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5G技术的发展,Web3.0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也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网络泛娱乐化严重,也就是“娱乐至死”现象。“娱乐至死”现象主要体现于网络媒体对于娱乐化的不实报道以及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媒的社会形态,这也是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发展的后果。本文主要从网络泛娱乐化的几种表现形式入手,探讨“娱乐至死”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及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探讨如何避免该现象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代;“娱乐至死”;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72
“娱乐至死”一词最早是由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在1985年他所著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他解释为,一切的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就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也揭示了当今时代在娱乐产业高度发达的同时,网络对于世界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本文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剖析娱乐至死现象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避免该影响的相关措施。
1 网络泛娱乐化的现象透视以及对学生的影响
1.1 网络媒体内容的泛娱乐化
1.1.1 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弱化新闻的严肃性
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现在报道大多都是以娱乐报道为主,并夸大娱乐化的功能。比如在对于标题的制作时会频繁出现标题党来吸引人的眼球,而标题党往往与正文的出入较大,从而这样的内容并不具备可读性;第二,在综合新闻的报道版面中,娱乐新闻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现在的网络环境大多都是娱乐明星占据着各大网站的头版头条。例如在新浪微博和今日头条等日活率较大的社交媒体,每天霸占热搜榜单的都是明星的八卦新闻,而关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却鲜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情况使得新闻的严肃性被消解。当学生在浏览新闻时往往被各种娱乐信息所充斥,从而难以获取真正有意义的新闻信息。
1.1.2 视听节目的泛娱乐化,影响学生日常交流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节目逐渐呈现出一种过度娱乐化的态势。2015年被称为我国“网络自制剧元年”。各大网络综艺和网络电视节目呈现在荧屏上,使得人们应接不暇。例如近年来爆火的《青春有你》和《创造营》等偶像选秀类节目。在备受追捧的同时,给社会各界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久而久之学生个人形成一座信息孤岛,在与外界进行交往时出现疏离的态度。
1.1.3 自媒体平台的泛娱乐化,扭曲学生价值观
在2002年由作家丹·吉尔默所提出的自媒体概念,他认为,自媒体是一种交互性的媒体报道方式。报道方式所栖息的平台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知乎、小红书等。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平台的优势日渐显现,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大,自媒体和其粉丝之间形成私人场域。自媒体的创作者也被称为意见领袖(KOL)或网络红人,特别是在微博平台,自媒体群体逐渐扩大。每年所举办的微博V峰影响会已经成为娱乐圈的盛会,各大明星都会应邀到场,可见现在自媒体平台的影响程度,而随着自媒体平台娱乐化的趋势不断扩大,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日益增加,如学生会被博人眼球的信息和过度娱乐化的网络环境所影响,逐渐向消费主义靠拢,并出现攀比心理。
1.2 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泛娱乐化
1.2.1 碎片化的学习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纳
随着Web3.0时代的来临,网络环境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信息以爆炸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和曝光率,催生了“图片霸权”时代和“视频霸权”时代,从而人们会惯性得选择浏览那些能第一时间抓住自己眼球的信息。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碎片化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导致人们对文字构成的较为有深度的内容失去阅读的耐心。这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是很不利的,已经养成的读图和看视频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会使得他们在学习时不能够专注其中。
1.2.2 网络言论的过度自由,造成网络暴力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社交媒体的参与门槛低,只要是有一部手机和网络,任何人都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发言,而社交媒体所具备的匿名性又催生了人们的表达欲望,加之“网络把关人”的缺位,使得现在的网络环境呈现野蛮生长的态势,这样的环境最容易造成一种不良的竞争和影响,会导致网络暴力的滋生,对于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建立是很不利的。
1.2.3 大学生出现严重的网络依赖,造成信息茧房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的发展为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也被技术所左右,大学生逐渐成为技术的附庸,或者说成为网络的数字劳工,而随着大量大学生在网络上受到的冲击,大学生心灵环境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养成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网络时代的规训和影响。大学生在享受网络时代所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时间全都贡献给了网络和虚拟世界,这便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精力和时间较少,逐渐丧失真正的社交能力。
2 网络过度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2.1 网络技术与网络媒体的联合发展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支撑网络不断进步的硬件基础,而在过度娱乐化的背景下技術这把双刃剑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在我国网络发展初期,互联网环境较为单纯,在网络上发言的多是官方和一些专业人员。随着5G基站的搭建,现在的网络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我国网络覆盖率已经逐渐走完“最后一公里”,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传播娱乐内容的可能性。 2.2 消费主义盛行和大众文化的融合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型,网络环境不断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多元化,社会的文化氛围也更加活跃,从而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着改变。在这些消费方式当中,娱乐方式成为一种主要的消费观。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精神文化的追求,娱乐文化逐渐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娱乐文化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市场上流行。这种商品也有着强大的受众群。伴随着资本的入场,这种商品化逐渐扩大,使得大众被消费主义裹挟向前。如现在的“打投爱豆”和“氪金打赏女主播”行为,都是消费主义的体现。
2.3 城市的生存语境和人们的娱乐心态的相互契合
随着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许多的压力,工作、生活、感情等方面都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困扰,而这些压力也使得人们产生心灵壁垒。在网络发达的当下,人们会在网络上寻找一种情绪的排泄口。如李子柒系列乡土视频的爆火,就体现出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对于宁静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种新的生活形态从而使得自己的内心受到洗礼,重获平静进而继续奔波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种心理治愈的方式,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
3 思想政治教育对“娱乐至死”现象的应对
3.1 对网络泛娱乐化利弊两分的理性认识,提高思想免疫力
大众文化的多元使得网络生态呈现出“娱乐至死”的状态,这也是大众媒体市场化的必然结果。要想避免“娱乐至死”现象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首先应该理性地认识这种现象,只有对其都进行理性认知才能够有效避免。娱乐本身并没有错误,具有社会性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周期性,生活中工作和娱乐不断交替,重要的是如何在工作和娱乐中保持一种平衡,这就需要我们筑牢自身的精神抗体,从而提高思想免疫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觀。
3.2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清晰认知,加强主流意识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网络世界,需要对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进行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从思想政治角度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塑造,要将大学生培养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人,才能够营造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此外,还需要对于大学生的人格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3.3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方法的创新发展,突出教师教学目标
要想避免大学生沉迷网络,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更应该使教师掌握解决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矛盾的最优解。
其一,教师应从思想上转变,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网络的触角深入课堂,不无优点。利用AR技术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从倾听者的角色转化为参与者;向学生推送人民日报评论等官媒信息等,这不仅可以让思政知识“说话”“发声”,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添彩、增效。
其二,思想转变的同时,更应探寻教学理念上的创新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对于思政课而言,教学方法尤其重要。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和“参与度”,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思政课教师的单一讲授方法经常使其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中,想要走出困境,不仅要靠教师的理念创新,同时也要跟上教学方法、教具推陈出新的潮流。
其三,思想上的重视,远不及政策执行的力度。小到“青年大学习”的思政新风,大到“学党史”的新潮,都离不开教育部等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性文件出台,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及各类高效要逃脱将思政课的压力全部施加在教师身上的固有藩篱,积极献言献策,找到高效思政课与网络完美结合的良方,才是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校乃至国家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作用的根本之策,才能不断满足学生面临新时代对思政教育的新需求与新期待。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能够便利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网络环境的鱼龙混杂也在不断给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群体造成负面影响。会使得学生注意力分散、不能深度学习、价值观逐渐扭曲、过度沉迷网络等。如何有效避免网络过度娱乐化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便是应该积极传播正能量,加强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创新授课方式,基于以上的一些方式逐渐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磊,张琳.新媒体时代“娱乐至死”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结合具体平台进行案例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8(7):71-72.
[2]张瑜,王敬川,李然,等.“娱乐至死”的时代该如何净化孩子的心灵[J].中华家教,2010,(12):8-9.
[3]刘剑,刘胜枝.青少年移动互联网娱乐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北京、河北、哈尔滨三省市1500名大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J].中国青年研究,2015,(12):4-11,22.
[4]陈世华,肖玲英.网络与大学生“宅现象”探析——尼尔·波兹曼的视角[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3):17-20.
[5]陈慧.论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娱乐化倾向及对策[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1):44-46,65.
[6]刘剑,刘胜枝.移动互联时代青少年的娱乐与文化变迁研究——青少年移动互联网娱乐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北京、河北、哈尔滨三省市1500名大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J].中国青年研究,2015,0(12):22.
[7]刘娇蕾.从穿越文学的流行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5,(7):245.
[8]朱艺华.电视相亲节目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5,(12):169-170.
作者简介:侯诗辰(1996-),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代;“娱乐至死”;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72
“娱乐至死”一词最早是由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在1985年他所著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他解释为,一切的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就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也揭示了当今时代在娱乐产业高度发达的同时,网络对于世界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本文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剖析娱乐至死现象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避免该影响的相关措施。
1 网络泛娱乐化的现象透视以及对学生的影响
1.1 网络媒体内容的泛娱乐化
1.1.1 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弱化新闻的严肃性
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现在报道大多都是以娱乐报道为主,并夸大娱乐化的功能。比如在对于标题的制作时会频繁出现标题党来吸引人的眼球,而标题党往往与正文的出入较大,从而这样的内容并不具备可读性;第二,在综合新闻的报道版面中,娱乐新闻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现在的网络环境大多都是娱乐明星占据着各大网站的头版头条。例如在新浪微博和今日头条等日活率较大的社交媒体,每天霸占热搜榜单的都是明星的八卦新闻,而关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却鲜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情况使得新闻的严肃性被消解。当学生在浏览新闻时往往被各种娱乐信息所充斥,从而难以获取真正有意义的新闻信息。
1.1.2 视听节目的泛娱乐化,影响学生日常交流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节目逐渐呈现出一种过度娱乐化的态势。2015年被称为我国“网络自制剧元年”。各大网络综艺和网络电视节目呈现在荧屏上,使得人们应接不暇。例如近年来爆火的《青春有你》和《创造营》等偶像选秀类节目。在备受追捧的同时,给社会各界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久而久之学生个人形成一座信息孤岛,在与外界进行交往时出现疏离的态度。
1.1.3 自媒体平台的泛娱乐化,扭曲学生价值观
在2002年由作家丹·吉尔默所提出的自媒体概念,他认为,自媒体是一种交互性的媒体报道方式。报道方式所栖息的平台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知乎、小红书等。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平台的优势日渐显现,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大,自媒体和其粉丝之间形成私人场域。自媒体的创作者也被称为意见领袖(KOL)或网络红人,特别是在微博平台,自媒体群体逐渐扩大。每年所举办的微博V峰影响会已经成为娱乐圈的盛会,各大明星都会应邀到场,可见现在自媒体平台的影响程度,而随着自媒体平台娱乐化的趋势不断扩大,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日益增加,如学生会被博人眼球的信息和过度娱乐化的网络环境所影响,逐渐向消费主义靠拢,并出现攀比心理。
1.2 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泛娱乐化
1.2.1 碎片化的学习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纳
随着Web3.0时代的来临,网络环境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信息以爆炸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和曝光率,催生了“图片霸权”时代和“视频霸权”时代,从而人们会惯性得选择浏览那些能第一时间抓住自己眼球的信息。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碎片化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导致人们对文字构成的较为有深度的内容失去阅读的耐心。这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是很不利的,已经养成的读图和看视频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会使得他们在学习时不能够专注其中。
1.2.2 网络言论的过度自由,造成网络暴力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社交媒体的参与门槛低,只要是有一部手机和网络,任何人都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发言,而社交媒体所具备的匿名性又催生了人们的表达欲望,加之“网络把关人”的缺位,使得现在的网络环境呈现野蛮生长的态势,这样的环境最容易造成一种不良的竞争和影响,会导致网络暴力的滋生,对于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建立是很不利的。
1.2.3 大学生出现严重的网络依赖,造成信息茧房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的发展为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也被技术所左右,大学生逐渐成为技术的附庸,或者说成为网络的数字劳工,而随着大量大学生在网络上受到的冲击,大学生心灵环境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养成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网络时代的规训和影响。大学生在享受网络时代所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时间全都贡献给了网络和虚拟世界,这便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精力和时间较少,逐渐丧失真正的社交能力。
2 网络过度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2.1 网络技术与网络媒体的联合发展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支撑网络不断进步的硬件基础,而在过度娱乐化的背景下技術这把双刃剑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在我国网络发展初期,互联网环境较为单纯,在网络上发言的多是官方和一些专业人员。随着5G基站的搭建,现在的网络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我国网络覆盖率已经逐渐走完“最后一公里”,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传播娱乐内容的可能性。 2.2 消费主义盛行和大众文化的融合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型,网络环境不断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多元化,社会的文化氛围也更加活跃,从而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着改变。在这些消费方式当中,娱乐方式成为一种主要的消费观。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精神文化的追求,娱乐文化逐渐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娱乐文化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市场上流行。这种商品也有着强大的受众群。伴随着资本的入场,这种商品化逐渐扩大,使得大众被消费主义裹挟向前。如现在的“打投爱豆”和“氪金打赏女主播”行为,都是消费主义的体现。
2.3 城市的生存语境和人们的娱乐心态的相互契合
随着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许多的压力,工作、生活、感情等方面都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困扰,而这些压力也使得人们产生心灵壁垒。在网络发达的当下,人们会在网络上寻找一种情绪的排泄口。如李子柒系列乡土视频的爆火,就体现出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对于宁静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种新的生活形态从而使得自己的内心受到洗礼,重获平静进而继续奔波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种心理治愈的方式,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
3 思想政治教育对“娱乐至死”现象的应对
3.1 对网络泛娱乐化利弊两分的理性认识,提高思想免疫力
大众文化的多元使得网络生态呈现出“娱乐至死”的状态,这也是大众媒体市场化的必然结果。要想避免“娱乐至死”现象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首先应该理性地认识这种现象,只有对其都进行理性认知才能够有效避免。娱乐本身并没有错误,具有社会性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周期性,生活中工作和娱乐不断交替,重要的是如何在工作和娱乐中保持一种平衡,这就需要我们筑牢自身的精神抗体,从而提高思想免疫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觀。
3.2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清晰认知,加强主流意识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网络世界,需要对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进行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从思想政治角度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塑造,要将大学生培养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人,才能够营造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此外,还需要对于大学生的人格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3.3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方法的创新发展,突出教师教学目标
要想避免大学生沉迷网络,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更应该使教师掌握解决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矛盾的最优解。
其一,教师应从思想上转变,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网络的触角深入课堂,不无优点。利用AR技术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从倾听者的角色转化为参与者;向学生推送人民日报评论等官媒信息等,这不仅可以让思政知识“说话”“发声”,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添彩、增效。
其二,思想转变的同时,更应探寻教学理念上的创新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对于思政课而言,教学方法尤其重要。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和“参与度”,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思政课教师的单一讲授方法经常使其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中,想要走出困境,不仅要靠教师的理念创新,同时也要跟上教学方法、教具推陈出新的潮流。
其三,思想上的重视,远不及政策执行的力度。小到“青年大学习”的思政新风,大到“学党史”的新潮,都离不开教育部等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性文件出台,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及各类高效要逃脱将思政课的压力全部施加在教师身上的固有藩篱,积极献言献策,找到高效思政课与网络完美结合的良方,才是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校乃至国家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作用的根本之策,才能不断满足学生面临新时代对思政教育的新需求与新期待。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能够便利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网络环境的鱼龙混杂也在不断给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群体造成负面影响。会使得学生注意力分散、不能深度学习、价值观逐渐扭曲、过度沉迷网络等。如何有效避免网络过度娱乐化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便是应该积极传播正能量,加强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创新授课方式,基于以上的一些方式逐渐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磊,张琳.新媒体时代“娱乐至死”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结合具体平台进行案例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8(7):71-72.
[2]张瑜,王敬川,李然,等.“娱乐至死”的时代该如何净化孩子的心灵[J].中华家教,2010,(12):8-9.
[3]刘剑,刘胜枝.青少年移动互联网娱乐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北京、河北、哈尔滨三省市1500名大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J].中国青年研究,2015,(12):4-11,22.
[4]陈世华,肖玲英.网络与大学生“宅现象”探析——尼尔·波兹曼的视角[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3):17-20.
[5]陈慧.论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娱乐化倾向及对策[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1):44-46,65.
[6]刘剑,刘胜枝.移动互联时代青少年的娱乐与文化变迁研究——青少年移动互联网娱乐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北京、河北、哈尔滨三省市1500名大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J].中国青年研究,2015,0(12):22.
[7]刘娇蕾.从穿越文学的流行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5,(7):245.
[8]朱艺华.电视相亲节目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5,(12):169-170.
作者简介:侯诗辰(1996-),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