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有人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它有可能是课堂教学中临时生成的一环,它往往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它具有“问上加问”的特点,能触及问题的更深层次。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问答、讨论的情况,即时评价、点拨,即时“追问”,常常能发现学生的思维漏洞,及时开导,从而令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试图从作者的教学实践案例出发,对小学数学课堂追问的技巧做一些肤浅的阐述,希望能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所裨益。
一、 巧用追问,突破重点
现在的课堂是互动、多元的课堂。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此起彼伏。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教师要用学生的智慧去启发更多学生的智慧。教师要把数学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实际上,学生有些生成东西的就涉及了本课的重点,如果巧妙利用就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百分数的意义》片段:让学生事先搜集生活中你见到过的百分数,课堂上有一个同学汇报:2007年,姚明的投篮命中率是50.7%
教师问:这个50.7%表示什么意思?
生:50.7%表示姚明投了100个球,进了(稍微停顿了一下)50.7个球。
教室里一片哗然。
教师追问: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另一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怎么能有50.7个球,要不50个球,要不51个球。
教师再追问:到底是50个还是51个?
学生面面相觑,一时陷入困惑。
教师又追问一句: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
有孩子像悟到了什么:50.7%表示姚明如果投了1000个球,进了507个球。孩子们似乎觉得解决了0.7个球的问题。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刚才那个孩子用了一个词“如果”,用得非常好,大家想一想2007年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或1000个球?
学生毫不犹豫地说:肯定不是!
教师追问:那么命中率50.7%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片刻的思考后,學生豁然开朗,纷纷举起了手:命中率50.7%这个数是说明2007年姚明投中的球占投球总数的50.7%,所以不能说投中了50.7个球。
《百分数的意义》一课的重点就是使学生清楚百分数表示的就是一个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而学生找到“姚明的投篮命中率是50.7%”这个百分数是教师事先并不知道的,但当学生说出“姚明进了50.7个球”时,学生的表现正是反映了他们当前的认知状态和思维方式。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对重点的突破是个很好的切入口,所以教师并没有轻易评价和随意处理,而是放慢了教学速度,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不断的追问,引导学生去争论,把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加工成阶梯式攀升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产生自悟,最终达成共识——50.7%表示2007年姚明投中的球占投球总数的50.7%,不能说投中了50.7个球。在教师的追问下,质疑和解疑自然舒缓、水乳交融,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 巧用追问,及时改错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生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在学生发生错误
的时候,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间相互交流,激发学生自我反思,找出原因,改正错误。
如:《商中间有0的除法》片段。计算416÷4时有两种不同的得数:416÷4=14,416÷4=104
师:究竟哪个答案正确呢?
学生都说等于104.
教师追问:那第一个同学为什么会等于14呢?
生:第一个同学十位上的1没有除以4,直接把十位和个位连起来,16除以
4等于4,所以他的答案等于14。
继续追问:为什么第一个同学会把1漏了除呢?
生:因为1除以4不够除,而16除以4刚好等于4,所以就把1跳过去了。
教师再追问:那么,遇到这种被除数中间有数不够除时该怎么办呢?
生:哪一位不够除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
生:我觉得应该把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除以除数,当碰到哪一位不够除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三、巧用追问,拉回主题
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不一定是围绕主题的,虽然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这不代表就能放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影响了课堂效率,这时就需要教师用巧妙的语言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有时,学生课堂上的回答拔高了本课的要求,不是本课甚至不是本年级的学习内容,教师追问的语言不仅要保护孩子自主探究的热情,还要把学生的“偏离”进行冷处理。
四、巧用追问,反思升华
反思是指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过程的再思考、再审视。在反思中,学生的思维可由表层走向深入,由草率走向成熟。有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成,巧妙的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来追溯探究过程、梳理信息,完善认知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教师在学生突发性生成后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思路,通过及时追问使学生生成的东西为我所用,而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正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当然,这样的教学机智是在教师不断摸索、反思、总结中得到的。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一个艺术性的,一个生命涌动的课堂。
一、 巧用追问,突破重点
现在的课堂是互动、多元的课堂。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此起彼伏。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教师要用学生的智慧去启发更多学生的智慧。教师要把数学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实际上,学生有些生成东西的就涉及了本课的重点,如果巧妙利用就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百分数的意义》片段:让学生事先搜集生活中你见到过的百分数,课堂上有一个同学汇报:2007年,姚明的投篮命中率是50.7%
教师问:这个50.7%表示什么意思?
生:50.7%表示姚明投了100个球,进了(稍微停顿了一下)50.7个球。
教室里一片哗然。
教师追问: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另一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怎么能有50.7个球,要不50个球,要不51个球。
教师再追问:到底是50个还是51个?
学生面面相觑,一时陷入困惑。
教师又追问一句: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
有孩子像悟到了什么:50.7%表示姚明如果投了1000个球,进了507个球。孩子们似乎觉得解决了0.7个球的问题。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刚才那个孩子用了一个词“如果”,用得非常好,大家想一想2007年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或1000个球?
学生毫不犹豫地说:肯定不是!
教师追问:那么命中率50.7%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片刻的思考后,學生豁然开朗,纷纷举起了手:命中率50.7%这个数是说明2007年姚明投中的球占投球总数的50.7%,所以不能说投中了50.7个球。
《百分数的意义》一课的重点就是使学生清楚百分数表示的就是一个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而学生找到“姚明的投篮命中率是50.7%”这个百分数是教师事先并不知道的,但当学生说出“姚明进了50.7个球”时,学生的表现正是反映了他们当前的认知状态和思维方式。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对重点的突破是个很好的切入口,所以教师并没有轻易评价和随意处理,而是放慢了教学速度,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不断的追问,引导学生去争论,把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加工成阶梯式攀升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产生自悟,最终达成共识——50.7%表示2007年姚明投中的球占投球总数的50.7%,不能说投中了50.7个球。在教师的追问下,质疑和解疑自然舒缓、水乳交融,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 巧用追问,及时改错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生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在学生发生错误
的时候,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间相互交流,激发学生自我反思,找出原因,改正错误。
如:《商中间有0的除法》片段。计算416÷4时有两种不同的得数:416÷4=14,416÷4=104
师:究竟哪个答案正确呢?
学生都说等于104.
教师追问:那第一个同学为什么会等于14呢?
生:第一个同学十位上的1没有除以4,直接把十位和个位连起来,16除以
4等于4,所以他的答案等于14。
继续追问:为什么第一个同学会把1漏了除呢?
生:因为1除以4不够除,而16除以4刚好等于4,所以就把1跳过去了。
教师再追问:那么,遇到这种被除数中间有数不够除时该怎么办呢?
生:哪一位不够除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
生:我觉得应该把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除以除数,当碰到哪一位不够除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三、巧用追问,拉回主题
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不一定是围绕主题的,虽然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这不代表就能放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影响了课堂效率,这时就需要教师用巧妙的语言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有时,学生课堂上的回答拔高了本课的要求,不是本课甚至不是本年级的学习内容,教师追问的语言不仅要保护孩子自主探究的热情,还要把学生的“偏离”进行冷处理。
四、巧用追问,反思升华
反思是指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过程的再思考、再审视。在反思中,学生的思维可由表层走向深入,由草率走向成熟。有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成,巧妙的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来追溯探究过程、梳理信息,完善认知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教师在学生突发性生成后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思路,通过及时追问使学生生成的东西为我所用,而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正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当然,这样的教学机智是在教师不断摸索、反思、总结中得到的。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一个艺术性的,一个生命涌动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