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我们的课堂也兴起了问题化教学的大趋势,为更好的让我们的学生主动参与进数学的学习,有必要加大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改变课堂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地位、保证问题的质量、设计有趣的问题及常态化的课堂生成,把学生的问题能力培养出色,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更加丰满、本真。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能力;培养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源于问题,思维的过程主要指向某个具体的问题;而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发明创造基本上都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课堂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就更应该成为问题的发源地,只有我们的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进而善于解决问题,方能具备开拓性学习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我们的课堂也兴起了问题化教学的大趋势,老师在课堂上会通过各种方式导入问题以激发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也会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交流探究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也会通过“小老师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对话问题、剖析问题。多样化的问题教学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效起来。为让学生真正的“学习”起来,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课堂,让问题上升为课堂的主线
学习始于问,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课堂需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有趣、有效的问题,简单的抛问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只会造成老师自问自答的虚假形式,徒减学生的兴趣。所以老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备课方式,不能再走老路子,灵活设计课堂问题是首要任务,要多设计一些有适当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来刺激引导学生。另外还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问题生趣,愿意主动去想,甚至有要和别人合作来解决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原来问题是如此的有趣!不但愿意参与解决甚至不求甚解,提出衍生问题出来。
所以当务之急,只有真正地改变“老化”的课堂,少一些单调无味的“是不是”之类的问题,而是多些激趣、多种分组讨论形式、多些能让学生觉得有兴趣探究的问题,以期学生们能有个人灵感的爆发和集体智慧的井喷,从而产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活力。
二、引而后发,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
学生的能力是无限大的,老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老师引出的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让他们的思维发光发热。问题最能触动人们的好奇心,从而有利于激发探索的兴趣。只有学生们的想法真正的灵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方能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例如,在正比例教学中,关于正比例的概念剖析,就有同学讨论后质疑“它们的比值一定”这种说法不严谨,句中的“它們”指代不明。老师这时可以适时追问“如果你是编写者你会怎么写呢?”想当一名“编写者”一下子就把学生的讨论热情给点燃了,众说纷纭,讨论到最后他们会发现“它们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的结论会更准确一些。当然编者的意图只是正比例初步认识,但我们学生却可以把高度上升这不更好吗!所以说这就是学生成为问题主人的作用,知识的升华完善不一定要靠老师的提点,很多时候学生完全具备自主探究的问题能力,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渴望,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学习!
三、提升质量,让问题充满智慧和真理
大多数学生都会有爱思考爱表达的欲望,自然也就不会放弃对问题的高质量追求,这也怡怡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课堂离不开教学效果的保证,需要达到一定的实际教育目的,所以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老师必须要适时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对比发现不同问题的优劣,合理选择有质量的问题,理性回归课堂主题,尽可能引导学生规避不必讨论的、小学段无法讨论的、过于抽象的等等问题,让有质量的问题留在学生的思考中心。只要老师肯坚持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去慢慢帮扶学生建立正确的问题导向,问题的质量才能得以保证,否则问题乱象会让我们的课堂失控,偏离轨道。问题的质量是课堂的生命线,只有培养学生具备了智慧选题的能力和合理规范的质疑能力,我们的课堂才会迸发出知识的力量和问题的魅力,我们研究的问题才会富有智慧和生命,我们的知识才能走向真理。
四、形成乐趣,让问题灵动起来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引导师,当学生都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问题的生成已经是次要的了,让问题开花灵动起来,促成小组或者个人的乐趣,学习效果才会更好的放大。当习惯成自然,学生每天都问题不断、精彩纷呈,讨论的氛围热烈高涨,研究的味道浓郁,这个时候就已经不只是知识的单纯性获得,而是知识的众筹性生成。在讲授“因数与倍数”时,当学生自然的发问“倍和倍数是不是一回事呢?”时,全班同学的神经一下子被拉了起来,一个人的思考解决不了的,就引入到学习小组中来讨论分析,各有各的看法和理由,你的观点给我提了醒,我再给你的观点做补充等等。把一字之差的问题,整得清清楚楚,譬如概念建立的基础不同,又都是用来表示关系的,二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包涵关系等等罗列的明明白白。本来小学就有许多容易似是而非的内容,任凭老师一张嘴是很难说清道明的,更难地是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所以造成讲课难免会出现小小的“尴尬”。但是当学生们有了良好的问题能力就不同了,除了规定之外的内容,我们的学生基本都可以通过自己或集体的能力来搞定。这样不但让学生的问题能力得以提升,老师自然也可以分出更多的精力去准备更精妙的“问题”。
五、形成常态,养成问题自动化
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学生的坚持离不开老师的长久带动。如果我们的课堂对于问题的态度是偶有为之、隔三差五,这样不但形不成气候,也只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对学习失去乐趣和方向。所以这不仅仅是对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是对老师自身能力的考验和锤炼,只有老师肯下足功夫,和学生齐心协力,上下一心,让问题的生成讨论分析研究发展成为自动化的程序,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处处生花、精彩纷呈。所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把问题能力发展到自然而然的地步,所形成的课堂常态才是学习效果的长期保证。
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正确地对待课堂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得清辨得明、想得真做得实,师与生、生与生都能共构出交流互通的平台,实现人人想、齐讨论的良好氛围,学生的问题能力肯定能成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件利器。
参考文献:
[1] 韩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 [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08)
[2] 单明义.培养问题能力,提高学习实效[J].学苑教育,2016(10)
[3] 肖登青.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新课程(上),2015(05)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能力;培养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源于问题,思维的过程主要指向某个具体的问题;而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发明创造基本上都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课堂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就更应该成为问题的发源地,只有我们的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进而善于解决问题,方能具备开拓性学习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我们的课堂也兴起了问题化教学的大趋势,老师在课堂上会通过各种方式导入问题以激发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也会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交流探究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也会通过“小老师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对话问题、剖析问题。多样化的问题教学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效起来。为让学生真正的“学习”起来,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课堂,让问题上升为课堂的主线
学习始于问,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课堂需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有趣、有效的问题,简单的抛问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只会造成老师自问自答的虚假形式,徒减学生的兴趣。所以老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备课方式,不能再走老路子,灵活设计课堂问题是首要任务,要多设计一些有适当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来刺激引导学生。另外还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问题生趣,愿意主动去想,甚至有要和别人合作来解决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原来问题是如此的有趣!不但愿意参与解决甚至不求甚解,提出衍生问题出来。
所以当务之急,只有真正地改变“老化”的课堂,少一些单调无味的“是不是”之类的问题,而是多些激趣、多种分组讨论形式、多些能让学生觉得有兴趣探究的问题,以期学生们能有个人灵感的爆发和集体智慧的井喷,从而产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活力。
二、引而后发,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
学生的能力是无限大的,老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老师引出的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让他们的思维发光发热。问题最能触动人们的好奇心,从而有利于激发探索的兴趣。只有学生们的想法真正的灵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方能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例如,在正比例教学中,关于正比例的概念剖析,就有同学讨论后质疑“它们的比值一定”这种说法不严谨,句中的“它們”指代不明。老师这时可以适时追问“如果你是编写者你会怎么写呢?”想当一名“编写者”一下子就把学生的讨论热情给点燃了,众说纷纭,讨论到最后他们会发现“它们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的结论会更准确一些。当然编者的意图只是正比例初步认识,但我们学生却可以把高度上升这不更好吗!所以说这就是学生成为问题主人的作用,知识的升华完善不一定要靠老师的提点,很多时候学生完全具备自主探究的问题能力,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渴望,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学习!
三、提升质量,让问题充满智慧和真理
大多数学生都会有爱思考爱表达的欲望,自然也就不会放弃对问题的高质量追求,这也怡怡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课堂离不开教学效果的保证,需要达到一定的实际教育目的,所以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老师必须要适时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对比发现不同问题的优劣,合理选择有质量的问题,理性回归课堂主题,尽可能引导学生规避不必讨论的、小学段无法讨论的、过于抽象的等等问题,让有质量的问题留在学生的思考中心。只要老师肯坚持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去慢慢帮扶学生建立正确的问题导向,问题的质量才能得以保证,否则问题乱象会让我们的课堂失控,偏离轨道。问题的质量是课堂的生命线,只有培养学生具备了智慧选题的能力和合理规范的质疑能力,我们的课堂才会迸发出知识的力量和问题的魅力,我们研究的问题才会富有智慧和生命,我们的知识才能走向真理。
四、形成乐趣,让问题灵动起来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引导师,当学生都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问题的生成已经是次要的了,让问题开花灵动起来,促成小组或者个人的乐趣,学习效果才会更好的放大。当习惯成自然,学生每天都问题不断、精彩纷呈,讨论的氛围热烈高涨,研究的味道浓郁,这个时候就已经不只是知识的单纯性获得,而是知识的众筹性生成。在讲授“因数与倍数”时,当学生自然的发问“倍和倍数是不是一回事呢?”时,全班同学的神经一下子被拉了起来,一个人的思考解决不了的,就引入到学习小组中来讨论分析,各有各的看法和理由,你的观点给我提了醒,我再给你的观点做补充等等。把一字之差的问题,整得清清楚楚,譬如概念建立的基础不同,又都是用来表示关系的,二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包涵关系等等罗列的明明白白。本来小学就有许多容易似是而非的内容,任凭老师一张嘴是很难说清道明的,更难地是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所以造成讲课难免会出现小小的“尴尬”。但是当学生们有了良好的问题能力就不同了,除了规定之外的内容,我们的学生基本都可以通过自己或集体的能力来搞定。这样不但让学生的问题能力得以提升,老师自然也可以分出更多的精力去准备更精妙的“问题”。
五、形成常态,养成问题自动化
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学生的坚持离不开老师的长久带动。如果我们的课堂对于问题的态度是偶有为之、隔三差五,这样不但形不成气候,也只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对学习失去乐趣和方向。所以这不仅仅是对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是对老师自身能力的考验和锤炼,只有老师肯下足功夫,和学生齐心协力,上下一心,让问题的生成讨论分析研究发展成为自动化的程序,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处处生花、精彩纷呈。所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把问题能力发展到自然而然的地步,所形成的课堂常态才是学习效果的长期保证。
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正确地对待课堂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得清辨得明、想得真做得实,师与生、生与生都能共构出交流互通的平台,实现人人想、齐讨论的良好氛围,学生的问题能力肯定能成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件利器。
参考文献:
[1] 韩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 [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08)
[2] 单明义.培养问题能力,提高学习实效[J].学苑教育,2016(10)
[3] 肖登青.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新课程(上),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