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诗歌教学,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克服语言困难,弄懂每字每句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即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诗歌教学尤其要遵循这一规律。因为,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其语言极为凝练、言简意丰,加之距离中学生时代久远,所以,阅读古诗常常会先遇到语言障碍。如果不清除这些拦路虎,很难再深入学习下去。因而,学习诗歌第一步是疏通文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学生可以自读,教师也可串讲。不仅要弄懂每一字每一句的确切含义,还要弄懂一些疑难字的读音。这样,文字障碍清除了,学生就会大致感知到诗歌的内容,难度也就有所降低。
现代诗歌的学习也是一样。虽然作者所处时代与学生相距不远,甚至与学生是同时代的人,语言习惯较为接近,但文字障碍依旧存在,疏通文字仍然不可忽略。另外,词义、词的感情色彩在诗歌中也常常发生变化,因此,熟读诗歌,不论是古代诗还是现代诗,教师必须注重文字的疏通,这是学习诗歌极为关键的一步,千万不可省略。
二、 把握诗歌意象,明确诗歌所写的内容
诗歌是通过描摹意象来创造意境、进而抒发感情、表达主旨的。所以,诗的字、句表面含义弄懂之后,就需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了。
意象即作者塑造的具体形象。诗人在创作时,他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以想象为中介融合而成为诗歌形象。诗歌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就是借助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来传达的。诗歌的意象大致分为三类:人、物、景。
一首诗中,作者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一个,但更多的诗歌中的意象则是多个,它们可以是一个种类,也可以是多个种类。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诗中,就塑造了多种多个意象,有人:“独立”江边的抒情主人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有物:高飞的“鹰”、游动的“鱼”、“竞自由”的“万类”;有景:“山”、“林”、“江”、“舸”。这些不同种类的意象共同构成了全诗的内容。由此可见,明确了一首诗中的意象,也就基本掌握了这一首诗的浅层内容。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所以,学习诗歌的时候,要让学生善于从诗句中把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形象摘出来。这是教诗歌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 分析诗歌意象的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意象明了之后,并不能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因为,意象只是一个个不带感情色彩和思想意义的客观事物。只有加入了作者的理解,经过再认识、再创造,才能传达出一个情感和思想。所以,作者笔下的意象究竟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意象的,为何塑造这一意象?沿着这一思路深入探究下去,就可挖掘到诗歌的深层内涵了。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往往是由感官传导,在大脑中自行构成想象描摹的情景。与作者创作的先有想法、情感,再托物抒情正好相反。可以说,诗歌中的意象都是饱含了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的典型之物。所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特点、揣摩作者如何刻画一个普通的形象,使之染上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
四、 品味诗歌的整体意境,领悟作品的主旨
诗歌的意境,不单纯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一个意象所构成的境界,更主要是指全诗所描写的所有意象,它们因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而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画面,这是诗歌的整体意境。只有深入品味诗歌的整体意境,才能对全诗所流露出的诗人情怀及主旨准确地把握。从语文教学的各种文体看,诗歌常常爱打破人们对人、事、物的一般认知规律,而显其个性化。所以讲诗词,一定要结合诗词中的整体意境去把握其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诗人创一种风格。故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是把握诗作整体意境特点的一个切入点,大有陶渊明遗风的诗人王维,渴望隐居,喜欢远离尘俗。这样一位淡泊名利的人所描写的山水诗,其意境一定清幽明丽。《山居秋暝》就是一个证明,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所以,抓住诗中所描写意象的华丽特征,细细品味揣摩,作品的主旨、诗人的情怀就会不言而喻了。
五、 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直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的相关的人或事。”世上万事万物本来就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不经思索,就不易发现,只有善于联想和想象,才能够避免孤立地看待事物,才能够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阅读诗歌,如果能展开丰富而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将诗歌意象、意境与我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去品味,就一定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它是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流。因而,这种文学活动对于鉴赏者——学生而言,也有较高的要求。首先,他要有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其次,他还得具备较为丰富的生活、情感体验。因为,一个人情感体验的多寡直接影响到他的诗歌鉴赏程度。然而,要求学生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很难达到,因此,教师就应在已有的生活体验上下些功夫,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与主旨。
一、克服语言困难,弄懂每字每句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即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诗歌教学尤其要遵循这一规律。因为,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其语言极为凝练、言简意丰,加之距离中学生时代久远,所以,阅读古诗常常会先遇到语言障碍。如果不清除这些拦路虎,很难再深入学习下去。因而,学习诗歌第一步是疏通文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学生可以自读,教师也可串讲。不仅要弄懂每一字每一句的确切含义,还要弄懂一些疑难字的读音。这样,文字障碍清除了,学生就会大致感知到诗歌的内容,难度也就有所降低。
现代诗歌的学习也是一样。虽然作者所处时代与学生相距不远,甚至与学生是同时代的人,语言习惯较为接近,但文字障碍依旧存在,疏通文字仍然不可忽略。另外,词义、词的感情色彩在诗歌中也常常发生变化,因此,熟读诗歌,不论是古代诗还是现代诗,教师必须注重文字的疏通,这是学习诗歌极为关键的一步,千万不可省略。
二、 把握诗歌意象,明确诗歌所写的内容
诗歌是通过描摹意象来创造意境、进而抒发感情、表达主旨的。所以,诗的字、句表面含义弄懂之后,就需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了。
意象即作者塑造的具体形象。诗人在创作时,他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以想象为中介融合而成为诗歌形象。诗歌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就是借助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来传达的。诗歌的意象大致分为三类:人、物、景。
一首诗中,作者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一个,但更多的诗歌中的意象则是多个,它们可以是一个种类,也可以是多个种类。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诗中,就塑造了多种多个意象,有人:“独立”江边的抒情主人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有物:高飞的“鹰”、游动的“鱼”、“竞自由”的“万类”;有景:“山”、“林”、“江”、“舸”。这些不同种类的意象共同构成了全诗的内容。由此可见,明确了一首诗中的意象,也就基本掌握了这一首诗的浅层内容。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所以,学习诗歌的时候,要让学生善于从诗句中把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形象摘出来。这是教诗歌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 分析诗歌意象的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意象明了之后,并不能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因为,意象只是一个个不带感情色彩和思想意义的客观事物。只有加入了作者的理解,经过再认识、再创造,才能传达出一个情感和思想。所以,作者笔下的意象究竟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意象的,为何塑造这一意象?沿着这一思路深入探究下去,就可挖掘到诗歌的深层内涵了。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往往是由感官传导,在大脑中自行构成想象描摹的情景。与作者创作的先有想法、情感,再托物抒情正好相反。可以说,诗歌中的意象都是饱含了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的典型之物。所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特点、揣摩作者如何刻画一个普通的形象,使之染上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
四、 品味诗歌的整体意境,领悟作品的主旨
诗歌的意境,不单纯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一个意象所构成的境界,更主要是指全诗所描写的所有意象,它们因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而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画面,这是诗歌的整体意境。只有深入品味诗歌的整体意境,才能对全诗所流露出的诗人情怀及主旨准确地把握。从语文教学的各种文体看,诗歌常常爱打破人们对人、事、物的一般认知规律,而显其个性化。所以讲诗词,一定要结合诗词中的整体意境去把握其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诗人创一种风格。故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是把握诗作整体意境特点的一个切入点,大有陶渊明遗风的诗人王维,渴望隐居,喜欢远离尘俗。这样一位淡泊名利的人所描写的山水诗,其意境一定清幽明丽。《山居秋暝》就是一个证明,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所以,抓住诗中所描写意象的华丽特征,细细品味揣摩,作品的主旨、诗人的情怀就会不言而喻了。
五、 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直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的相关的人或事。”世上万事万物本来就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不经思索,就不易发现,只有善于联想和想象,才能够避免孤立地看待事物,才能够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阅读诗歌,如果能展开丰富而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将诗歌意象、意境与我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去品味,就一定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它是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流。因而,这种文学活动对于鉴赏者——学生而言,也有较高的要求。首先,他要有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其次,他还得具备较为丰富的生活、情感体验。因为,一个人情感体验的多寡直接影响到他的诗歌鉴赏程度。然而,要求学生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很难达到,因此,教师就应在已有的生活体验上下些功夫,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