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尔库塞看到时代变化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但却脱离了社会的经济活动,将现实的一切归结于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也就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注定其历史局限性。马尔库塞从维护马克思主义出发,最后走向了反马克思主义,这其中曲折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作出马克思主义式的回答的。
关键词: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马尔库塞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有失偏颇
马尔库塞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无可否认的开创了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先河,但也存在以下有失偏颇之处:第一,诚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中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是马克思这时关于“人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的观点仍然带有不成熟的抽象性质。然而马尔库塞却硬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理论才是其成熟之作,应该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高度去理解和改造马克思的后期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述的异化主要是“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劳动的主要内容和异化的表现形态无一不关乎着经济的、社会的事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具体否定应该是体现于其后期著作中的“剩余价值论”。然而,马尔库塞却用“异化劳动理论”的抽象否定替代“剩余价值论”的具体的否定。在阐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时,把“劳动异化”看作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具体论述中也只是把经济事实看作表面的层次,而更重视他所谓更深层次的“人的存在”的事实。第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严格的区分了对象化和异化的含义。马克思认为,对象化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一过程是客体对主体的肯定。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而异化是客体的主体化,主要指主体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被异化,主客体本末倒置,从而否定了主体的价值。马克思之所以对异化和对象化作此说明,就是为了表面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人的本之中。对象化是一个使主体得到肯定的过程,它只是在受到外在社會历史条件的影响才会变成异化。至于造成异化的具体的社会原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并未详细讨论,他只是把分工与异化劳动联系起来,为我们指出了研究的主要方向。然而马尔库塞并没有对这一区分加以重视,或许是囿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分析,在马尔库塞的论述中亦将异化和对象化混为一谈。硬是从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这一定义出发,把异化的根源至于人的本质之中,这显然受了存在主义观点的影响,从而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造成了曲解。
二、马尔库塞错误地用爱欲的解放诠释马克思劳动的解放
马尔库塞提出人的本质即爱欲的思想,进而把人的解放等同于爱欲的解放。然后再把爱欲补充到马克思的人性论当中,用爱欲的解放诠释马克思的劳动的解放。这一弗洛伊德式的历史唯物主义重释包含着明显的错误:第一,相比于马克思后期著作中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其早期作品中的人的本质理论还比较抽象。可是马尔库塞在阐述自己的爱欲解放论时,却忽视了马克思后期提到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没有考虑社会发展中的与物质生产相关的经济因素,仅仅将人作生物学上的解释;第二,马尔库塞仅仅从“无意识”出发提炼人的本质是爱欲,完全无视弗洛伊德所提到的意识对人的生活的调节作用,这必然是有失偏颇的;第三,他把人的爱欲归结为人的机体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从而使之与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完全对立起来,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四,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归结为生存需要、享乐需要以及发展需要,认为劳动的重要性就在于人的这三种需要都离不开劳动,人就是在劳动的这一现实过程中创造了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条件。然而马尔库塞仅仅把劳动满足人的享乐需要这一个方面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显然是曲解了马克思的原意。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与马克思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基础之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马尔库塞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
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的阐述及批判虽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叙述方式的转化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他只谈到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对人的心理本质的压抑,并未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这一根本性质。无疑,这里涉及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基本范畴。首先,就科学技术的论述而言。马克思把科学技术视为社会历史进步的主要生产力,他要批判的只是资本主义在应用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时的方式。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色彩并没有意识形态的性质。然而马尔库塞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甚至把它作为意识形态进行阐述。尽管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技合理性的批判鞭辟入里,但是他避而不谈资本主义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应用问题,这显然对科学技术本身来说也是有失公允的。再者,就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而言。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因此,要消灭这种社会制度以实现人的解放不能只是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必须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进行实践批判,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批判也就是“改变世界”之社会革命的问题,社会革命的最高形式就是阶级斗争,要进行阶级斗争就必须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但是,马尔库塞的批判就仅仅是一种理论批判,并没有揭示出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本质上的对抗关系,更没有区分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不同。因此,马尔库塞把马克思社会革命中深刻的经济与政治革命转换成文化的、意识的、本能的革命,即他所说的“总体革命”,这显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决定关系的颠倒。在对革命力量的论述中,马尔库塞以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同化为理由寄革命希望于他所谓的“新左派” 从而把工人阶级排除在外,因此忽视了工人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中所具有的革命潜力和主体力量。但是,只要这两个阶级植根于制度的基本矛盾没有消除,那么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一体化就仅仅只是表面现象。所以,马尔库塞的新意识形态理论在根本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离,因而他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理论最终滑向了幻想的乌托邦,也就不可能为西方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指出科学的方向,学生运动的迅速消逝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简介:王春莲(1990.01-),女,汉族,重庆市,研究生,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马尔库塞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有失偏颇
马尔库塞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无可否认的开创了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先河,但也存在以下有失偏颇之处:第一,诚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中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是马克思这时关于“人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的观点仍然带有不成熟的抽象性质。然而马尔库塞却硬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理论才是其成熟之作,应该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高度去理解和改造马克思的后期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述的异化主要是“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劳动的主要内容和异化的表现形态无一不关乎着经济的、社会的事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具体否定应该是体现于其后期著作中的“剩余价值论”。然而,马尔库塞却用“异化劳动理论”的抽象否定替代“剩余价值论”的具体的否定。在阐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时,把“劳动异化”看作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具体论述中也只是把经济事实看作表面的层次,而更重视他所谓更深层次的“人的存在”的事实。第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严格的区分了对象化和异化的含义。马克思认为,对象化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一过程是客体对主体的肯定。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而异化是客体的主体化,主要指主体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被异化,主客体本末倒置,从而否定了主体的价值。马克思之所以对异化和对象化作此说明,就是为了表面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人的本之中。对象化是一个使主体得到肯定的过程,它只是在受到外在社會历史条件的影响才会变成异化。至于造成异化的具体的社会原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并未详细讨论,他只是把分工与异化劳动联系起来,为我们指出了研究的主要方向。然而马尔库塞并没有对这一区分加以重视,或许是囿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分析,在马尔库塞的论述中亦将异化和对象化混为一谈。硬是从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这一定义出发,把异化的根源至于人的本质之中,这显然受了存在主义观点的影响,从而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造成了曲解。
二、马尔库塞错误地用爱欲的解放诠释马克思劳动的解放
马尔库塞提出人的本质即爱欲的思想,进而把人的解放等同于爱欲的解放。然后再把爱欲补充到马克思的人性论当中,用爱欲的解放诠释马克思的劳动的解放。这一弗洛伊德式的历史唯物主义重释包含着明显的错误:第一,相比于马克思后期著作中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其早期作品中的人的本质理论还比较抽象。可是马尔库塞在阐述自己的爱欲解放论时,却忽视了马克思后期提到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没有考虑社会发展中的与物质生产相关的经济因素,仅仅将人作生物学上的解释;第二,马尔库塞仅仅从“无意识”出发提炼人的本质是爱欲,完全无视弗洛伊德所提到的意识对人的生活的调节作用,这必然是有失偏颇的;第三,他把人的爱欲归结为人的机体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从而使之与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完全对立起来,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四,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归结为生存需要、享乐需要以及发展需要,认为劳动的重要性就在于人的这三种需要都离不开劳动,人就是在劳动的这一现实过程中创造了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条件。然而马尔库塞仅仅把劳动满足人的享乐需要这一个方面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显然是曲解了马克思的原意。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与马克思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基础之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马尔库塞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
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的阐述及批判虽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叙述方式的转化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他只谈到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对人的心理本质的压抑,并未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这一根本性质。无疑,这里涉及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基本范畴。首先,就科学技术的论述而言。马克思把科学技术视为社会历史进步的主要生产力,他要批判的只是资本主义在应用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时的方式。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色彩并没有意识形态的性质。然而马尔库塞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甚至把它作为意识形态进行阐述。尽管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技合理性的批判鞭辟入里,但是他避而不谈资本主义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应用问题,这显然对科学技术本身来说也是有失公允的。再者,就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而言。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因此,要消灭这种社会制度以实现人的解放不能只是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必须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进行实践批判,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批判也就是“改变世界”之社会革命的问题,社会革命的最高形式就是阶级斗争,要进行阶级斗争就必须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但是,马尔库塞的批判就仅仅是一种理论批判,并没有揭示出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本质上的对抗关系,更没有区分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不同。因此,马尔库塞把马克思社会革命中深刻的经济与政治革命转换成文化的、意识的、本能的革命,即他所说的“总体革命”,这显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决定关系的颠倒。在对革命力量的论述中,马尔库塞以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同化为理由寄革命希望于他所谓的“新左派” 从而把工人阶级排除在外,因此忽视了工人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中所具有的革命潜力和主体力量。但是,只要这两个阶级植根于制度的基本矛盾没有消除,那么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一体化就仅仅只是表面现象。所以,马尔库塞的新意识形态理论在根本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离,因而他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理论最终滑向了幻想的乌托邦,也就不可能为西方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指出科学的方向,学生运动的迅速消逝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简介:王春莲(1990.01-),女,汉族,重庆市,研究生,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