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

来源 :教育新视线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ken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多读精思。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可根据不同的文章,针对不同的任务,选取不同形式的读。要让学生在读中增加积累、感知内容、加深理解、获得体验、受到熏陶。
  关键词:以读为本积累促悟引思激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这就要充分注重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特点,切实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多读中增加积累、感知内容、求得理解、获得体验、受到熏陶。
  
  一、读中增加积累
  
  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的字、词、句组成的,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感知的是文字,只有读懂了一个个的字、词、句,才能读懂段和篇,达到学习的目的,可见,读是学好语文的必经之路。在读的过程中,能激活脑细胞中的记忆库,使旧知识也活跃起来,加入到目前的学习活动中,过去所掌握的字、词、句在新的语境中得以再现、得以巩固,同时一些新的字、词、句不断地输入大脑,被储存起来。这样学生读得越多,积累的词汇和语言成品就越多,学生自己的语言也就越来越丰富,并最终能形成语感,转化为语文能力。所以在初读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工具书或相互讨论解决,同时划出写得优美生动的句子反复诵读,加以品味,以增加积累。
  
  二、读中感知内容
  
  读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在读书时,一个个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信息不断地输入大脑,学生感知后再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会再现出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情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便掌握了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所以在精读课文时,要明确要求学生边读边思,看文章写了什么人或什么事、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写了事物的哪些特点、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各部分有怎样的联系、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这样,学生在边读边思的过程中,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基本上就搭建起了文章的框架,掌握了基本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
  
  三、读中求理解
  
  一篇课文,让学生完全理解其实是很难的,他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如一些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其在文章中的作用等。这时侯教师不必急于去讲解,而应要求学生多读几遍,以读促悟,要相信学生,并鼓励学生,运用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体会,往往就能解决问题。
  
  四、在读中获得体验、受到熏陶
  
  一篇文章并不是语言文字的简单堆积,而是承载了作者的人生体验与真挚情感的语言文字的艺术组合。读一篇文章也是读者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读者常常会被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意境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所感动、所震撼,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精美华章为数不少,精美的句段更是随处可见。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用心品味,要指导学生投入到优美的语言创造出的那种优美情境之中,与作者同喜同欢、同忧同悲,要在美读中,品赏其美之所在、意蕴之所在、力量之所在。这样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将受到感染和熏陶,长此以往,就会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将得到具体的体现。
  当然,光读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新课标》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吸取更丰富的营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做法。
其他文献
摘要:农村中学数学是教育的薄弱环节,文章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如何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背景、如何更新学生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学方法农村中学兴趣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质疑氛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发挥各种潜力,积极主动探究教学方式的转变的重要性,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通过活化作业设计,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挥,本文就如何使数学作业“活”起来进行了一个粗浅的分析,希望能对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有所帮助。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外作业不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是课堂教学的延
期刊
散文是一类比较难教的文体,由于它在各方面都非常灵活自由,因而难以被学生掌握到位。很多习作都偏离了散文的方向,不是写成纯粹的记叙文就是前一半只记叙、后一半只抒情的“四不像”,再就是一种几乎完全架空的滥情呓语。如何才能让学生把握好散文应有的分寸,这便是散文教学的核心所在。笔者认为散文(特别是抒情类散文)的指导重点应放在“虚实结合”上。  这里所谓的“虚实结合”指的是在写实(叙述、描写现实生活的现象、场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客体,不是被动的学习者。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一个单元的新课结束后,接下来的就是单元复习课,关于如何组织好复习,又如何创新地让学生当“主角”上好复习课,我在自己的课改中经历了一些教学实践。    一、“三大步骤”上好单元复习课    为了使单元复习课上得高效而精彩,我思考出一种新的方法,
期刊
在进行语文基础训练时,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样一来能既“开源”又可“导流”。无论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还是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都必须注重生活的“源头活水”,抓住作文的根本。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却常常出现一种怪现象: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生活”当中,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致作文时守着“生活”却没有生活可写,这便是不知道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罢了。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去留心“生活”、揣摩“生活”呢?我在教学中着
期刊
古诗词鉴赏试题是语文高考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学生视为畏途的题型之一。下面笔者就如何把握古诗的鉴赏要求进而掌握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作些简析。    一、高考关于古代诗词鉴赏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鉴赏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
期刊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音乐是一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部音乐文既是音乐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正如歌剧大师瓦格纳所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音乐与相关文化有着密
期刊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观点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世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
期刊
作文教学素有语文教学“半壁江山”之美称,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作文教学的成败。由于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尤其是会写。可在当今盛行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下,相对而言广大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多数语文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四平八稳地进行教学,学生最害怕最头疼的就是写作文,即便硬着头皮写,也是程咬金的“三板斧”,或思想浅薄,或思路闭塞,或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