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课中央:教学中的摒弃与坚持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前备课要摒弃“拿来主义”,要坚持循序渐进式的“微创新”,把人放在预案中;教学活动要摒弃“增肥现象”,要坚持注重实效的“适度瘦身”,把教与学放在互动中;课堂调控要摒弃“跑步前进”,要坚持速度适中的“慢走”,把思考的空间留在过程中;课堂内容要摒弃“菜品单一”,要坚持彰显学科价值的“味蕾变革”,把师生的成长放在课程中。
  关键词:有机物;微创新;摒弃;坚持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8-004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 1008-0546.2019.08.015
  笔者曾参加江苏省第12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执教沪教版“有机物”专题复习,并有幸获得省一等奖。在参与此项活动的过程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如何将“人在课中央”的活动主题深刻地体现在“课”的各个环节之中,确立以人为核心的教育观、教学观、课堂观,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试着对“人在课中央”进行一番探析。
  一、课前备课要摒弃“拿来主义”,要坚持循序渐进式的“微创新”,把人放在预案中
  备课质量的高低,决定上课效果的好坏。目前,在教师中普遍流行的备课做法是“拿来主义”——拿来自己的“经验”,不加变通就带上课堂,一次备课形成的教案用终身;拿来别人的“智慧”,不加取舍的带上课堂,“资料教案”或“网络教案”成为宠儿。“昨天的故事”“别人的故事”在课堂上不断重复上演。没有多少人在乎他的教案是否切合“新生”的新的情感需求、新的知识背景、新的发展意图等等,备课中缺少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与时俱进的理性思索。
  课前备课将“人”放在设计的预案中,可以将“微创新”作为载体与突破口。以我执教“有机物”专题复习这节课为例。
  第一,主题选择的“微创新”。在确定上课课题之后,就需要选择适切的、有探究价值的、立意较高的、符合初中化学学科特点的主题教学情境。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玉米塑料的相关知识,即被玉米塑料这种新材料深深吸引。它不仅性能优,而且用途广。于是,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主题教学情境,通过追溯玉米塑料的来源、探究玉米淀粉的转变、感悟玉米塑料的價值等教学环节,逐步建构玉米变塑料的知识网络,力争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第二,引课设计的“微创新”。本节复习课的开始,通过播放从实地考察玉米种植基地到3D打印产品的全过程微视频,同时展示玉米植株及3D打印产品,如烧杯、量筒、花瓶、汽车,茶杯等仪器及生活用品,以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拉近现实生活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激情。
  第三,板书设计的“微创新”。本节复习课,伴随教学进程,逐步动态生成如图1所示的从玉米植株到聚乳酸(俗称玉米塑料)有机合成路线板书,而且下列物质转化图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完善补充,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力争彰显化学学科与学生的思维表达之美。
  由此可见,教师的精心设计是何等的重要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精心预设,哪来精彩生成?为此,呼唤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因“人”设“案”,坚持循序渐进式的“微创新”,力争做到以下四个“转变”:(1)转变备课视角,从面向全体向兼顾个体差异转变。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有“面”的覆盖,又有“点”的切入。(2)转变备课方式,从孤军奋战走向集体合作,从拿来就用走向资源整合。倡导:先个人进行深度备课,然后再深度研讨,坚决反对个人智慧代替集体智慧!期盼:人人争做教育教学上的“合伙人”,专业发展的“共同体”。(3)转变设计理念,从重如何“教”的设计向重如何“学”的设计转变。用课程的观念来指导教学设计,倡导:将一节内容放到一章之中,一册书之中,一学期之中,一学年之中,三年之中,看该节教学内容的地位与育人价值。(4)转变设计行为,从适度模仿向自主创新设计转变,课堂设计的着眼点要兼顾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必然行为与可能行为,思维面粗放有度,细节处细想周全。
  二、教学活动要摒弃“增肥现象”,要坚持注重实效的“适度瘦身”,把教与学放在互动中
  体现人是课堂灵魂的最显性的指标,就是课堂上呈现出来的生动的、灵动的师生互动,每一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重点应该围绕每一节课的核心知识,培养这一节课应有的核心能力,最后才会形成综合素质。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简化臃肿不必要的环节,坚持注重实效的“适度瘦身”就成为必然选择。
  我在执教沪教版“有机物”专题复习的教学内容时,曾有不少同伴、专家建议要让学生求出乳酸的化学式,这样会显得教学内容比较饱满。经过反复的试教之后,我发现如果增加让学生求出乳酸的化学式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难度很大,超出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看,内容开发旁逸斜出太远,实在是拔苗助长了;从课堂实效的角度看,冲淡了大部分学生对这节课知识内容的认知,没有达到期待的效果。最后我还是决定摒弃求算乳酸化学式这一环节。
  主动放弃“增肥”,我还立足于这样的思考:真正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进而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心理状态,毕竟传授知识只是培养和造就人的一种手段。
  鉴于此,我们的课堂就应该尊重人在课堂中的真实存在,就应该尊重人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在课堂中的发展、进步的需求,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放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展开,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适度瘦身,做到“量体裁衣”,教学内容要精选,问题设计要精准,教学语言要精炼,双向活动要精要,课堂练习要精当,媒体运用要精简,板书呈现要精确等等。要在智慧的引领下求“精”,要在双向互动中求“智”,要在素养的养成中求“壮”。避免臃肿的课堂,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三、课堂调控要摒弃“跑步前进”,要坚持速度适中的“慢走”,把思考的空间留在过程中
  由于教学过程的推进速度过快,学生来不及记笔记、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发问,更来不及巩固、消化、吸收,带来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学生“掉队”严重,严重偏离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折射出的是我们老师“过于强势”,过于放大“自我角色”,忽视学生的存在与感受,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心中有只把学生当“知识容器”的想法,全然没有顾及让全体学生实现人的发展的观念。
  现在回想起来,我要感谢自己在执教“有机物”专题复习时的坚持,因为做到了“适度瘦身”,所以才会有课堂上师生间的“淡定从容”及“精彩生成”。比如,在课的结尾,我的一句追问:“对于黑板上形成的合成玉米塑料知识网络图,同学们对物质转化还有哪些补充?”学生的观点层出不穷:生l说:“玉米塑料可以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生2说:“乳酸也可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生3不紧不慢地说:“纤维素也可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生4抢着说:“未来如果淀粉能直接合成玉米塑料该有多好啊,这样可以减少合成环节,提高产品的转化率,节约能源。”
  实现知识的内化,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知识,进而形成能力,需要思维的碰撞、嫁接、组合、创新,因而需要课堂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是课堂节奏的调控者、管理者,着力“慢走”,其本质追求不是求“慢”,而在于让学生在关键的节点停下来思考,在求得知识与能力的“趋同”与“归化”中实现自我的“超越”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慢”就是一种“快”,“慢”就是为了更好地“快”。为此,呼吁我们的老师:(1)在提出问题后,一定要注意“慢走”,就是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实现了对个体的具体指导,就实现了对全体的知识融通。(2)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慢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解放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去代替老师的部分角色,讓更多的学生走到台前去大胆展示,等一下学生,否则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3)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慢走”,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真正体验探究的魅力。(4)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慢走”,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犯错,在错误之后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学生认知的完善及思维品质的形成。(5)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慢走”,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去质疑、评价、讲解、争论,培养学生互助、倾听、表达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慢走”的背后蕴藏智慧!
  四、课堂内容要摒弃“菜品单一”,要坚持彰显学科价值的“味蕾变革”,把师生的成长放在课程中
  平时,我们的课堂“菜单”上列出的“菜品”都比较单一,大多数课堂只会考虑知识的传授,知识本位思想严重,往往会将知识线、方法线、情感线无情割裂,常常会忽略学科的价值本位,常常忽略学生的后续发展。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就应该从课堂生活的视野,丰富课堂的知识、文化、审美的内容,提升课堂的品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主要平台。
  课堂必须彰显学科的价值。将学科价值中能让学生作为人的个体发展变得丰富多彩的价值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开列出课堂“菜单系列”,让学生在多个层面汲取“营养”,综合培养和造就鲜活的人生。就化学学科而言,“菜单”中必须兼有:(1)渗透学科思想方法价值,即:元素守恒思想、控制变量的思想、绿色化学的思想、实验探究以及辩证的思想等。(2)升华学科的情感价值,也就是将知识线、方法线、情感线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同时彰显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另外,还要体现学科的思维价值。
  未来的迅猛的教育变革可能即将来临,我们该如何践行“人在课中央”这一理念,是被动等待,还是主动求变,我想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临的选择。我们一方面要积极争做学习型教师,积极组建学习共同体,打破教师个体封闭的壁垒;另一方面我们要尝试变革一下我们的学习组织,让我们的学习组织力争从班转变为学习小组,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走向深入;我们要力争让课堂从讲堂转变为学堂,让讨论、展示、交流、质疑、探究等成为课堂常态,让评价方式更趋多元。我们要加大对数字化学习、互联网 (如微视频、e学习、手持技术、及时数据传输技术、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等新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打开课堂学习的边界,让课堂学习、学科学习逐步融入社会。人回课中央,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 冯卫东.今天,怎样做教科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 张卓玉.构建教育新模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摘要: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和知识教学的中介。对学科知识的再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长期核心素养培养的积累,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核心素养内容分解细化,以“物质的量浓度”教学为载体,在情境设计、过程引导和结果应用三阶段,分别探寻出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溶液配制;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1—004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
摘要:化学计算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情境素材,将化学计算融入真实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化学计算的积极学业情绪。以“氧气的获得”为情境脉络复习初中化学计算,将学习难点(化学计算)融入简易情境(氧气的获得)中,既复习了获得氧气的多种方法及其优缺点,又复习了不同类型的化学计算方法,使学生将学习化学计算的畏难情绪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情绪。  关键词:积极学业情绪;情境教学;化学计
摘要:根据化学新课标,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学设计为例,提出教学目标由“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过程由“知识为本”向“素养为先”转变、作业设计由“知识识记”向“知识获取”转变的三种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优化策略;二氧化硅;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2-0065-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
摘要: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源泉[1]。在分析传统演示实验和常见学生分组实验优缺点的基础上,尝试创新学生实验。以眼药水瓶和L型文件夹替代试剂瓶和点滴板,取得良好实验结果。  关键词:实验任务单;创新学生实验;实验教学;初中化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1-004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
摘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必然要落实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评”和谐统一,让核心素养发展真正成为需要,“评”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它可形成倒逼机制,师生形成自觉行动。  关键词:碘的制取;试题引领;化学学科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
摘要:实验探究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与技能,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的重要载体。文章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空气”等部分实验教学为例,介绍了如何进行实验探究教学,以及如何在探究教学中引领学生不走寻常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实验探究;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0-008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
摘要:为研究碘钟振荡反应随氢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在自制“暗箱”内以LED灯作为光源,用手机软件和手机内置光线传感器做检测系统,将透过不同浓度氢离子碘钟振荡体系光强度变化转化为数字信号的变化,绘制出碘钟振荡反应周期性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氢离子浓度的改变,振荡周期、周期稳定性及各阶段持续振荡时间变化能在曲线上表现出来。为研究碘钟反应提供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  关键词:振荡反应;手机传感器;数字
摘要: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经常会选用提问的方式,但是不同教师的提问策略不同导致生成的课堂差异颇大。基于新手教师的视角,研究名师的课堂提问并将问题与新手教师设计的同类别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加快新手教师向经验型教師转型的步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堂提问;新手教师;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2-004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摘要:问题链是师生质疑、释疑的过程,化学问题链设计应遵循过渡性、兴趣性、渐进性和整体性原则。文章结合具体案例,从多方面探究问题链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问题链;元素化合物;应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2-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2.012  一、问题提出  
摘要:以“学习是社会参与”为教育隐喻的学习共同体成为当下的教育新诉求,课堂是微观的学习共同体。文章以初三化学复习课“牙膏与化学”的教学实录为载体,介绍了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構策略:创设应用性情境、组织合作性学习、引发争论性质疑、展开开放性分享、设计巧妙性留白。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37-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