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同志于1941年5月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写出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在文中他主张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研究中国问题;主张学习理论应有针对性,针对现实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
我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除了满腔热情之外,也注意学习其他有助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优秀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期望对学生有所裨益。
虽然《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已经是70年前的观点了,但今天读来,依然不失其鲜活,对我触动很大,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无教益,促使我更多地思考现代教育工作。结合我自身的职业,我常常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从最开始的圣人制《礼》、《乐》用以教化众人,到后来的“学而忧则仕”,再到唐代韩愈的“解惑”一说,教育的目的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功利了。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解惑”或者学习一项技能了,而是包含了教化、教育的因素了。其中,教育的“育”是培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的身心与精神成长健康、健全,在成人后能够正常参与社会分工,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虽然是中小学阶段教育大纲的要求,但对于大学也是一样适用的,即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身心健康的具备各种技能基础的人才。
在我们日常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学校与家长基本都忽略了这个根本的教育目的,常常用学生的日常学习成绩来代替原来的目的。忽略了这个根本目的的结果有两个:一是社会教育的功利化,另一个是学生学习担子的日益沉重。这两个结果是互为因果的,也是现在出现很多教育难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们来分析“教育功利化”带来的危害性,它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
一是学校的“功利化”。学校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本来是没有什么“油水”的清水衙门,但是当学校功利化后,一方面出现了“择校费”、“赞助费”等名目繁多的收费;另一方面就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了偏科,孩子的偏科是个体行为,学校的偏科却是一种有意行为,是和社会的功利化的价值观取向一致的。例如:压缩体育、音乐等课程,都是社会功利的价值观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学校“功利化”的原因只有一个,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反过来又受到它的影响,开始争夺更多的教育资源。
二是教师教学的“功利化”。教师在古代有崇高的地位,有“天地君亲师”为证。教师的作用,韩愈有定义,即“传道、授业、解惑”。现在的教师分为几个阶段,中小学阶段为“授业”且仅仅是为“授业”,没有几位教师会教授学生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学习研究学问,所以被称为“填鸭式”教学。这是个老说法了,可在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几位教师不“填鸭”呢?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这就是教学的“功利化”。它还有两个表现形式:一是教师更加喜欢和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明里暗里都不想要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二是加重学生的负担,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这也是教育界天天喊“减负”减不下来的原因。
三是学校及教学活动的功利化,培养了一批“功利化”的孩子。孩子会长大,会走向社会,会为人父母。这样代代影响后,造成了社会价值取向的进一步功利化。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前几日看报纸:有一位父亲为使儿子进入名牌幼儿园,为儿子连夜排队,却发现早有人捷足先登,其儿子最终因幼儿园招收人数有限,未进入此名牌幼儿园。此父亲当即大呼:“我害了儿子的一生呀!”记者追问才知:其子现年5岁。这是一件令人五味杂陈的事,却已经反映出“功利”的价值取向对人的伤害。“功利化”的教育不仅仅伤害了大人,也伤害了孩子。4月份乌鲁木齐晚报有一篇报道:一位叫小雨的花季少女,因成绩不好,屡次见责于老师。在一次作业本忘带的情况下,因害怕见到老师,于是回家后从六楼跳下。现在女孩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诚然,孩子的心理是脆弱了点,可是谁是她产生轻生念头的始作俑者呢?直观印象是“老师”,可说到底“老师”这个成人的行为也不会是“无源之水”,归根结底还是“功利化的社会价值观”害了她。
现在,学生厌学的极端屡屡见诸媒体,大家都在问一个问题:“孩子的书包能轻一点吗?”曾有家长打电话向报社反映,希望教师的作业布置少一点,让孩子能有时间玩儿,能按时间睡觉休息。这些家长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当这个“功利”的价值观形成后,要返朴归真打破它,却也并不容易。这还要有更多的家长、更多的人来参与到这场纠偏的认识中来,真正地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还给孩子一个良性的成长环境。
二、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教学的方法各种各样,但总结起来就一句——“因材施教”。毛主席《改造我们的学习》说得好:“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这也给“因材施教”提供了很好的注解。一切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也是说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成才”、手段是“教”。那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因材施教”吗?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教师是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老师”却不然,人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却没有说是教师,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教师”中的“教”字含有“教导、教化”的意思。
其次,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而不是教师的作用。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教师的作用是“爱、信任、指导、帮助”,即:怀着慈爱之心授业;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人之初,性本善”;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适时的帮助,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的个人操守及健康的人格。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俗语也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于一个教师而言,他不必是伯乐,一定要发现千里马,也不必要明白“师不必贤于弟子”,重要的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温暖他们的心灵,矫正他们的行为,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给我的阅读大餐,我常用此指导自己的思想。
我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除了满腔热情之外,也注意学习其他有助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优秀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期望对学生有所裨益。
虽然《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已经是70年前的观点了,但今天读来,依然不失其鲜活,对我触动很大,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无教益,促使我更多地思考现代教育工作。结合我自身的职业,我常常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从最开始的圣人制《礼》、《乐》用以教化众人,到后来的“学而忧则仕”,再到唐代韩愈的“解惑”一说,教育的目的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功利了。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解惑”或者学习一项技能了,而是包含了教化、教育的因素了。其中,教育的“育”是培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的身心与精神成长健康、健全,在成人后能够正常参与社会分工,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虽然是中小学阶段教育大纲的要求,但对于大学也是一样适用的,即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身心健康的具备各种技能基础的人才。
在我们日常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学校与家长基本都忽略了这个根本的教育目的,常常用学生的日常学习成绩来代替原来的目的。忽略了这个根本目的的结果有两个:一是社会教育的功利化,另一个是学生学习担子的日益沉重。这两个结果是互为因果的,也是现在出现很多教育难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们来分析“教育功利化”带来的危害性,它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
一是学校的“功利化”。学校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本来是没有什么“油水”的清水衙门,但是当学校功利化后,一方面出现了“择校费”、“赞助费”等名目繁多的收费;另一方面就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了偏科,孩子的偏科是个体行为,学校的偏科却是一种有意行为,是和社会的功利化的价值观取向一致的。例如:压缩体育、音乐等课程,都是社会功利的价值观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学校“功利化”的原因只有一个,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反过来又受到它的影响,开始争夺更多的教育资源。
二是教师教学的“功利化”。教师在古代有崇高的地位,有“天地君亲师”为证。教师的作用,韩愈有定义,即“传道、授业、解惑”。现在的教师分为几个阶段,中小学阶段为“授业”且仅仅是为“授业”,没有几位教师会教授学生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学习研究学问,所以被称为“填鸭式”教学。这是个老说法了,可在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几位教师不“填鸭”呢?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这就是教学的“功利化”。它还有两个表现形式:一是教师更加喜欢和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明里暗里都不想要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二是加重学生的负担,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这也是教育界天天喊“减负”减不下来的原因。
三是学校及教学活动的功利化,培养了一批“功利化”的孩子。孩子会长大,会走向社会,会为人父母。这样代代影响后,造成了社会价值取向的进一步功利化。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前几日看报纸:有一位父亲为使儿子进入名牌幼儿园,为儿子连夜排队,却发现早有人捷足先登,其儿子最终因幼儿园招收人数有限,未进入此名牌幼儿园。此父亲当即大呼:“我害了儿子的一生呀!”记者追问才知:其子现年5岁。这是一件令人五味杂陈的事,却已经反映出“功利”的价值取向对人的伤害。“功利化”的教育不仅仅伤害了大人,也伤害了孩子。4月份乌鲁木齐晚报有一篇报道:一位叫小雨的花季少女,因成绩不好,屡次见责于老师。在一次作业本忘带的情况下,因害怕见到老师,于是回家后从六楼跳下。现在女孩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诚然,孩子的心理是脆弱了点,可是谁是她产生轻生念头的始作俑者呢?直观印象是“老师”,可说到底“老师”这个成人的行为也不会是“无源之水”,归根结底还是“功利化的社会价值观”害了她。
现在,学生厌学的极端屡屡见诸媒体,大家都在问一个问题:“孩子的书包能轻一点吗?”曾有家长打电话向报社反映,希望教师的作业布置少一点,让孩子能有时间玩儿,能按时间睡觉休息。这些家长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当这个“功利”的价值观形成后,要返朴归真打破它,却也并不容易。这还要有更多的家长、更多的人来参与到这场纠偏的认识中来,真正地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还给孩子一个良性的成长环境。
二、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教学的方法各种各样,但总结起来就一句——“因材施教”。毛主席《改造我们的学习》说得好:“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这也给“因材施教”提供了很好的注解。一切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也是说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成才”、手段是“教”。那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因材施教”吗?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教师是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老师”却不然,人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却没有说是教师,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教师”中的“教”字含有“教导、教化”的意思。
其次,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而不是教师的作用。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教师的作用是“爱、信任、指导、帮助”,即:怀着慈爱之心授业;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人之初,性本善”;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适时的帮助,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的个人操守及健康的人格。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俗语也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于一个教师而言,他不必是伯乐,一定要发现千里马,也不必要明白“师不必贤于弟子”,重要的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温暖他们的心灵,矫正他们的行为,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给我的阅读大餐,我常用此指导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