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通常,人们认为它的主要作用是这三种:表示停顿、表示语气以及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其实,标点符号更多地还起到对语意进行提示和补充的作用。认识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确切地表情达意和理解书面语言。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现代汉语知识》一书中有“常用标点符号”一节,其中叙述道:“口头上说的话,都有一定的结构和语气,这样的结构和语气是靠语音的停顿和语调表示出来的。把话写在书面上,停顿和语调要用标点符号表示出来,看的人才能知道句子的结构和语气,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这说明,人们在通过口头表达与人进行直接交流时,说话人除了需正确使用每一个相关的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外,同时还需通过自己的语音停顿与语调、表情神态甚至动作比划等态势语来帮助自己准确清楚地传达思想感情;同样,对于听话人(听众)来说,除尽量正确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外,还需通过辨析说话人的语音停顿与语调、观察说话人的表情神态及动作等来帮助自己准确清楚地把握对方的思想感情。而若用书面表达来进行交流,由于读者看不到说话人(作者及其作品中的人物)的表情神态及动作,也听不到——便无以辨出——说话人的语音停顿与语调,这就需要作者用标点符号来向读者提示和补充完整这些因素,以引导读者正确完整地理解作者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标点符号便起到了提示和补充书面语言的作用,即帮助作者提示读者和补充语意,以补充完整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标点符号对语意进行提示和补充的这一作用,可以结合对照标点符号的另三个主要作用来看。
一、表语意停顿与提示、补充语意
人们之所以认为标点符号表停顿,是因为说话要换气便要有停顿,其实更主要的是结构上、意义上也需要有停顿,而结构和意义上所以需停顿,则是为了避免语言出现歧义。为求避免歧义,书面上也就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来提示和补充作者的语意,以引导读者按作者意图去正确理解语意。如下述三句话中标点的运用:
(1)爷爷、奶奶上街买菜去了。
(2)爷爷,奶奶上街买菜去了。
(3)爷爷:奶奶上街买菜去了。
句(1)中作者用顿号,作者借助这个顿号提示读者和补充提供给读者这样一些语意因素:a.这句话是在陈述,不一定是人物对话;b.爷爷和奶奶二人都上街去了。c.强调两人都上街去了。同样,句(2)中作者用逗号,作者也是借助这个逗号提示读者和补充提供给读者:a.这是一个对话语言环境;b.是孙辈在对爷爷说话;c.奶奶上街去了,爷爷没去。句(3)中作者用冒号,表明:a.这是对话环境;b.这是书面表达,是剧本中的台词;c.这是“爷爷”向孙辈说话;d.奶奶去了,爷爷没去。这三个句子用词相同,语意却各别。我们之所以能正确理解各句所表达的意思而不产生歧义,就是由于使用了不同的标点从而使句子结构不同,意思上的不同也就清楚地表示出来了。而这一切皆取助于标点符号给读者提示和补充提供了一些语意参照因素,从而帮助读者进行了正确的语意定位。
二、表语气与提示、补充语意
每句话都有语气,句子的不同语气表示句子的不同用途。句子有四种类型的语气: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在书面语言里,句子的四种语气要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示——用句号表示陈述语气,用问号表示疑问语气,用叹号表示感叹语气,祈使语气根据语气强弱分别用叹号或句号表示。如:
(4)请你把书递给我。(祈使句)
(5)停止射击!(祈使句)
口头表达是不需要标点符号的,也不需要说出标点符号来,但书面表达却需写出标点符号来,否则读者难以判断每句话的语气,对句意也就难以作出正确的理解。如下述两句:
(6)你知道什么?
(7)你知道什么!
句(6)和句(7)也是用词完全相同,如果我们去掉它们句末的标点,尽管两句句末都有疑问代词“什么”,但是倘若读者不联系它们各自的语言环境,则绝作不出正确的语气判断和语意理解来。所以,读者不能单单靠句中的疑问词,还需要通过这两句各自不同的句末标点,来正确判断出句(6)是疑问语气、句(7)是表示强烈的感情的感叹语气。因此在这里,标点符号便起到了给读者提示语意的作用,从而帮助作者补充完整语意。同样,句(4)和句(5)因于句末不同的标点,从而告诉读者:前者是语气较弱的感叹语气,而后者是语气较强的感叹语气。若不是它们用不同的标点标志,读者是无法把握其语气的,这也势必影响对句子思想感情的正确理解。
三、表词语的性质、作用与提示、补充语意
有些词语用了标号,如书名号、专名号以及引号等,的确就明确了所指的是什么。如“巴金的《家》”不同于“巴金的家”,也不同于“《巴金的家》”。这些标号的使用,表示了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但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括号等标号,它们的使用,主要还是对语意进行提示和补充。如:
(8)王利发:这,这是……?
康顺子:我的儿子!
王利发:您的……?
康顺子:也是买来的,给太监当儿子。
这是老舍《茶馆》中的一幕对白台词,剧中的女人康顺子是庞太监的老婆——当然不能生孩子。这里王利发话语中省略的意思,便绝不是这两个省略号所“指”出来的,而是作者利用这两个省略号提示读者根据语言环境补充出来的。这两个省略号在这里便不是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再如:
(9)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这是曹禺话剧《雷雨》中一幕对白台词。其中出现的标号有括号、省略号和破折号。括号在这里面所起的作用是引进一些动作提示,以帮助刻画人物,展开剧情。台词中的那处省略号告诉读者,剧中人物在此说话断断续续,表明内心的一种紧张与犹豫;台词中的两处破折号向读者提示,剧中人物的内心话意出现了转折等。这些语意并不能单靠词语体现出来,而是需要借助于标点符号所具有的提示和补充语意的作用来帮助作者和读者完成表达和理解。
可见,标点符号除了具有表停顿、表语气和表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以外,还具有对语意进行提示和补充的作用,并且它伴随其它三种作用同时存在。因此,在书面语言的使用中,标点符号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也许就是它提示和补充语意的作用。关于这一点,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版)[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
[2]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现代汉语知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黄志军,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高职学院)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现代汉语知识》一书中有“常用标点符号”一节,其中叙述道:“口头上说的话,都有一定的结构和语气,这样的结构和语气是靠语音的停顿和语调表示出来的。把话写在书面上,停顿和语调要用标点符号表示出来,看的人才能知道句子的结构和语气,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这说明,人们在通过口头表达与人进行直接交流时,说话人除了需正确使用每一个相关的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外,同时还需通过自己的语音停顿与语调、表情神态甚至动作比划等态势语来帮助自己准确清楚地传达思想感情;同样,对于听话人(听众)来说,除尽量正确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外,还需通过辨析说话人的语音停顿与语调、观察说话人的表情神态及动作等来帮助自己准确清楚地把握对方的思想感情。而若用书面表达来进行交流,由于读者看不到说话人(作者及其作品中的人物)的表情神态及动作,也听不到——便无以辨出——说话人的语音停顿与语调,这就需要作者用标点符号来向读者提示和补充完整这些因素,以引导读者正确完整地理解作者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标点符号便起到了提示和补充书面语言的作用,即帮助作者提示读者和补充语意,以补充完整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标点符号对语意进行提示和补充的这一作用,可以结合对照标点符号的另三个主要作用来看。
一、表语意停顿与提示、补充语意
人们之所以认为标点符号表停顿,是因为说话要换气便要有停顿,其实更主要的是结构上、意义上也需要有停顿,而结构和意义上所以需停顿,则是为了避免语言出现歧义。为求避免歧义,书面上也就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来提示和补充作者的语意,以引导读者按作者意图去正确理解语意。如下述三句话中标点的运用:
(1)爷爷、奶奶上街买菜去了。
(2)爷爷,奶奶上街买菜去了。
(3)爷爷:奶奶上街买菜去了。
句(1)中作者用顿号,作者借助这个顿号提示读者和补充提供给读者这样一些语意因素:a.这句话是在陈述,不一定是人物对话;b.爷爷和奶奶二人都上街去了。c.强调两人都上街去了。同样,句(2)中作者用逗号,作者也是借助这个逗号提示读者和补充提供给读者:a.这是一个对话语言环境;b.是孙辈在对爷爷说话;c.奶奶上街去了,爷爷没去。句(3)中作者用冒号,表明:a.这是对话环境;b.这是书面表达,是剧本中的台词;c.这是“爷爷”向孙辈说话;d.奶奶去了,爷爷没去。这三个句子用词相同,语意却各别。我们之所以能正确理解各句所表达的意思而不产生歧义,就是由于使用了不同的标点从而使句子结构不同,意思上的不同也就清楚地表示出来了。而这一切皆取助于标点符号给读者提示和补充提供了一些语意参照因素,从而帮助读者进行了正确的语意定位。
二、表语气与提示、补充语意
每句话都有语气,句子的不同语气表示句子的不同用途。句子有四种类型的语气: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在书面语言里,句子的四种语气要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示——用句号表示陈述语气,用问号表示疑问语气,用叹号表示感叹语气,祈使语气根据语气强弱分别用叹号或句号表示。如:
(4)请你把书递给我。(祈使句)
(5)停止射击!(祈使句)
口头表达是不需要标点符号的,也不需要说出标点符号来,但书面表达却需写出标点符号来,否则读者难以判断每句话的语气,对句意也就难以作出正确的理解。如下述两句:
(6)你知道什么?
(7)你知道什么!
句(6)和句(7)也是用词完全相同,如果我们去掉它们句末的标点,尽管两句句末都有疑问代词“什么”,但是倘若读者不联系它们各自的语言环境,则绝作不出正确的语气判断和语意理解来。所以,读者不能单单靠句中的疑问词,还需要通过这两句各自不同的句末标点,来正确判断出句(6)是疑问语气、句(7)是表示强烈的感情的感叹语气。因此在这里,标点符号便起到了给读者提示语意的作用,从而帮助作者补充完整语意。同样,句(4)和句(5)因于句末不同的标点,从而告诉读者:前者是语气较弱的感叹语气,而后者是语气较强的感叹语气。若不是它们用不同的标点标志,读者是无法把握其语气的,这也势必影响对句子思想感情的正确理解。
三、表词语的性质、作用与提示、补充语意
有些词语用了标号,如书名号、专名号以及引号等,的确就明确了所指的是什么。如“巴金的《家》”不同于“巴金的家”,也不同于“《巴金的家》”。这些标号的使用,表示了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但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括号等标号,它们的使用,主要还是对语意进行提示和补充。如:
(8)王利发:这,这是……?
康顺子:我的儿子!
王利发:您的……?
康顺子:也是买来的,给太监当儿子。
这是老舍《茶馆》中的一幕对白台词,剧中的女人康顺子是庞太监的老婆——当然不能生孩子。这里王利发话语中省略的意思,便绝不是这两个省略号所“指”出来的,而是作者利用这两个省略号提示读者根据语言环境补充出来的。这两个省略号在这里便不是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再如:
(9)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这是曹禺话剧《雷雨》中一幕对白台词。其中出现的标号有括号、省略号和破折号。括号在这里面所起的作用是引进一些动作提示,以帮助刻画人物,展开剧情。台词中的那处省略号告诉读者,剧中人物在此说话断断续续,表明内心的一种紧张与犹豫;台词中的两处破折号向读者提示,剧中人物的内心话意出现了转折等。这些语意并不能单靠词语体现出来,而是需要借助于标点符号所具有的提示和补充语意的作用来帮助作者和读者完成表达和理解。
可见,标点符号除了具有表停顿、表语气和表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以外,还具有对语意进行提示和补充的作用,并且它伴随其它三种作用同时存在。因此,在书面语言的使用中,标点符号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也许就是它提示和补充语意的作用。关于这一点,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版)[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
[2]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现代汉语知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黄志军,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高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