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阅读能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来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读为主,提高阅读效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小学生的阅读过程可分为感知、理解、积累、迁移几个阶段。如何才能达到阅读的真正效果?我的做法是:初读全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理解感悟;精读课文,内化语言;赏读课文,体验情感。读写结合,注重迁移。显而易见,此做法是以读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非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只有“导”的得体,学生才能“悟”得真切。如二年级课文《狼和小羊》,学生自读两遍便可知故事大意,无须老师再逐句分析提问。这时老师若能抓住“故意找碴儿”指导学生读书,使学生从中认识到狼的凶恶本性,也就达到对该文深层次的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读得越充分,领悟得便越深入。故只有多读,语文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二、通过看图训练,加深阅读理解
语文课本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猫是怎样钓鱼的?最后有没有钓到鱼?由于学生在幼儿园时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猫钓鱼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读思结合,开展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蚕姑娘》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蚕姑娘是怎样慢慢变成蛾姑娘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蚕姑娘的变化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比如“盖间新房”、“开了窗”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蚕姑娘的生长过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你相信谁的话?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蚕姑娘的变化过程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四、结合说话训练,提高阅读水平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小羊那么善良温顺,不会被狼吃掉的。狼太坏了是没有好下场的,一定会掉进河里被淹死的。有的说,小羊被他妈妈救走了,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好人有好报,恶人没好下场。达到了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
五、创设情景表演,加深阅读感悟
情境表演是学生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本(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段)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泛读课文的的基础上,让学生演一演能够表演的文字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具体可感的表情身体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适合表演,例如《将相和》、《奴隶英雄》、《半截蜡烛》、《矛与盾》。特别是记叙文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都可以用来演一演。通过个别学生的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认识和体会。
六、结合写作训练,注重阅读迁移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内化的过程,而内化则需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因此,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凭借语文中的创造因素,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方式的练笔活动。如在教学《虹》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雷雨后的美丽景象,从而唤起了学生内心要求去表现美的欲望。学完课文后,我用带有激动而又有启发性的言语,鼓励学生:“我们怎么让更多的人能够和我们一起分享雷雨后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一起把这美景转化为文字,把它写下来吧!”交流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夏天,一阵雷雨之后,田野里的禾苗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柳枝像长发在风中摇摆。池塘里,青蛙在高兴地歌唱。”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读中结合写作的训练,学生能马上把课文中的句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加以运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一段话描绘得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富有想象力。还可以通过对课文中未能展开的情节,凭借学生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推测故事发展的趋向,进行补充,如续写、补写、扩写、仿写、写读后感等。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小练笔,从而达到悟中练写,以写促悟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语文素养,适时地引导学生进积累、练说、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这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件难事。
一、以读为主,提高阅读效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小学生的阅读过程可分为感知、理解、积累、迁移几个阶段。如何才能达到阅读的真正效果?我的做法是:初读全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理解感悟;精读课文,内化语言;赏读课文,体验情感。读写结合,注重迁移。显而易见,此做法是以读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非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只有“导”的得体,学生才能“悟”得真切。如二年级课文《狼和小羊》,学生自读两遍便可知故事大意,无须老师再逐句分析提问。这时老师若能抓住“故意找碴儿”指导学生读书,使学生从中认识到狼的凶恶本性,也就达到对该文深层次的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读得越充分,领悟得便越深入。故只有多读,语文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二、通过看图训练,加深阅读理解
语文课本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猫是怎样钓鱼的?最后有没有钓到鱼?由于学生在幼儿园时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猫钓鱼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读思结合,开展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蚕姑娘》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蚕姑娘是怎样慢慢变成蛾姑娘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蚕姑娘的变化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比如“盖间新房”、“开了窗”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蚕姑娘的生长过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你相信谁的话?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蚕姑娘的变化过程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四、结合说话训练,提高阅读水平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小羊那么善良温顺,不会被狼吃掉的。狼太坏了是没有好下场的,一定会掉进河里被淹死的。有的说,小羊被他妈妈救走了,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好人有好报,恶人没好下场。达到了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
五、创设情景表演,加深阅读感悟
情境表演是学生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本(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段)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泛读课文的的基础上,让学生演一演能够表演的文字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具体可感的表情身体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适合表演,例如《将相和》、《奴隶英雄》、《半截蜡烛》、《矛与盾》。特别是记叙文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都可以用来演一演。通过个别学生的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认识和体会。
六、结合写作训练,注重阅读迁移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内化的过程,而内化则需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因此,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凭借语文中的创造因素,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方式的练笔活动。如在教学《虹》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雷雨后的美丽景象,从而唤起了学生内心要求去表现美的欲望。学完课文后,我用带有激动而又有启发性的言语,鼓励学生:“我们怎么让更多的人能够和我们一起分享雷雨后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一起把这美景转化为文字,把它写下来吧!”交流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夏天,一阵雷雨之后,田野里的禾苗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柳枝像长发在风中摇摆。池塘里,青蛙在高兴地歌唱。”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读中结合写作的训练,学生能马上把课文中的句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加以运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一段话描绘得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富有想象力。还可以通过对课文中未能展开的情节,凭借学生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推测故事发展的趋向,进行补充,如续写、补写、扩写、仿写、写读后感等。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小练笔,从而达到悟中练写,以写促悟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语文素养,适时地引导学生进积累、练说、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这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