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代技艺与传统哲学地结合,不仅带来一种全息化的创意思维,也催生了一大批带有本土文化的优秀设计,可谓是一种古为今用的对话共存体。当今一些设计追寻的现代理念很大部分和传统古典思想呈现出并行不悖的现象,通过设计这个载体展现出中国古典哲学思维是作为当代本土设计师的使命,也是甄别本土化设计的最直接方式。古典思维对当代设计和前瞻理念具有一定的普世性,如何贯通其中,即需要设计中发现国学美。
关键词:古典思维 创意思维 设计本土化 国学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国学,即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而言,是指在特定的国度内长期形成的意识形态。在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总会伴随着特定阶段的群体共识情感,这是特定地域环境造就的,正因其独特性才有个性,“和而不同”展现了本土设计艺术必然的发展趋势。国学喂养了华夏子女并给予其精气神,生活中滋养着国学美,同样设计艺术里国学也散发着无尽的美。
设计中如何发现国学美?笔者对此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设计语言和语境的国学化;2、设计思维与国学理念交融;3、塑造设计的国学气质。
一 设计语言和语境的国学化
思想需要交流,交流需要媒介,语言首当其冲。众所周知,交流媒介有多种,如:文字、声音、肢体、图形等。设计的表达也需要语言来承载。任何设计都是带有一定意义符号的传达,将这种带有语意的视觉符号称之为“语言”。语言的多元化像一把双刃剑:首先,设计语言需要与本民族意识形态相关联,带有一定地域文化性。中国一词英语中称之为China,且China一词在英语中含有“瓷器”的意思,可想而知当时的瓷器就等同于中国,这正是事物语言的涵盖性所致。设计中运用设计语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故设计语言国学化,寻呼其理,意义非凡。
其次,设计语言多元化带来了文化的冲突。如何看待冲突?先要保持意识的清晰和理性审视,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以本土为基础上,汲取外来优秀设计技法加以利用来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用自身“语言”诠释设计思潮更具国际性,这是一种中西兼备的创造方法。以上乃体与用的关系,何为体?何为用?中华文明为体,外来文化为用,不可本末倒置。在以一个宏观的大氛围下加注几股分流,并最终融合于东方意识情节中。这一点可从平面设计界大师靳埭强作品中感受到,他的作品中显然带有中国元素和传统意境,对于传统要素不是直接拿来主义,是经过几番深思熟虑将元素提炼,结合当代设计思潮恰当表述,交流出的是东方语境。实则“透其现象,抓其本质”——无非是如何平衡传统语境和现代语言的关系,这里包含创作现有语境与古典语境的相似性,不失本土率性来传达当代理念,实为走向国际性关键所在。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所属公司无印良品的设计,使人感到日式质朴风格,一种绚丽至极归于平淡;另一位设计师深泽直人以“正负零”(±0)为设计理念,用最少的元素来展示产品的全部功能,包括Droog Design在内的国际品牌都倾向于简约设计。以上日本设计在创作中设计语言体现了日本设计界较普遍的文化——“禅宗”。就语言表达性来看,东方(以日本为代表)简约设计和西欧简约化有所不同,西欧的简约派注重的是科学理性的设计,追求的是技术上的简练;而日本简约派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崇尚自然质朴之风,设计追求心灵化的空无。
在探究如何国学化语言和语境中,笔者认为通过“形而上和形而下”理念来解释方为合宜。国学化要求设计师具备一定的国学修养和理论知识,要求意识层面尽可能达到与国学气质相协调的程度,最佳是“精气神”皆备的全息状态。换言之,中国设计必然体现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意识情感,就是所谓的形而上或东方语境;在此条件下,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要素营造出本土化语境,借由设计表达就是形而下的过程。如一些含有中国元素的设计,通常运用到传统水墨、剪纸、脸谱、汉字和印章等象征性语言。由此得知,设计语言国学化正是恰如其分通过已有语言要素传达东方气韵语境学的过程。在特定语境下运用当代素材去承载它,此等佳作既突出新颖又兼顾传统。
二 设计思维与国学理念交融
接下来探讨“形而上”——即设计思维与国学理念的交融。
在中国人的思维体系内,影响其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可大体分为儒、释、道三家。在此基础上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等观念和价值取向,是贯穿整个华夏民族思想意识情节的主流。
由此得知,中国人骨子里存有的传统观念是不可抹灭的,这些是民族难以撼动的基石。尽管受到西方各种文化的冲击,但主流意识不会改变。设计师要发掘潜在的思维意识,使古今意识共鸣。通过儒释道主要理念出发,来展现出与设计思维的万般情节。中国传统文化总体是表现为向内性,这也是经由儒释道发展推进而成,在艺术和文学上的表现为追求情感的升华,同时受老、庄朴素辩证思维的影响,施加“气”作为中介,做到“气韵生动”。
1 儒家——“仁”与“礼”的情感交融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仁是中华民族一种精神面貌和价值观,是传统文化中和谐与中庸的根源;“仁”也是传统审美意识体系中的主要部分。这种特点也体现在设计里,中国设计相比西方设计更多追求一份人文关怀和心灵境界,力求作品与人的亲和力,对此张弛有度地拿捏最具互动性。犹如赏析中国画那般附带有的意境,不单为了展现形式美,更追逐形式之外人心深层的东西。儒家的总体思想是将自然人格化,将宇宙情致化,在伦理道德中注重“志”,重志则尊理,通过人事论理来协调控制情,这种规则性追求也形成了国人设计特有的“理性”,对于情感的抒发张弛有度。
设计中以情动人,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就是对“仁”的一种诠释。这种形式虚实相生直指人心,从本土意识上打动内心易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礼文化从古至今影响深远,对于礼惟有“敬”,抱有一颗对万物“主敬”的虔诚,重新审视身边事物。其实大部分被我们熟知的事物只是其中一方面,有太对的可能性已经被固定的思维意识所遮蔽。设计师能“反者道之动”以礼相待也不失为创意,以礼审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设计一种似曾相识的温润感,此源于设计师对生活细腻的感悟。 2 道家——“天人合一”和“技进乎道”设计理念
如今的设计思潮,最为追捧的就是绿色设计和人性化设计等,也是目前各业最热门的词汇。为何大家都如此热衷于它?显而易见,促成其因是由于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和情感上对自然的依托;随着审美意识逐渐提高,更多注重自身与周围事物的联系,称之为“生态共衍”。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理念正是契合了“绿色设计”等观点。回归自然,节能减排,绿色能源都是注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现实意义与道家文化不谋而合。体现了古典思想与现代设计理念跨时空的并行不悖。
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持有不同的基调,这存在于中国文化意识流最源点,中国文化中注重的无主客体的对立,无个性和共性的对立。来自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维,人与天的融合,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人类与自然的融合。在艺术创作中通过这样的宇宙精神去发现美和表现美。可以说道家思想是传统艺术中最为推崇的,是即魏晋之后在文学和艺术等领域备受推广的思潮,注重自由的情感抒发和自然的沟通,别于儒家,道家倡导将人宇宙化和自然化。用内在的无为达到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设计中的无为,更需注重出现过多矫饰和展现材质的本性美。
国学情感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一种用深心节奏去融合宇宙的生命节奏从而达到同频共振。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无不展现出与天地为友,以天地为师的哲学思想。相比眼下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应该向自然学习,生物如何创造东西,如何让不同事物融入不同体系中。将设计看做连接自然规律(道)与世间万物(器)的最好桥梁。
“技进乎道”是一种技能达到巅峰阶段后愈发接近“天道”(天地规律)。俗称“熟能生巧”想必是对这一思想的呈现,近乎达到规律性生成一种“道”。精炼的设计,展现出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从内向外散发出的生命力。
如一些运用竹材的原生态包装,展现出与大自然和谐与共的态度,技法地运用和材质地选取恰到好处,表露出追寻“道”的韵味。
3 佛教——“禅宗”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教是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的,一经传入就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生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佛教派系——禅宗。在古往至今的历史长河中,曾一度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学派之风。佛教是将其所有理念抽象汇集一起并达到顶峰的集大成者。
“禅宗”是佛教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派之一,禅的实质是通过自我调心来达到与客体的和谐与统一的,寻求精神上的超逸。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理念是怎样与设计思维相通呢?在禅学中“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禅宗将“心性“作为本体,设计需将本真视为源头,设计是需求出发到实践学习的过程,对内在心性的把握是连接禅学和美学的理论基石。禅宗追求真实的内心世界,最具人性情感化,设计对此有所思量,可言之为悟。
禅宗包含的思想有极简主义、自然之韵、空灵之境等,可作为设计的一种表现,一种创意思维。一般禅意的作品,使人宁静致远。包含禅宗在内的精深国学理念不是片言一字所能至极的,它是一个庞大体系“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能将设计与之结合催生的功力是无可估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精妙深厚的中国文化是整个人类的。
三 塑造设计的国学气质
从中西文化性来看,东西方设计艺术在表现形式和理念上存有较大差异性。概括来讲体现为:中国艺术强调一种精神性,而西方艺术具有强烈的实存性。这是由不同文化意识构成的,因此谈不上哪种优于哪种。
精神性,是中国传统艺术必须具有的属性。“道”即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精神性。道赋予了艺术之灵魂,好的作品通常具备道性,将技艺升化为道可以说是艺术表现的最佳状态,以致达到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用心体会诸多艺术门类真谛时,不由感知“意不在于艺,而在于道,故得于艺”。
设计也归其如此。那么什么是设计的道,设计与道又有什么关系?许慎《说文解字》中诠释“道”,曰“方法、技能”。这是初级的道,如将方法和技能运用到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时,已经化生为意境、道意。设计之道也应归于大道,包含于社会与自然之中并符合规律。
从设计的现实意义中,不难发现设计无非是将已有的材料加以创新改进利用,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这种满足已不单是物质和生理性的,更需具备一种情感性的给予。尤其在当下生活中,物质消费已铺天盖地,人们对于情感性的消费与日俱增。设计,不仅是功能上的满足,同时也携带文化传播性。具体来看,作品需要的材质称之为“器”,作品所具有的功能和文化性称之为“道”,而设计恰恰将二者沟通。设计一词既是名词又是动词,设计与道(指国学精华)结合就间接塑造出带有国学气质的作品。
四 结语
在东方文明下,人神参与天地精神的交流、对话和融合表达出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宇宙观,同时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拜也通过气韵生动的艺术加以表现,总归中国的艺术道意偏爱于“活”。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活”起来,提升到更高层的格局,这就需要给作品注入灵魂,赋予作品文化性,这不仅是对设计艺术负责,也是本着对大众情感负责的态度。将设计视为生命的孕育,从开始到结束感受事物的成长,设计师要懂得变古通今,将设计理念融入国学智慧创造性的继承之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古意”,通过设计释放出来“今解”,这是当今中国设计工作者的使命和荣耀。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4] 宗白华:《美学散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
陈涛,男,1987—,山东即墨人,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郭丽,女,1967—,黑龙江北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古典思维 创意思维 设计本土化 国学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国学,即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而言,是指在特定的国度内长期形成的意识形态。在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总会伴随着特定阶段的群体共识情感,这是特定地域环境造就的,正因其独特性才有个性,“和而不同”展现了本土设计艺术必然的发展趋势。国学喂养了华夏子女并给予其精气神,生活中滋养着国学美,同样设计艺术里国学也散发着无尽的美。
设计中如何发现国学美?笔者对此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设计语言和语境的国学化;2、设计思维与国学理念交融;3、塑造设计的国学气质。
一 设计语言和语境的国学化
思想需要交流,交流需要媒介,语言首当其冲。众所周知,交流媒介有多种,如:文字、声音、肢体、图形等。设计的表达也需要语言来承载。任何设计都是带有一定意义符号的传达,将这种带有语意的视觉符号称之为“语言”。语言的多元化像一把双刃剑:首先,设计语言需要与本民族意识形态相关联,带有一定地域文化性。中国一词英语中称之为China,且China一词在英语中含有“瓷器”的意思,可想而知当时的瓷器就等同于中国,这正是事物语言的涵盖性所致。设计中运用设计语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故设计语言国学化,寻呼其理,意义非凡。
其次,设计语言多元化带来了文化的冲突。如何看待冲突?先要保持意识的清晰和理性审视,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以本土为基础上,汲取外来优秀设计技法加以利用来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用自身“语言”诠释设计思潮更具国际性,这是一种中西兼备的创造方法。以上乃体与用的关系,何为体?何为用?中华文明为体,外来文化为用,不可本末倒置。在以一个宏观的大氛围下加注几股分流,并最终融合于东方意识情节中。这一点可从平面设计界大师靳埭强作品中感受到,他的作品中显然带有中国元素和传统意境,对于传统要素不是直接拿来主义,是经过几番深思熟虑将元素提炼,结合当代设计思潮恰当表述,交流出的是东方语境。实则“透其现象,抓其本质”——无非是如何平衡传统语境和现代语言的关系,这里包含创作现有语境与古典语境的相似性,不失本土率性来传达当代理念,实为走向国际性关键所在。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所属公司无印良品的设计,使人感到日式质朴风格,一种绚丽至极归于平淡;另一位设计师深泽直人以“正负零”(±0)为设计理念,用最少的元素来展示产品的全部功能,包括Droog Design在内的国际品牌都倾向于简约设计。以上日本设计在创作中设计语言体现了日本设计界较普遍的文化——“禅宗”。就语言表达性来看,东方(以日本为代表)简约设计和西欧简约化有所不同,西欧的简约派注重的是科学理性的设计,追求的是技术上的简练;而日本简约派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崇尚自然质朴之风,设计追求心灵化的空无。
在探究如何国学化语言和语境中,笔者认为通过“形而上和形而下”理念来解释方为合宜。国学化要求设计师具备一定的国学修养和理论知识,要求意识层面尽可能达到与国学气质相协调的程度,最佳是“精气神”皆备的全息状态。换言之,中国设计必然体现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意识情感,就是所谓的形而上或东方语境;在此条件下,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要素营造出本土化语境,借由设计表达就是形而下的过程。如一些含有中国元素的设计,通常运用到传统水墨、剪纸、脸谱、汉字和印章等象征性语言。由此得知,设计语言国学化正是恰如其分通过已有语言要素传达东方气韵语境学的过程。在特定语境下运用当代素材去承载它,此等佳作既突出新颖又兼顾传统。
二 设计思维与国学理念交融
接下来探讨“形而上”——即设计思维与国学理念的交融。
在中国人的思维体系内,影响其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可大体分为儒、释、道三家。在此基础上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等观念和价值取向,是贯穿整个华夏民族思想意识情节的主流。
由此得知,中国人骨子里存有的传统观念是不可抹灭的,这些是民族难以撼动的基石。尽管受到西方各种文化的冲击,但主流意识不会改变。设计师要发掘潜在的思维意识,使古今意识共鸣。通过儒释道主要理念出发,来展现出与设计思维的万般情节。中国传统文化总体是表现为向内性,这也是经由儒释道发展推进而成,在艺术和文学上的表现为追求情感的升华,同时受老、庄朴素辩证思维的影响,施加“气”作为中介,做到“气韵生动”。
1 儒家——“仁”与“礼”的情感交融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仁是中华民族一种精神面貌和价值观,是传统文化中和谐与中庸的根源;“仁”也是传统审美意识体系中的主要部分。这种特点也体现在设计里,中国设计相比西方设计更多追求一份人文关怀和心灵境界,力求作品与人的亲和力,对此张弛有度地拿捏最具互动性。犹如赏析中国画那般附带有的意境,不单为了展现形式美,更追逐形式之外人心深层的东西。儒家的总体思想是将自然人格化,将宇宙情致化,在伦理道德中注重“志”,重志则尊理,通过人事论理来协调控制情,这种规则性追求也形成了国人设计特有的“理性”,对于情感的抒发张弛有度。
设计中以情动人,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就是对“仁”的一种诠释。这种形式虚实相生直指人心,从本土意识上打动内心易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礼文化从古至今影响深远,对于礼惟有“敬”,抱有一颗对万物“主敬”的虔诚,重新审视身边事物。其实大部分被我们熟知的事物只是其中一方面,有太对的可能性已经被固定的思维意识所遮蔽。设计师能“反者道之动”以礼相待也不失为创意,以礼审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设计一种似曾相识的温润感,此源于设计师对生活细腻的感悟。 2 道家——“天人合一”和“技进乎道”设计理念
如今的设计思潮,最为追捧的就是绿色设计和人性化设计等,也是目前各业最热门的词汇。为何大家都如此热衷于它?显而易见,促成其因是由于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和情感上对自然的依托;随着审美意识逐渐提高,更多注重自身与周围事物的联系,称之为“生态共衍”。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理念正是契合了“绿色设计”等观点。回归自然,节能减排,绿色能源都是注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现实意义与道家文化不谋而合。体现了古典思想与现代设计理念跨时空的并行不悖。
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持有不同的基调,这存在于中国文化意识流最源点,中国文化中注重的无主客体的对立,无个性和共性的对立。来自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维,人与天的融合,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人类与自然的融合。在艺术创作中通过这样的宇宙精神去发现美和表现美。可以说道家思想是传统艺术中最为推崇的,是即魏晋之后在文学和艺术等领域备受推广的思潮,注重自由的情感抒发和自然的沟通,别于儒家,道家倡导将人宇宙化和自然化。用内在的无为达到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设计中的无为,更需注重出现过多矫饰和展现材质的本性美。
国学情感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一种用深心节奏去融合宇宙的生命节奏从而达到同频共振。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无不展现出与天地为友,以天地为师的哲学思想。相比眼下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应该向自然学习,生物如何创造东西,如何让不同事物融入不同体系中。将设计看做连接自然规律(道)与世间万物(器)的最好桥梁。
“技进乎道”是一种技能达到巅峰阶段后愈发接近“天道”(天地规律)。俗称“熟能生巧”想必是对这一思想的呈现,近乎达到规律性生成一种“道”。精炼的设计,展现出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从内向外散发出的生命力。
如一些运用竹材的原生态包装,展现出与大自然和谐与共的态度,技法地运用和材质地选取恰到好处,表露出追寻“道”的韵味。
3 佛教——“禅宗”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教是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的,一经传入就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生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佛教派系——禅宗。在古往至今的历史长河中,曾一度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学派之风。佛教是将其所有理念抽象汇集一起并达到顶峰的集大成者。
“禅宗”是佛教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派之一,禅的实质是通过自我调心来达到与客体的和谐与统一的,寻求精神上的超逸。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理念是怎样与设计思维相通呢?在禅学中“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禅宗将“心性“作为本体,设计需将本真视为源头,设计是需求出发到实践学习的过程,对内在心性的把握是连接禅学和美学的理论基石。禅宗追求真实的内心世界,最具人性情感化,设计对此有所思量,可言之为悟。
禅宗包含的思想有极简主义、自然之韵、空灵之境等,可作为设计的一种表现,一种创意思维。一般禅意的作品,使人宁静致远。包含禅宗在内的精深国学理念不是片言一字所能至极的,它是一个庞大体系“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能将设计与之结合催生的功力是无可估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精妙深厚的中国文化是整个人类的。
三 塑造设计的国学气质
从中西文化性来看,东西方设计艺术在表现形式和理念上存有较大差异性。概括来讲体现为:中国艺术强调一种精神性,而西方艺术具有强烈的实存性。这是由不同文化意识构成的,因此谈不上哪种优于哪种。
精神性,是中国传统艺术必须具有的属性。“道”即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精神性。道赋予了艺术之灵魂,好的作品通常具备道性,将技艺升化为道可以说是艺术表现的最佳状态,以致达到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用心体会诸多艺术门类真谛时,不由感知“意不在于艺,而在于道,故得于艺”。
设计也归其如此。那么什么是设计的道,设计与道又有什么关系?许慎《说文解字》中诠释“道”,曰“方法、技能”。这是初级的道,如将方法和技能运用到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时,已经化生为意境、道意。设计之道也应归于大道,包含于社会与自然之中并符合规律。
从设计的现实意义中,不难发现设计无非是将已有的材料加以创新改进利用,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这种满足已不单是物质和生理性的,更需具备一种情感性的给予。尤其在当下生活中,物质消费已铺天盖地,人们对于情感性的消费与日俱增。设计,不仅是功能上的满足,同时也携带文化传播性。具体来看,作品需要的材质称之为“器”,作品所具有的功能和文化性称之为“道”,而设计恰恰将二者沟通。设计一词既是名词又是动词,设计与道(指国学精华)结合就间接塑造出带有国学气质的作品。
四 结语
在东方文明下,人神参与天地精神的交流、对话和融合表达出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宇宙观,同时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拜也通过气韵生动的艺术加以表现,总归中国的艺术道意偏爱于“活”。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活”起来,提升到更高层的格局,这就需要给作品注入灵魂,赋予作品文化性,这不仅是对设计艺术负责,也是本着对大众情感负责的态度。将设计视为生命的孕育,从开始到结束感受事物的成长,设计师要懂得变古通今,将设计理念融入国学智慧创造性的继承之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古意”,通过设计释放出来“今解”,这是当今中国设计工作者的使命和荣耀。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4] 宗白华:《美学散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
陈涛,男,1987—,山东即墨人,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郭丽,女,1967—,黑龙江北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