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画与主流画坛的关系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yuyan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广东绘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岭南画派”,既而想到的是现今活跃于广东画坛的那些名画家。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广东绘画的历史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在广东,“岭南画派”只是众多绘画群体中的一部分。广东绘画包涵的元素还有很多,比如明清绘画、外销画、现代版画、油画、漫画、国画研究会、青年艺术社、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等,因为有众多元素的构成,使得我们看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广东绘画状态。
  不过,接下来的问题是;广东绘画与中国主流画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相对于中国主流画坛,广东绘画的发源要远远晚于中原、江浙和西南地区。在史前和春秋战国时代,偶尔有些岩画、印纹陶和青铜纹饰传于后世,或许这可作为目前所见广东绘画的最早起源,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珠海高栏岛宝镜湾之岩画,是广东地区早期民间绘画的雏形。
  但通常意义上的绘画史,往往是指画家及其作品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东绘画的历史要比其他地区晚得多。岭南自古以来,代有才人。明朝黄佐云;“自会稽以南,逾岭皆粤地也。秦汉之先,盖已有闻人者。”但惟独于绘画不尽然。从先秦至隋朝一千多年间,岭南工画者在史籍上几乎是一片空白,而流传于世的最早作品,现在发现的,却是到了明朝景泰、天顺年间颜宗的《湖山平远图》卷(现藏广东省博物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从魏晋至唐宋时期,中原、江浙一带,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画科均已取得长足发展,且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画迹遗世也丰。而在广东地区,则显得异常荒寂。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由于广东僻处岭海,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极为不利,很多身怀绝艺者,遂湮没无闻;另一方面,因南粤潮湿多雨,于书画保存不利,且不善装裱,画迹不传,于是画史所载,寥寥无几。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广东绘画史,一直要到唐代才开始显山露水。据考证,文献资料显示画史上记载最早的岭南画家,是到晚唐信宗时期的张询。
  至于明清两代,广东绘画则有过辉煌的发展历史。从明代的林良、清初的遗民画家(如彭睿堆、高俨、僧深度等)、清中期的“黎谢”(黎简、谢兰生)到清晚期的“二苏”(苏六朋、苏仁山)、“二居”(居巢、居廉)等,都是在绘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风云人物。他们中的很多人本身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名家(如林良等),是主流画坛的精英。
  近现代以来,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与北方的京津画派、上海的海上画派并驾齐驱,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其“折衷中西”的艺术理念及其创作模式至今仍备受争议,但其鲜明的画学主张及变革思潮在全国产生的影响,则是不争的事实。很显然,这一时期,广东绘画已经成为主流画坛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画研究会”是民国时期广东地区最大的美术社团,其宗旨是以复兴中国画为目的,以弘扬传统来启发新意,其成员构成了广东传统派画家的主体。在当时特定的时空环境下,他们在发扬国光、阐幽发微方面居功至伟。尤为难得的是,他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美术体系,在出版、展览及资料保存方面为学术界提供了范本,其嘉惠学林之功,不可胜计。他们丰富的艺术作品成为留给后人的笔文化遗产。此外,一些在清代末年成名的传统派画家,在这一时期也相当活跃。这一群体是当时传统派的中坚力量。
  广东是近现代最早开设通商口岸的地区,也是最早开眼看世界之地,在绘画上也最早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晚清时期风靡一时的外销画已成为广东绘画最早受到西画影响的明证。同时,一批画人走出国门,留学西方,带回西洋画技法,成为中国早期油画的先驱。他们或在广州开办西式学校或成立西画社团,传道授业,扩大西画的影响,培养了一批早期西画家。20世纪初期的美术留学潮流中,广东籍学生出国得最早,人数所占比重亦最大。广东外来画种的迅速崛起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在这一画家群中,有不少是在中国现代油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继“决澜社”之后另一重要现代主义美术团体“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大多便为广东人,在广东现代美术史上地位不可小觑。
  广东是中国现代版画和漫画的发祥地。在中国版画和漫画史上,如果离开了广东画家的参与,虽然不能说难以为继,但至少失去了很多耀眼的光芒。现代版画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广东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20世纪广东美术中的批判现实主义便发端于漫画。
  如果说明代以前广东绘画一片清寂、远离主流的话,则明清以后,广东绘画开始缓慢地靠近主流画坛,并在近现代实现了大的飞跃,成为主流画坛的一部分。如今,这种局部与全部的关系已然成为广东绘画的一种表征,成为我们今天认识广东绘画的一把重要标尺。
其他文献
李公麟晚年因病致仕,回到故乡舒州桐城县的龙眠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并自作《龙眠山庄图》以记之。李公麟自图幽居之所,一来映射出文人画家所怀之隐逸志趣,二来则暗藏着对于“卢鸿草堂”与“王维辋川”之“文化——图像”范式的效仿。  告病还乡,隐居龙眠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李公麟鬓角的微霜已然尘封了他熙宁三年(1071年)年少及第时的意气风发。经历了北宋政坛的风云变幻,目睹了好友王安石与苏轼的宦海沉
期刊
“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爱将红袖遮娇笑,往往偷开水上莲。”这是唐诗《观美人》中对其时女性丰腴婀娜的赞美。凡提起大唐美人,言必及《簪花仕女图》这幅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人物画长卷是举世公认的国宝,画中美人,薄衣罗纱、簪花弄蝶,可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那么,这幅旷世名作究竟何人所绘,又绘于何时?簪花仕女真的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唐美人吗?  雍容华贵,拈花弄蝶的美人  《簪花仕女图》是
期刊
阅古人碑志,能钩沉稽古,发微抉隐,补正史之不足,这正是笔者热衷于收藏墓志铭拓片的缘由。如王羲之生卒之年,便有多种说法,莫衷一是。直至2006年王羲之之妻郗璇墓碑出土,方有定论。辛亥元老李根源藏有唐诗《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墓志,补唐史无传之憾,章太炎作跋云:“诵其诗而不悉人之行事,得此石乃具本末,真大快也。”钱文忠标点的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已在笔者书柜中插架十多年了,近日翻阅,惊奇地发现陈三立为他
期刊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是的,摆脱眼前苟且的方法,不一定非得远行,非要生活在别处。朋友圈传看一张漫画:一把沙滩椅上舒服地躺着一位穿着游泳衣的男子,脚下一堆沙,男子闭着眼睛,仿佛置身海边——镜头拉开,旁边是熙熙攘攘的闹市……漫画固然是取笑主人公的困窘,但也不妨换个角度,所谓“身还在,心已远”,大致如斯。  诗意不在远方。心中若无诗意,跑得再远也于事无补。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期刊
公元1979年,考古学家们正在清理英国凯尔利昂地区的一片罗马澡堂遗址。澡堂设施底部的浮土被小心翼翼地扫去,然后,一个闪亮的、红色的小东西映入了他们的眼帘——这是枚扁椭圆形的红玉髓戒面,一面利落地雕刻着一个人形,优雅的身形证明其非凡的身份——一位古希腊神祗。随后,两颗、三颗、更多戒面如闪耀的星星般从浮土之下涌现出来,蓝玉髓、紫水晶、缟玛瑙、鸡肝石……每件上都雕刻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就好像奥林匹斯的盛宴
期刊
“不要读太多书,让书蒙蔽了心灵和眼睛。凭你的直觉,爱就够了,用你的心,你的眼睛去感受;锐利的眼睛,无畏的考古心态,最大的耐心。”这是徐小虎的鉴定观。  徐小虎,当今艺术史学者中的异类。当其他学者根据文献、题款、印章等约定俗成的线索来辨别古画的真伪时,她自创了一套中西合璧的方法论,同时运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西方的结构分析法、中国式的“笔墨”鉴定、从日本人收藏中国书画的历史中借鉴参考——来找寻真迹,重
期刊
中国绘画艺术中“以小观大”的艺术表现方式,从唐中期之后开始流行。而作为“小品画”之一的册页从宋代开始逐渐兴盛,以页成册,形制较小,可放于案头把玩清赏,属于雅玩性质。它的特点就是在盈尺之间展天地宽阔、自然神奇或人物精妙,历来都被看作是考验画家才情和功力的试金石。在书画收藏领域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排名:  “一手卷、二册页、三中堂、四条屏、五楹联、六扇面”。而“手卷易求,册页难成”,对于册页价值的界定,存
期刊
《御制朱笔诗稿》共六十三纸,皆为乾隆本人朱笔。每纸都有界格,高度为22.3厘米,宽度不,标准的五格为9.3厘米,间有三格、两格、一格者,可参看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手稿《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这批诗稿共有96首诗,69首著录于《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三,27首著录于《御制诗四集》卷三十四。诗稿的写作时间是乾隆四十年(1776),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御稿应为同批。  著录:  1《御制诗四集
期刊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发展的二十余年来,经历了两次繁荣、两次低谷,如果说1997年至2002年是“金融危机下的自我蜕变”,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无法阻挡“亿元时代”的到来,那么从2014年春季开始,全行业则进入了探索新模式的攻坚道路。不论拍卖行规模大小,其拍卖的成交率和成交总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挖掘“生货”和发现价值洼地也成为了业内的普遍共识。所以系统地盘点2015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各
期刊
在美剧《绝望的主妇》结束时,曾经有个玩笑,“什么是曼哈顿上东区女士们的日常”?被这部剧好好教育过一遍的人通常会回答,“午宴、酒会,出国旅游还有衣箱秀”。四个代表纽约上流社会生存状态的词里,唯有“衣箱秀”对国人而言还相当陌生。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从富到贵,从硬到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提升到了新阶段。与当年日韩企业的全球扩张不同,由这一代民营企业家成为中坚力量的中国,被西方主流商业接受并且尊重,擅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