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素养是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自我构建、全部内化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成的,也不是仅仅通过说教就能培养成的。它必须通过“养成教育”在一个长期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成功。
一、培养关键词意识,养成准确理解术语、概念的好习惯
在涉及到术语、定义、概念、特定短语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致是根据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分成三个阶段。一是手把手教学生炼关键词,并指示学生注意这些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二是让学生练习自已找关键词,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这些词的内涵和外延;三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关键词,自己通过经验、查资料和做一些练习明确这些词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这些过程的训练,学生已养成了先明确关键词意思的习惯,每当其看到一个新的定义、术语和特定短语时,首先想到的是找到这里的关键词,并掌握了一些关键副词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如一些常见的副词,如“主要”、“大多数”、“有的…,有的…”、“相对”、“相当于”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看到“主要”,就会想到背后还有个“次要”,并进一步想到这个关键词说明DNA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中的“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状态存在,学生看到“大多数”就要提问,是不是还有少数不是以离子状态存在,那以什么形式存在?看到“保持细胞内物质的‘相对’稳定”这句话,就知道这种稳定是指一种在一定范围内浮动的动态平衡,还会想到,自然界的所有平衡都是相对平衡。看到“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这句话,就应该明白,这意味着它不是半透膜,但在某些特点上像半透膜。
二、养成简化问题的习惯,学会用表格等多种方法梳理复杂的知识
在生物学有许多知识点是很复杂的,这样复杂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各种过程,如光合作用过程、细胞呼吸过程、蛋白质合成与分泌过程、有丝分裂过程、减数分裂过程、DNA复制转录过程等;二、知识点之间的综合点,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精子形成过程与卵子形成过程的比较等;三、相同原理的实验设计,如DNA、蛋白质、糖、脂肪的鉴定,各种染色实验(有丝分裂染色、观察线粒体染色),涉及假说演绎法的几个实验等。这些过程中关注点很多,学生学起来很头痛。
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学会用表格来梳理这些复杂的知识。我大致根据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和知识点的难度分成三个阶段。一,我先教学生做表格,如在学习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先明示在设计表格时需注意的问题:注意表格的第一行和第一列,然后往表格中填充内容。表格的第一列和第一行很重要,它提示我们应该关注的要点。二,与学生一起用板书的方式设计表格,如教学生做了细胞呼吸过程的表格,我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做光合作用的表格。三,放手让学生设计表格,然后再进行点评和修改。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应用表格来梳理复杂知识的方法,并体会到表格等方法的优点。
三、应用生活中的经验,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的习惯
在学习蛋白质、还原糖、脂肪的鉴定的时候,我先让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如果你去火车站接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你将如何在拥挤的人流中找到他?二,初中时,我们学习了淀粉的鉴定,我们是凭借什么判断样品中有淀粉?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都知道,是通过特殊的衣服或帽子先进行定位。对于第二个问题,很多学生显得很茫然,但如果我提示:把反应中产生的可观察的现象与结论之间建立起联系,学生就会马上明白。接下来,我就会问:我们能看到蛋白质分子、糖分子、脂肪分子吗?学生回答:不能。那我们该如何判断有这些物质呢?学生马上就能明白,如果有一种物质,能与待测物质产生特异性反应,生成特殊的现象,如产生特殊的着色、沉淀、气体等,那我们就可通过这些能观察到的现象来判断样品中有该物质了。讲到这里,学生就明白了,原来科学鉴定的原理其实与生活中的原理一样,都要通过特定的能观察到的现象(如帽子的着色等)来判断。
我们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断重复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系统化地了解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更让他们养成习惯,使他们不光在学习中,也在日常生活中更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些科学思维方法,避免因神秘而产生的对科学的迷信。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培养关键词意识,养成准确理解术语、概念的好习惯
在涉及到术语、定义、概念、特定短语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致是根据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分成三个阶段。一是手把手教学生炼关键词,并指示学生注意这些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二是让学生练习自已找关键词,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这些词的内涵和外延;三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关键词,自己通过经验、查资料和做一些练习明确这些词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这些过程的训练,学生已养成了先明确关键词意思的习惯,每当其看到一个新的定义、术语和特定短语时,首先想到的是找到这里的关键词,并掌握了一些关键副词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如一些常见的副词,如“主要”、“大多数”、“有的…,有的…”、“相对”、“相当于”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看到“主要”,就会想到背后还有个“次要”,并进一步想到这个关键词说明DNA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中的“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状态存在,学生看到“大多数”就要提问,是不是还有少数不是以离子状态存在,那以什么形式存在?看到“保持细胞内物质的‘相对’稳定”这句话,就知道这种稳定是指一种在一定范围内浮动的动态平衡,还会想到,自然界的所有平衡都是相对平衡。看到“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这句话,就应该明白,这意味着它不是半透膜,但在某些特点上像半透膜。
二、养成简化问题的习惯,学会用表格等多种方法梳理复杂的知识
在生物学有许多知识点是很复杂的,这样复杂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各种过程,如光合作用过程、细胞呼吸过程、蛋白质合成与分泌过程、有丝分裂过程、减数分裂过程、DNA复制转录过程等;二、知识点之间的综合点,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精子形成过程与卵子形成过程的比较等;三、相同原理的实验设计,如DNA、蛋白质、糖、脂肪的鉴定,各种染色实验(有丝分裂染色、观察线粒体染色),涉及假说演绎法的几个实验等。这些过程中关注点很多,学生学起来很头痛。
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学会用表格来梳理这些复杂的知识。我大致根据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和知识点的难度分成三个阶段。一,我先教学生做表格,如在学习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先明示在设计表格时需注意的问题:注意表格的第一行和第一列,然后往表格中填充内容。表格的第一列和第一行很重要,它提示我们应该关注的要点。二,与学生一起用板书的方式设计表格,如教学生做了细胞呼吸过程的表格,我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做光合作用的表格。三,放手让学生设计表格,然后再进行点评和修改。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应用表格来梳理复杂知识的方法,并体会到表格等方法的优点。
三、应用生活中的经验,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的习惯
在学习蛋白质、还原糖、脂肪的鉴定的时候,我先让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如果你去火车站接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你将如何在拥挤的人流中找到他?二,初中时,我们学习了淀粉的鉴定,我们是凭借什么判断样品中有淀粉?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都知道,是通过特殊的衣服或帽子先进行定位。对于第二个问题,很多学生显得很茫然,但如果我提示:把反应中产生的可观察的现象与结论之间建立起联系,学生就会马上明白。接下来,我就会问:我们能看到蛋白质分子、糖分子、脂肪分子吗?学生回答:不能。那我们该如何判断有这些物质呢?学生马上就能明白,如果有一种物质,能与待测物质产生特异性反应,生成特殊的现象,如产生特殊的着色、沉淀、气体等,那我们就可通过这些能观察到的现象来判断样品中有该物质了。讲到这里,学生就明白了,原来科学鉴定的原理其实与生活中的原理一样,都要通过特定的能观察到的现象(如帽子的着色等)来判断。
我们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断重复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系统化地了解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更让他们养成习惯,使他们不光在学习中,也在日常生活中更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些科学思维方法,避免因神秘而产生的对科学的迷信。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