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1711—1799)御制朱笔诗稿1776年作纸本镜心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che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御制朱笔诗稿》共六十三纸,皆为乾隆本人朱笔。每纸都有界格,高度为22.3厘米,宽度不,标准的五格为9.3厘米,间有三格、两格、一格者,可参看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手稿《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这批诗稿共有96首诗,69首著录于《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三,27首著录于《御制诗四集》卷三十四。诗稿的写作时间是乾隆四十年(1776),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御稿应为同批。
  著录:
  1《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三、三十四,清四库全书本。
  2《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三、三十四,清乾隆内府刻本。
  宫廷御制水法动偶钟
  这座钟外观有着巴洛克和洛可可以及当时流行的亭台楼阁中国式风格,有着精湛的铸造和雕刻工艺以及镶嵌和鎏金工艺,多处镶嵌多彩料石及料石花棒,周边雕簪吉祥花卉图案及花篮和八宝吉祥结等中国风图案,使其富丽堂皇。钟表内更是拥有罕见的主机与副机链接在
  起的设计,反映了几百年前钟表大师的高超技艺和非凡的智慧。这座钟世上独有,确为外国向清朝皇家进贡专门制作的御制钟贡品。斗转星移,时来运转,如今此钟各方面功能完好,仍能正常运行。此件“宫廷御制水法动偶钟”以2500万元起拍,经过多轮竞价,以3910万元成交。
  清乾隆茶叶末釉如意耳葫芦尊
  本器敛口,葫芦形身,上部作蒜头状,腰问内收,束以凸棱道,下部丰腹浑圆,浅圈足,两侧以如意形弯耳连接上下;通体及底施茶叶末釉,口沿及如意耳棱角、边沿等处泛褐色。底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款。
  如意耳尊是清雍正、乾隆时期官窑流行的尊式之
  ,因装有如意形耳而得名。本品造型甚为独特,此类如意耳葫芦尊本于乾隆朝烧造甚少,馆藏与市场流通中唯见几例为平底葫芦瓶居多,但如本品造型之卧足葫芦尊之例,流通中仅此例,余未见。平底如意葫芦尊亦可见粉青、青花缠枝莲、炉钧釉作品。此为典型的厂官釉或茶叶末釉中的“新橘”类,为厂官釉中极为少见的奇品特类。
  备注:
  1仇焱之“抗希斋”旧藏;
  2胡惠春先生1930-1940年代购于上海
  3胡惠春先生“暂得楼”旧藏
  清雍正一乾隆紫檀列屏式有柬腰宝座
  清雍正紫檀列屏式有束腰宝座,通体紫檀木制,五屏风式座围雕夔龙纹,以边框和面板的榫接法组成。搭脑后卷。面下束腰,上下各起阳线。鼓腿彭牙,牙条下垂洼堂肚,雕云纹。卷云马蹄,下承拖泥。筒约中透出静谧与华美。综观整个宝座,设计巧妙,在有限的空间内严格遵循礼制,借束腰承托接转,腿足膨出,从而在同样大小的面沿下,构造出更大的空间框架,使得底座部分的视觉感受更为稳定且富有张力,从而使宝座上部围屏式靠板的夔龙纹主题位于金字塔式格局的中心,更为引人瞩目。出版:
  《风华再现
  明清家具收藏展》,第g6页
  展览:《风华再现——明清家具收藏展》,台北历史博物馆,1999年清康熙十二花神杯
  花神杯是康熙年间御窑厂烧制的成套时令酒具,根据我国传统花朝节的传说,选取百花中代表农历十二月份的月令花卉绘制而成。每套共有12只,代表着不同的月份,每月均配以种月令花卉。其旁各题五言、七言唐诗佳句,末钤“赏”字篆文印,素来被誉为康熙朝瓷器珍品。
  来源:
  1柏煊书斋珍藏
  2香港苏富比,1994年4月5日,Lot161
  3鸿禧美术馆旧藏展览: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1996年
  参阅:
  1《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一青花釉里红(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页81—85,图71
  2《宫廷珍藏一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54
  3《清瓷萃珍》,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5年,图21
  傅抱石己丑(1949年)作山瀑清会立轴
  此作采用常见的高士听泉图式,系写石涛诗意:“偶历溪山胜,殊看非世游。岩悬逼仄径,飞瀑下重丘。岭上幽花秀,潭心碧影浮。倚栏心目爽,苍翠耐人留。”
  傅抱石《山瀑清会》以1000万元起拍,直接加价到2000万元,最终以3500万元落槌,4025万元成交,这幅画此前出现于香港佳士得2005年春拍(以325.60万港元成交)、北京华辰2006年春拍(以660万元成交),北京瀚海2。06年秋拍(以440万元成交)。
  著录:
  《名家翰墨第1期》第60页,(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2月
  《傅抱石年谱》第135-1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
  《傅抱石年谱(增订本)》第220-22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1 2月
  题识:
  1洁清吾兄喜鉴藏,尤嗜苦瓜上人,承以巨帧见命,即用上人笔意奉报。盖三年来写大幅,此为第二次也,敬乞教政。己丑二月下浣,新喻傅抱石南昌记。
  2(罗家伦题)山势盘纤径斜,云垂四面日光遮。清波石打天门雨,红叶船j中洞口霞。客过魂销悲往事,亭空树老不开花。当年歌舞人何处,独剩荒台起暮笳。录石涛黄山诗,以应洁清先生之命,罗家伦。
  钤印:傅、抱石私印、往往醉后、苦瓜诗意、代山川而言也、罗家伦
  1975年第二版人民币硬分币“工农学”未采用稿试铸样币1分、2分、5分二套计六枚
  此套样币正面图案为天安门,图案上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下方是麦穗齿轮国微;背面图案,1分为少先队员,2分为女社员,5分为钢铁工人,图案下方是阿拉伯数字面值及年号,左上方则用汉语拼音书写面值,俗称“工农学”。
  参阅:孙克勤主编《中国现代流通硬币标准目录》,第47-48页。
其他文献
有一座城市,位于地中海沿岸,在亚历山大港崛起前,也就是法老时代末期,它拥有当时十分重要的国际港口,也拥有埃及艳后登基的寺庙,却不幸于1300年前沉入海底。在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只在文献里见过关于这座叫索尼斯(Thonis,古埃及语)的古城的记载,却没有实实在在地找到任何物证。而古希腊人将英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Heracles)最先踏足的埃及城市称作希拉克莱奥(Heracleio
期刊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华夏自古以礼仪之大自居,周公制礼作乐,以明尊卑、辨贵贱,不仅体现天子之尊,更是维护周王朝的万世统治。而分封于南蛮之地的楚国,在多年的励精图治后得以崛起,一度称霸中原,诸国则不复以蛮夷视之。“问鼎中原”成了流传之典故。我们不禁要问,偏安南方一隅的楚国,为何具备了“问鼎”的底气?  从今年6月17日至9月16日,《问鼎——楚式青铜器特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本次展由广东省博物馆与湖
期刊
谈起艺术史上的名作,《蒙娜丽莎》无疑是最先被大家想到的经典之一,为何偏偏是这幅名画能为全球公众所认知?  如今《蒙娜丽莎》家喻户晓的知名度,在过去并不是这样的,其收藏机构卢浮宫通过多年的艺术管理、推广运营,才使之成为公众认知的人文“景观”。用今天的话说,就叫“p”,卢浮宫通过纪念品、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媒体报道推广,而小说电影的大量取材,尤其是后者,对于《蒙娜丽莎》的推广无疑是巨大的。  而《蒙娜丽
期刊
李公麟晚年因病致仕,回到故乡舒州桐城县的龙眠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并自作《龙眠山庄图》以记之。李公麟自图幽居之所,一来映射出文人画家所怀之隐逸志趣,二来则暗藏着对于“卢鸿草堂”与“王维辋川”之“文化——图像”范式的效仿。  告病还乡,隐居龙眠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李公麟鬓角的微霜已然尘封了他熙宁三年(1071年)年少及第时的意气风发。经历了北宋政坛的风云变幻,目睹了好友王安石与苏轼的宦海沉
期刊
“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爱将红袖遮娇笑,往往偷开水上莲。”这是唐诗《观美人》中对其时女性丰腴婀娜的赞美。凡提起大唐美人,言必及《簪花仕女图》这幅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人物画长卷是举世公认的国宝,画中美人,薄衣罗纱、簪花弄蝶,可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那么,这幅旷世名作究竟何人所绘,又绘于何时?簪花仕女真的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唐美人吗?  雍容华贵,拈花弄蝶的美人  《簪花仕女图》是
期刊
阅古人碑志,能钩沉稽古,发微抉隐,补正史之不足,这正是笔者热衷于收藏墓志铭拓片的缘由。如王羲之生卒之年,便有多种说法,莫衷一是。直至2006年王羲之之妻郗璇墓碑出土,方有定论。辛亥元老李根源藏有唐诗《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墓志,补唐史无传之憾,章太炎作跋云:“诵其诗而不悉人之行事,得此石乃具本末,真大快也。”钱文忠标点的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已在笔者书柜中插架十多年了,近日翻阅,惊奇地发现陈三立为他
期刊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是的,摆脱眼前苟且的方法,不一定非得远行,非要生活在别处。朋友圈传看一张漫画:一把沙滩椅上舒服地躺着一位穿着游泳衣的男子,脚下一堆沙,男子闭着眼睛,仿佛置身海边——镜头拉开,旁边是熙熙攘攘的闹市……漫画固然是取笑主人公的困窘,但也不妨换个角度,所谓“身还在,心已远”,大致如斯。  诗意不在远方。心中若无诗意,跑得再远也于事无补。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期刊
公元1979年,考古学家们正在清理英国凯尔利昂地区的一片罗马澡堂遗址。澡堂设施底部的浮土被小心翼翼地扫去,然后,一个闪亮的、红色的小东西映入了他们的眼帘——这是枚扁椭圆形的红玉髓戒面,一面利落地雕刻着一个人形,优雅的身形证明其非凡的身份——一位古希腊神祗。随后,两颗、三颗、更多戒面如闪耀的星星般从浮土之下涌现出来,蓝玉髓、紫水晶、缟玛瑙、鸡肝石……每件上都雕刻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就好像奥林匹斯的盛宴
期刊
“不要读太多书,让书蒙蔽了心灵和眼睛。凭你的直觉,爱就够了,用你的心,你的眼睛去感受;锐利的眼睛,无畏的考古心态,最大的耐心。”这是徐小虎的鉴定观。  徐小虎,当今艺术史学者中的异类。当其他学者根据文献、题款、印章等约定俗成的线索来辨别古画的真伪时,她自创了一套中西合璧的方法论,同时运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西方的结构分析法、中国式的“笔墨”鉴定、从日本人收藏中国书画的历史中借鉴参考——来找寻真迹,重
期刊
中国绘画艺术中“以小观大”的艺术表现方式,从唐中期之后开始流行。而作为“小品画”之一的册页从宋代开始逐渐兴盛,以页成册,形制较小,可放于案头把玩清赏,属于雅玩性质。它的特点就是在盈尺之间展天地宽阔、自然神奇或人物精妙,历来都被看作是考验画家才情和功力的试金石。在书画收藏领域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排名:  “一手卷、二册页、三中堂、四条屏、五楹联、六扇面”。而“手卷易求,册页难成”,对于册页价值的界定,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