多教师总是习惯通过分数将学生评为三六九等,他们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在德育方面一定也更加优秀,成绩差的学生在德育方面则有所欠缺。事实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由于很多教师拥有这样先入为主的观点,因此他们在德育课程中,很难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合理的赏识,导致很多所谓差生的进步和发展不被教师所重视,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赏识教育”在初中德育课堂的具体实践方法
1.赏识教育要把握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如果教师能在德育课堂上正确引导,那他们就能化自尊心为动力,进一步开发出自身的潜能;但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红线”,学生对德育教育将会产生抵触的心理,不利于他们从生活和学习中感受正能量。而这所谓的“红线”就是度。教师在实行赏识教育时也要注重把握好度,正确有度的赏识将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关怀,进而将教师的教导记在心里;而过度的赏识教育极其容易弄巧成拙,让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由自信转变为自大。因此教师在赏识教育时要对学生准确评价,即便是面对优秀的学生也要让其端正态度,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出发,做到赞赏和批评双管齐下。教师要秉承的原则是,不能因为学生的过错较多就无视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也不能因为学生的优秀而忽视对他们的批评。所谓“瑕不掩瑜”,反过来也同样适用。
2.赏识教育要具体恰当。教师在进行赏识教育时,不能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仅仅用一句“你真棒”、“做得好”来进行鼓励,而是应该具体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否则学生对自身的行为容易产生怀疑或者盲目自信。比如,当一名学生在校内拾金不昧,捡到了10元钱并将其交给了老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在德育课堂上这样说:“今天某某同学在校内捡到了10元钱,但是他没有把这10元钱放进自己的口袋,而是将其交给了老师。对于他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我们表示肯定!”像这样将具体的行为表达出来并进行赞赏,对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将会是更加有效的。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的是,在具體的赏识教育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嘉奖。这是因为学生在面对夸奖时往往心理并不能得到满足,如果能有一件奖品或者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极大鼓舞。比如在上面提到的拾金不昧事件中,教师可以为拾金不昧的同学准备一些奖品,对他们形成物质上的满足;或者教师可以让班级同学对拾金不昧的同学鼓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具体地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赏识,今后也会继续努力;而其他学生也会以此为标榜,进而进行不自觉地效仿。可以说,具体恰当的赏识教育对所有学生都将带来一种鞭策效果。
3.赏识教育要注重个性。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整体,每个学生之间的个性也是迥然不同的。教师应该看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赏识教育。比如,有些学生乐观开朗,教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时不妨直接一点,直截了当地夸奖或批评;而对于内向、自尊心强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放大赞赏,同时用委婉的态度批评,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针对个性的赏识教育一定要注意避免形式主义,否则很容易让学生对自己乃至教师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在德育课堂上的教育不能失去底线,不能为了照顾学生而失去公正,过分夸大赏识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总之,在初中德育课堂上注重“赏识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认清自我,增强信心,还能为他们今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不仅要保证赏识教育的适度,还要正确把握赏识教育的时机,让学生的内在潜力通过自我肯定得到有效激发,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金花.赞美是美德的影子——“赏识教育”在初中德育课堂的实践[J].教书育人. 2019年16期.
[2]周海莹 陈培茂 黄晓桃.赏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J]. 教育艺术.2018年05期.
[3] 刘东.浅谈赏识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2期.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明觉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关键词:初中德育;赏识教育;实践方法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共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有责任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身素养,增强他们认识自我的能力。因此作为初中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堂必须要被教师重视起来。在德育课堂中,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一、“赏识教育”的意义
所谓赏识教育,直观来讲就是对学生的言行就行欣赏鼓励的评价行为。但是赏识教育的真正意义既在于此,也不限于此。赏识教育还包括对学生自尊心和信心的维护,学生的信心通过教师的肯定得以增长,学生就会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他们就会更愿意接受教师的评价指导,并从中进一步发掘自身的优点,进一步提升自我。
二、当前德育课堂中赏识教育存在的误区
1.教师缺乏赏识意识。在当前的德育课堂教育中,依然有些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赏识意识,信奉严师出高徒的观点。在这样观点的影响下,他们对学生的进步视若无睹,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一旦学生出现了学习上的误区,他们就会加倍严厉。实际上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成长,学生的德育需要赏罚分明,在赏识教育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做好德育行为的潜力,进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2.教师容易先入为主。很多教师总是习惯通过分数将学生评为三六九等,他们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在德育方面一定也更加优秀,成绩差的学生在德育方面则有所欠缺。事实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由于很多教师拥有这样先入为主的观点,因此他们在德育课程中,很难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合理的赏识,导致很多所谓差生的进步和发展不被教师所重视,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赏识教育”在初中德育课堂的具体实践方法
1.赏识教育要把握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如果教师能在德育课堂上正确引导,那他们就能化自尊心为动力,进一步开发出自身的潜能;但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红线”,学生对德育教育将会产生抵触的心理,不利于他们从生活和学习中感受正能量。而这所谓的“红线”就是度。教师在实行赏识教育时也要注重把握好度,正确有度的赏识将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关怀,进而将教师的教导记在心里;而过度的赏识教育极其容易弄巧成拙,让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由自信转变为自大。因此教师在赏识教育时要对学生准确评价,即便是面对优秀的学生也要让其端正态度,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出发,做到赞赏和批评双管齐下。教师要秉承的原则是,不能因为学生的过错较多就无视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也不能因为学生的优秀而忽视对他们的批评。所谓“瑕不掩瑜”,反过来也同样适用。
2.赏识教育要具体恰当。教师在进行赏识教育时,不能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仅仅用一句“你真棒”、“做得好”来进行鼓励,而是应该具体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否则学生对自身的行为容易产生怀疑或者盲目自信。比如,当一名学生在校内拾金不昧,捡到了10元钱并将其交给了老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在德育课堂上这样说:“今天某某同学在校内捡到了10元钱,但是他没有把这10元钱放进自己的口袋,而是将其交给了老师。对于他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我们表示肯定!”像这样将具体的行为表达出来并进行赞赏,对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将会是更加有效的。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的是,在具體的赏识教育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嘉奖。这是因为学生在面对夸奖时往往心理并不能得到满足,如果能有一件奖品或者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极大鼓舞。比如在上面提到的拾金不昧事件中,教师可以为拾金不昧的同学准备一些奖品,对他们形成物质上的满足;或者教师可以让班级同学对拾金不昧的同学鼓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具体地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赏识,今后也会继续努力;而其他学生也会以此为标榜,进而进行不自觉地效仿。可以说,具体恰当的赏识教育对所有学生都将带来一种鞭策效果。
3.赏识教育要注重个性。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整体,每个学生之间的个性也是迥然不同的。教师应该看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赏识教育。比如,有些学生乐观开朗,教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时不妨直接一点,直截了当地夸奖或批评;而对于内向、自尊心强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放大赞赏,同时用委婉的态度批评,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针对个性的赏识教育一定要注意避免形式主义,否则很容易让学生对自己乃至教师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在德育课堂上的教育不能失去底线,不能为了照顾学生而失去公正,过分夸大赏识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总之,在初中德育课堂上注重“赏识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认清自我,增强信心,还能为他们今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不仅要保证赏识教育的适度,还要正确把握赏识教育的时机,让学生的内在潜力通过自我肯定得到有效激发,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金花.赞美是美德的影子——“赏识教育”在初中德育课堂的实践[J].教书育人. 2019年16期.
[2]周海莹 陈培茂 黄晓桃.赏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J]. 教育艺术.2018年05期.
[3] 刘东.浅谈赏识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2期.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明觉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