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理念倡导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创新教学策略促使语文课堂有效实施。本文就《台阶》教学设计分析为例,着重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定和多样化教学过程实施与教学设计反思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构建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 《台阶》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98-01
1.教学背景
《台阶》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读篇目,纵观整个单元主题教学,所讲述的皆是普通人的情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的基础上,体会叙事中细节描写的应用。本文以自然的生活口语化语言,展示了“我”的农民父亲形象,通过讲述一个农民家庭经济状况及奋斗历程,展示了一代人的农民父亲缩影。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部分词语;能抓住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内容和父亲形象特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内容前提下品味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作者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方法;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会学生批注式阅读技巧。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批注式阅读;合作探究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把握文章叙述角度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形象,体会文章中兼有的崇敬与怜悯等双重感情色彩;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3.教学过程
(1)创设生活化情境,从谈父亲引入新课学习
师:(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父亲》,谈话导入:父亲是山,替我们担下成长中所有重担,让我们活得轻松安然;父爱如伞,帮我们遮住所有风吹雨打,留下的总是晴与暖;他还是明灯,总在我们迷惘无措时,照亮前进的方向。你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为你做的最触动你心灵的一件事是什么?(生答)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台阶》,看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父辈们怎样的身影。(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让学生初步认识李森祥。)
(2)在自读中整体感知文章脉络,梳理情节
师:在预习课文时相信很多学生都已经扫清了字词障碍,对整篇课文的大意有了初步感知,接下来,我们不妨先快速浏览课文,用笔将打动自己和不理解的地方圈点出来,与小组的同伴交流下阅读感受,并将本篇文章依照小说情节,围绕“台阶”主题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划分出层次。(生根据课前预习再次浏览文章,并能用完整的话复述和概括自己划分的各个层次)
(3)研读文章情节,于细节处品析父亲人物形象
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学习小组,为学生布置不同的探究任務)在整体感知文章后,我们接下来针对小说三要素当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进行专题小组研讨,情节组重点研读整体文章的情节走向,并能在划分层次的基础上为每个部分概括总结;人物组重点抓住文章细节,品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而主题组则是在前两者掌握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本篇文章主题。当小组讨论完毕,在班级交流时其他小组成员要及时补充提问。
(生:开展合作探究,在讨论交流中梳理文章细节)
师:(多媒体展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文章当中哪些段落或关键词句表现了父亲的形象?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根据段落顺序的先后性,学生根据自己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发言,节选如下)
小组一:父亲是勤劳的,他一年四季几乎没有闲下来,这从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编草鞋、过年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吃苦耐劳的父亲。(补充:这些与时间有关的数字不仅表现了父亲的辛劳与坚持,还将准备建盖新屋的漫长过程具体化)
小组二:在13自然段中,“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视觉描写渗透了父亲的心理,写出了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与羡慕,同时也有自己的规划。
小组三:在15自然段中,父亲回家后的“疲倦地坐”“磨穿的草鞋垒在门墙边”一系列细节写出了父亲的劳累辛苦与勤俭节约。
(4)细品父亲之“尴尬”,探究小说主题思想
师:(多媒体呈现问题)新屋造成后,父亲没有露出高兴的神情,这是为什么?仔细阅读找出父亲“尴尬”的段落,说一说你的阅读感受。(主要由主题小组学生重点探究)
画面呈现1:第21自然段,父亲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为什么?(生分析)
画面呈现2:第27自然段,父亲坐在高台阶上觉得“不自在”,为什么?(生分析)
画面呈现3:第29自然段,腰闪到之后,父亲“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为什么?(生分析)
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总结)拥有高台阶房屋是父亲的人生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付出了青春岁月以及健康、尊严等一切,当房屋建好后他老了,失去了劳动力,彻底闲下来,失去了为之奋斗的理想,他没有了希望与奔头,于是失去了自信。(教师补充)
4.教学反思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笔者留给《台阶》的课时并不多,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整节课都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充实教学内容,这在无形中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课堂中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较为完整。但本篇文章篇幅较长,教学点比较多,在这次教学中我试图将所有教学点融入到课堂中,导致面面俱到中忽略了知识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吕春艳.语文课堂上的人文关怀——《台阶》教学案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72+98.
[2]闫雪.殊途同归:《台阶》同课异构教学案例[J].文教资料,2015(27):49-51.
初中语文 《台阶》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98-01
1.教学背景
《台阶》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读篇目,纵观整个单元主题教学,所讲述的皆是普通人的情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的基础上,体会叙事中细节描写的应用。本文以自然的生活口语化语言,展示了“我”的农民父亲形象,通过讲述一个农民家庭经济状况及奋斗历程,展示了一代人的农民父亲缩影。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部分词语;能抓住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内容和父亲形象特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内容前提下品味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作者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方法;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会学生批注式阅读技巧。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批注式阅读;合作探究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把握文章叙述角度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形象,体会文章中兼有的崇敬与怜悯等双重感情色彩;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3.教学过程
(1)创设生活化情境,从谈父亲引入新课学习
师:(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父亲》,谈话导入:父亲是山,替我们担下成长中所有重担,让我们活得轻松安然;父爱如伞,帮我们遮住所有风吹雨打,留下的总是晴与暖;他还是明灯,总在我们迷惘无措时,照亮前进的方向。你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为你做的最触动你心灵的一件事是什么?(生答)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台阶》,看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父辈们怎样的身影。(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让学生初步认识李森祥。)
(2)在自读中整体感知文章脉络,梳理情节
师:在预习课文时相信很多学生都已经扫清了字词障碍,对整篇课文的大意有了初步感知,接下来,我们不妨先快速浏览课文,用笔将打动自己和不理解的地方圈点出来,与小组的同伴交流下阅读感受,并将本篇文章依照小说情节,围绕“台阶”主题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划分出层次。(生根据课前预习再次浏览文章,并能用完整的话复述和概括自己划分的各个层次)
(3)研读文章情节,于细节处品析父亲人物形象
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学习小组,为学生布置不同的探究任務)在整体感知文章后,我们接下来针对小说三要素当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进行专题小组研讨,情节组重点研读整体文章的情节走向,并能在划分层次的基础上为每个部分概括总结;人物组重点抓住文章细节,品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而主题组则是在前两者掌握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本篇文章主题。当小组讨论完毕,在班级交流时其他小组成员要及时补充提问。
(生:开展合作探究,在讨论交流中梳理文章细节)
师:(多媒体展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文章当中哪些段落或关键词句表现了父亲的形象?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根据段落顺序的先后性,学生根据自己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发言,节选如下)
小组一:父亲是勤劳的,他一年四季几乎没有闲下来,这从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编草鞋、过年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吃苦耐劳的父亲。(补充:这些与时间有关的数字不仅表现了父亲的辛劳与坚持,还将准备建盖新屋的漫长过程具体化)
小组二:在13自然段中,“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视觉描写渗透了父亲的心理,写出了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与羡慕,同时也有自己的规划。
小组三:在15自然段中,父亲回家后的“疲倦地坐”“磨穿的草鞋垒在门墙边”一系列细节写出了父亲的劳累辛苦与勤俭节约。
(4)细品父亲之“尴尬”,探究小说主题思想
师:(多媒体呈现问题)新屋造成后,父亲没有露出高兴的神情,这是为什么?仔细阅读找出父亲“尴尬”的段落,说一说你的阅读感受。(主要由主题小组学生重点探究)
画面呈现1:第21自然段,父亲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为什么?(生分析)
画面呈现2:第27自然段,父亲坐在高台阶上觉得“不自在”,为什么?(生分析)
画面呈现3:第29自然段,腰闪到之后,父亲“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为什么?(生分析)
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总结)拥有高台阶房屋是父亲的人生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付出了青春岁月以及健康、尊严等一切,当房屋建好后他老了,失去了劳动力,彻底闲下来,失去了为之奋斗的理想,他没有了希望与奔头,于是失去了自信。(教师补充)
4.教学反思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笔者留给《台阶》的课时并不多,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整节课都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充实教学内容,这在无形中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课堂中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较为完整。但本篇文章篇幅较长,教学点比较多,在这次教学中我试图将所有教学点融入到课堂中,导致面面俱到中忽略了知识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吕春艳.语文课堂上的人文关怀——《台阶》教学案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72+98.
[2]闫雪.殊途同归:《台阶》同课异构教学案例[J].文教资料,2015(2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