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词编织经纬,让花语诉说品格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6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节选自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散文《再返哥廷根》。这篇短文如同一朵清新的小花,课题好比富有内涵的格言,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情愫,心中总有涓涓细流在流淌。题眼“让”,衬托出花景的奇丽,凸显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族的奇特。
  这单元的主题是异国风情。单元导读明确指出: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这篇课文的生字恰好都穿插在重点句段中,我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环环相扣中,字词教学凸显出整体性与艺术性。
  这个课题最能概括德国的风情特点,犹如一根线串起了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对德国风情有个整体的认识,学得有效。
  一、沿“花的脊梁”知花趣——“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脊”这个生字的难点在于笔画的顺序,在教学中,教师应落实到位,先引导学生归缪,再以顺口溜加强记忆:书写“脊”有窍门,挥翅膀的人儿月之上。学生在边写边念中掌握了写法。由“脊梁”到“花的脊梁”,是一个由浅到深的理解过程。对“花的脊梁”的解读,不是简单地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而是催生另一个问题的导火索:德国人为何只看“花的脊梁”?此时,老师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读,更能激发学生探寻德国人养花乐趣的欲望,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从“莞尔一笑”悟花道——“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莞尔一笑”就是微笑,多用于女性。“莞尔一笑”更能体现德国老太太的婉约之美。“( )一笑”的拓展,不仅在于多积累几个有关笑的情态词,还在于在对比中让学生明白“莞尔一笑”的境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对“莞尔一笑”层层递进的叩问中,学生解开了德国人养花之趣的疑团,对德国人养花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台阶。此环节的扣题引读设置了两个层面:首先是初步理解了“莞尔一笑”后的低纬度读,紧随其后的是领悟了“莞尔一笑”的内涵后的高纬度读,如果说第一层面的读是引桥式的读,那么第二层面的读是融入感情的读。
  三、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赏花美——“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理解词语的方式很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完全可以采用想象法来释义,这个想象的过程,既是深入理解词语的过程,也是将抽象的词语转化为富有生命色彩的意象的过程。这样的解词凸显了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借助图片辨析词义,从而明白:这两个词都有五彩缤纷之意,“花团锦簇”突出花的数量多,“姹紫嫣红”则强调花的颜色艳。思辨的过程,是让学生感受作者在遣词方面的造诣的过程,是学生驾驭描写花景的词汇的过程。
  “应接不暇”这个词语的难点是“暇”的偏旁,教师可通过找形近字、编顺口溜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暇”字的印象。对学生来说,读好“如入山阴道上”,实属不易。教师适时插入对“山阴”典故的介绍,化解了难点;及时标注朗读的停顿斜线(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突破了难点。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这三个花语,将花景推到每个读者眼前。品读这三个词语,我采用先分后合的思路,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进行解读。随着对这三个词语的突破,之后的整合就水到渠成了。不论是理解内容读,还是设置情境读,或是想象画面读,学生皆沉浸于佳句描绘的美妙情境中。通过这一遍遍地读,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在读中得到了升华。
  四、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探花境——“美丽并没有改变”
  由于有了前面对“花的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的阶梯式研读,学生对德国这个奇特民族铸就的奇丽景致感慨万千。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一是挖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深层意义:联系上下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联系身边事例谈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二是提升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的认识。
  这一环节应读出哲理,读出自我,叩问心灵,思考人的生命意义。通过阅读,学生的情感喷薄而出,此时推出整合课文精华内容的填空练习,成了绝佳的情感宣泄口。学生心中充盈着对德国的由衷赞叹,最后深情诵读季羡林先生发自肺腑的感言,一锤定音,意味深长。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能围绕“成长的烦恼”写清楚自己的烦恼是什么,为什么而烦恼,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2.通过交流习作,倾诉自己的内心烦恼,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消除烦恼。  3.懂得正确面对烦恼,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与身边的人交流,学会排解烦恼。  [教学流程]  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欣赏歌曲  1.请同学们欣赏歌曲《做个小孩不容易》,听一听歌唱者的心声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重点体现在“导”字上。教师要有效引领学生释疑解惑,在课堂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文本、学生之间的立体对话,展开大胆、灵动的多元想象,关注丰富、动态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语文课堂 文本对话 童真童趣 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71  【教学再现】  《雨后》是二
[摘 要]课题质疑作为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尽快融入新课的学习。但是,课题质疑并不是随意质疑,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需要学生质疑,只有从课文题目性质出发,确定好课题质疑是否能真正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服务,才能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题质疑 引导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直接影响,而且对于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着无法估计的作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教师可通过抓住关键语句、借助文本朗读、创设适宜情境等引领学生用心感受文本,形成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从而高效地进行阅读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效果 用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摘 要]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应该从“教语文”向“学语文”的再度转身,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教学《莫高窟》一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均衡的课堂教学结构;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遴选适切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一、揭题  1.咱们中国呀,既是诗的国度,也是词的王国。今天丁老师将跟大家学习一首词。它的题目叫——(范读,齐读,指名读)  2.诗和词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谁能说说有哪些不同?  生1:诗每行字数相等,词每行字数有多有少。  师: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  生2:诗只有题目,词既有题目,又有词牌名。  生3:词还分上阕和下阕。  3.那么这首词“如梦令”是词牌名,还是题目呢?(“如梦
[摘 要]《推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根据“推敲”这段佳话改编的课文,写了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和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推”“敲”二字的故事。《推敲》教学除了让学生们了解这个故事,感悟贾岛这个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联系文本,品悟诗中“推”“敲”二字的秘妙之处,明晰“推敲”语言文字的方法,结合积累词语提升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推敲;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
[摘 要]与原人教版相比,新教材的口语交际从原来的6次减少为4次,总体难度也有所降低。新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三大特点:主题内容凸显交际、序列编排更加科学、教学提示更加明晰。这样的编排特点,更利于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使学生更容易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口语交际 编排特点 新教材 动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作文命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质量的高低。命题切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能帮助学生写出充满童趣的作文。本文试图从童年、童心、童梦三个方面谈作文命题的策略。  一、童年——横看成岭侧成峰  学生们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注定了他们的童年也是不同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命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作文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教
[摘 要]“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观摩活动”的阅读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回答“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后,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二是解决语文学习“怎么学”的问题;三是指导语文教学“怎么教”的方法。解决好阅读教学这三大问题,就是解决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观摩活动 阅读教学 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