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揭题
1.咱们中国呀,既是诗的国度,也是词的王国。今天丁老师将跟大家学习一首词。它的题目叫——(范读,齐读,指名读)
2.诗和词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谁能说说有哪些不同?
生1:诗每行字数相等,词每行字数有多有少。
师: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
生2:诗只有题目,词既有题目,又有词牌名。
生3:词还分上阕和下阕。
3.那么这首词“如梦令”是词牌名,还是题目呢?(“如梦令”就是词牌名,它是用词牌名来作题目的。)
4.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5.李清照,你了解哪些知识呢?(生答)
①北宋著名女词人,济南人。
②她曾经写过一首《绝句》。
6.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她的内心,和她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快乐时光。
(PPT展示)
二、诵读词句,感受节韵
1.先请看活动一,谁来读一读。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
①哪一小组先来展示一下。
②谁来点评一下。有没有达到我们的学习要求?
4.注意:“藕”是一个生字。上下结构,一起写一写。(板书:藕)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呢?
①左窄右宽。
②左下的三横,中间的最短。
③右下部分:竖和横是两笔,不能连起来。
5.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它的节奏和重音。自己练习一下。(PPT展示)
6.下面,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好吗?我读每句的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对读)
7.这首词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三幅精美的画面。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用我们的眼、我们的耳、我们的心感悟这三幅画。请看活动二。(PPT展示)
三、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1.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3.预设第一幅图
生1:我们给他取名日暮图。(板书:日暮)通红色的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夕阳的余晖洒落在亭子旁边的水面。女词人和她的好友们谈笑风生,好不惬意!
生2: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木,水中的亭子,都静静地倒映在溪水中,多美丽呀!
师:此情此景,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做些什么呢?
生1:下棋,画画。
生2:喝酒,吟诗作诗。
生3:聊天,欣赏湖上美景。
师:他们不光陶醉在美酒之中,还陶醉在美景之中,满嘴的美酒那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你能读出这种“陶醉”感觉吗?(生读)
4.预设第二幅图
生1:我读出了这样的画面:水面上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那千姿百态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完全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我们给它取名:藕花图。(板书:藕花图)
生2:池塘里荷叶、荷花挨挨挤挤,远远望去一池的青绿与天连为一体。
师:如果说“日暮”是广角镜头拍下的全景,而藕花则是细节描写。在这幅画中,荷花、荷叶与人是如此的亲密。此时,你想起怎样的诗句来?
生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你能把池塘的美读出来吗?(生读)
5.预设第三幅图
生1:我读出了这样的画面:小船在荷叶间穿行,笑声在水面上荡漾。刚要栖息的一滩白色的鸥鹭也被瞬间的热闹声惊醒,扑棱棱从荷叶上飞起。(板书:鸥鹭)
师:“一滩鸥鹭”展示的是一幅动态画面,在静寂的暮色里,美艳的荷花池中,众多的鸥鹭齐飞,热闹非凡,让观者不由得惊喜与激动,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
师: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生读)
6.接下来老师和大家合作一种全新的诵读方式——和声读。你们读原句,我来和声。(和声读)
7.这三幅画其实是一段连续的画面,整首词作者仅用了33个字,就把那次愉快的郊游经历写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一起走进活动三,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PPT展示)
四、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学生自学。
2.交流展示。
生1:我觉得是“常”字。“常”是“经常”的意思,说明作者和好友郊外野游的这段经历时常浮现在眼前,难以忘怀。
生2:我觉得是“醉”字。这里的“醉”不仅是指饮酒微微有醉意,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作者深深陶醉于溪亭的美景和这种无拘无束的快乐中。
生3:我觉得是“尽”字。“尽”是“完,没有了”的意思,就是说作者玩了一整天。这个“尽”字写出了作者洒脱、自由。
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能吟诵,还能演唱。《如梦令》这首词就是诗词当中的经典之作。现在让我们听一听香港歌手蔡琴演唱的《如梦令》。(播放蔡琴歌曲)
4.同学们,我们也跟随作者陶醉了一次,让我们闭上眼睛,带着浓浓的“醉”意,把它背下来。(齐背诵)
6.《如梦令》我们读成一个字是“醉”,那下面这首《声声慢》有能读出怎样一个字?从哪里看出来?自己读一读。
生1:是一个“愁”字。我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以看出来。
生2:我也觉得是个“愁”字。我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看出来的。
师:一个人的情感跟他的人生经历是紧密联系的。李清照的前半生生活优越,家庭幸福。在她43岁时,金兵入侵中原,李清照举家南逃,第二年丈夫去世。国破,家亡,夫逝,三者之痛,使李清照后半生非常痛苦。她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最后寂寞地死在了江南。《如梦令》和《声声慢》都是在她后期的代表作品。所不同时的是《如梦令》是她对前半生幸福生活的追忆,《声声慢》是她后半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7.下面让我们把《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写下来。
五、检测反馈
六、总结(PPT展示)
最后,我用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调元对李清照的客观高度的评价结束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在诵读、思考、交流中经历了一次文化的洗礼和心灵的激荡。
(责编 张亚莎)
1.咱们中国呀,既是诗的国度,也是词的王国。今天丁老师将跟大家学习一首词。它的题目叫——(范读,齐读,指名读)
2.诗和词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谁能说说有哪些不同?
生1:诗每行字数相等,词每行字数有多有少。
师: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
生2:诗只有题目,词既有题目,又有词牌名。
生3:词还分上阕和下阕。
3.那么这首词“如梦令”是词牌名,还是题目呢?(“如梦令”就是词牌名,它是用词牌名来作题目的。)
4.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5.李清照,你了解哪些知识呢?(生答)
①北宋著名女词人,济南人。
②她曾经写过一首《绝句》。
6.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她的内心,和她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快乐时光。
(PPT展示)
二、诵读词句,感受节韵
1.先请看活动一,谁来读一读。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
①哪一小组先来展示一下。
②谁来点评一下。有没有达到我们的学习要求?
4.注意:“藕”是一个生字。上下结构,一起写一写。(板书:藕)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呢?
①左窄右宽。
②左下的三横,中间的最短。
③右下部分:竖和横是两笔,不能连起来。
5.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它的节奏和重音。自己练习一下。(PPT展示)
6.下面,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好吗?我读每句的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对读)
7.这首词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三幅精美的画面。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用我们的眼、我们的耳、我们的心感悟这三幅画。请看活动二。(PPT展示)
三、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1.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3.预设第一幅图
生1:我们给他取名日暮图。(板书:日暮)通红色的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夕阳的余晖洒落在亭子旁边的水面。女词人和她的好友们谈笑风生,好不惬意!
生2: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木,水中的亭子,都静静地倒映在溪水中,多美丽呀!
师:此情此景,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做些什么呢?
生1:下棋,画画。
生2:喝酒,吟诗作诗。
生3:聊天,欣赏湖上美景。
师:他们不光陶醉在美酒之中,还陶醉在美景之中,满嘴的美酒那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你能读出这种“陶醉”感觉吗?(生读)
4.预设第二幅图
生1:我读出了这样的画面:水面上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那千姿百态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完全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我们给它取名:藕花图。(板书:藕花图)
生2:池塘里荷叶、荷花挨挨挤挤,远远望去一池的青绿与天连为一体。
师:如果说“日暮”是广角镜头拍下的全景,而藕花则是细节描写。在这幅画中,荷花、荷叶与人是如此的亲密。此时,你想起怎样的诗句来?
生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你能把池塘的美读出来吗?(生读)
5.预设第三幅图
生1:我读出了这样的画面:小船在荷叶间穿行,笑声在水面上荡漾。刚要栖息的一滩白色的鸥鹭也被瞬间的热闹声惊醒,扑棱棱从荷叶上飞起。(板书:鸥鹭)
师:“一滩鸥鹭”展示的是一幅动态画面,在静寂的暮色里,美艳的荷花池中,众多的鸥鹭齐飞,热闹非凡,让观者不由得惊喜与激动,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
师: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生读)
6.接下来老师和大家合作一种全新的诵读方式——和声读。你们读原句,我来和声。(和声读)
7.这三幅画其实是一段连续的画面,整首词作者仅用了33个字,就把那次愉快的郊游经历写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一起走进活动三,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PPT展示)
四、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学生自学。
2.交流展示。
生1:我觉得是“常”字。“常”是“经常”的意思,说明作者和好友郊外野游的这段经历时常浮现在眼前,难以忘怀。
生2:我觉得是“醉”字。这里的“醉”不仅是指饮酒微微有醉意,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作者深深陶醉于溪亭的美景和这种无拘无束的快乐中。
生3:我觉得是“尽”字。“尽”是“完,没有了”的意思,就是说作者玩了一整天。这个“尽”字写出了作者洒脱、自由。
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能吟诵,还能演唱。《如梦令》这首词就是诗词当中的经典之作。现在让我们听一听香港歌手蔡琴演唱的《如梦令》。(播放蔡琴歌曲)
4.同学们,我们也跟随作者陶醉了一次,让我们闭上眼睛,带着浓浓的“醉”意,把它背下来。(齐背诵)
6.《如梦令》我们读成一个字是“醉”,那下面这首《声声慢》有能读出怎样一个字?从哪里看出来?自己读一读。
生1:是一个“愁”字。我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以看出来。
生2:我也觉得是个“愁”字。我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看出来的。
师:一个人的情感跟他的人生经历是紧密联系的。李清照的前半生生活优越,家庭幸福。在她43岁时,金兵入侵中原,李清照举家南逃,第二年丈夫去世。国破,家亡,夫逝,三者之痛,使李清照后半生非常痛苦。她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最后寂寞地死在了江南。《如梦令》和《声声慢》都是在她后期的代表作品。所不同时的是《如梦令》是她对前半生幸福生活的追忆,《声声慢》是她后半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7.下面让我们把《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写下来。
五、检测反馈
六、总结(PPT展示)
最后,我用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调元对李清照的客观高度的评价结束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在诵读、思考、交流中经历了一次文化的洗礼和心灵的激荡。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