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模式正逐渐向自然友好型方向发展。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由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向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转变。畜牧养殖业经济份额在大农业份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现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防疫方針,依法进行计划免疫是畜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畜牧业稳定增收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畜牧养殖的宝贵经验,并结合现代动物疾病预防知识,对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预防作出以下论述。
[关键词] 畜牧养殖 疾病预防 论述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6-0149-01
近些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畜牧养殖业无论从养殖规模、畜禽养殖种类、养殖数量等方面都在不断增加,这也反映出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正处于一个稳步前进的阶段。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畜牧养殖数量以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仅是促进了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畜牧养殖牲畜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疫情爆发扩散的可能性不断加大。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日益发展,对于如何有效防控畜牧养殖动物疾病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畜牧养殖业中常见疾病分析与介绍
畜牧养殖中的疾病即为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所饲养的牲畜因受病菌或者病毒的侵害,而导致生物体部分出现生理上的损害。在饲养动物患疾病的过程中,动物机体或功能因为细菌、病毒侵袭导致生理机能变化,从而影响饲养畜禽的健康生长,严重的会致畜禽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其中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因为某些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俗称瘟疫。传染病分为传染性和流行性两种,其特点是存在病原体,动物机体感染后会产生免疫性。传染病还具有季节性或区域性等特点。截至目前,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可以按病原体分类,也可以按传播途径分类。
传染病的传播必备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传染源,通常指病原,主要包括我们提到的细菌、病毒、真菌等。二是传播途径,指将病原传染给另一易感动物的途径。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传播途径可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水平传播通常指动物之间的接触性传染,但也可以通过空气、水源等方式进行间接传播;垂直传播通常指母体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也称为纵向传播。三是易感动物,对某种传染病具有感染性的动物,我们称之为易感动物。通常用于评价动物群体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2.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顾名思义,指因寄生虫侵入牲畜体内所导致的疾病。常见的寄生虫品种繁多,但按类别分可分为三类:原虫类、蠕虫类、节肢类。它们以动物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为食,节肢类寄生虫主要寄生于动物的表面;蠕虫类与原虫类寄生虫则侵袭并寄生于动物体内。寄生虫多数具有较长的发育期以及较为复杂的生活史,有的需要在一种、甚至几种宿主体内完成自身发育。而多数寄生虫都有其固定的终宿主。它们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吸入性感染、自身感染、逆行感染等放方式进行传播。
3.普通病
动物的普通类疾病具有发病率较高、易自愈等特点,主要包括内科、外科及产科三类疾病。内科病的发病原因较多,而外科病的发病原因多为体表受伤以及眼科类疾病;产科疾病多为繁殖类疾病。动物的普通病依靠科学的诊断以及规范化的诊疗,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治愈,不会给动物的健康生长带来较大的影响,亦不会给动物的养殖发展带来损失。
二、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
因为动物的生长环境不同,以及生物异性各不相同,导致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不能进行笼统性概括。目前,剔除社会因素以外,造成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两方面。下面我们分别做以介绍:
1.环境因素
因为动物生长环境的不同,有的环境适应于动物的成长,而有的环境则对动物的成长不利,我们知道动物体内也存在一定的自身 “生态系统”。当外界环境不适宜于动物自身新陈代谢,或不能与外界进行较好的物质交替时,就会导致动物机体出现异常,最终形成病理特性,发生疾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动物患病或动物生病了。据有关数据显示,所有动物养殖过程发生的疾病中,绝大部分是因环境因素导致的。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导致的动物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饲养人员在饲养过程中因操作不当、管理不善,或采用错误的饲料配方等原因导致的动物生病。
或者由于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不注重牲畜圈舍的卫生清理,导致圈舍内环境脏、乱、差,滋生大量细菌,增加寄生虫传播概率,从而提高了牲畜患病的可能性,增加了风险隐患。
三、预防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策略
在畜牧养殖中,一旦爆发疾病对于养殖户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快速发展,提高预防动物疾病的能力也应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1.规范饲养过程加强管理
在动物饲养的环节当中,动物饲料配置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动物的日常饮食与健康成长,对动物的机体调节、疾病抵抗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动物饲喂环节中,要根据牲畜的身体状况与成长阶段决定饲料类型、饲料喂量以及喂养频次,从而实现动物的科学喂养,促进其健康、快速成长,达到饲养效益最大化。在进行圈舍清理工作中,应严格训练相关人员工作素质,加强粪便处理要求,实现可用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环保与清洁的双向目标。
2.不断加强安全检疫工作
预防畜牧养殖动物的疾病,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做好防疫工作,也就是要做好饲养动物的育苗管理及日常免疫维护工作。饲养者为合理调控场区资源,在仔(雏)出栏后,或外购牲畜的情况下,不得不让新增动物或外购动物与已有动物占用同一圈舍。所以,在增栏或补栏的过程中,保证双方动物的健康,成为了保证整体养殖场效益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疫苗接种及免疫维护,必不可免。
3.保证生长环境的健康
环境因素是导致动物生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预防动物疾病时应特别注意环境因素对动物疾病的影响。在建设圈舍时应注意圈舍的通风、采光等特性,并保持圈舍环境的干燥与清洁。同时,应注重场区建设地址的选择,避免将养殖场建设在养殖密集区,避免将养殖场区建立在原有疫情爆发过的区域范围内,以确保养殖动物的整体生长环境安全、健康。
4.加强疫情处理工作
疫情一旦爆发,尤其是爆发传染类疫病时,再进行疾病防控实际上是很难的。为了使疫情不再进一步扩大,除了快速开展有效的疫病控制与治疗意外,还应主动与当地政府机关及防疫部门联系,并严格按照疫病管控的相关要求开展防护及隔离工作,有效阻断病原,避免疫情扩张。
四、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了解到预防畜牧养殖中的疾病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以及规范化的养殖管理技术,才能保证将动物患病的风险降到最低,实现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实施预防和正确处理。
参考文献
[1]蒙善朝.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和风险管理[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02)
[2]高天宇,贲百灵,高睿.动物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内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11)
[关键词] 畜牧养殖 疾病预防 论述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6-0149-01
近些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畜牧养殖业无论从养殖规模、畜禽养殖种类、养殖数量等方面都在不断增加,这也反映出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正处于一个稳步前进的阶段。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畜牧养殖数量以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仅是促进了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畜牧养殖牲畜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疫情爆发扩散的可能性不断加大。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日益发展,对于如何有效防控畜牧养殖动物疾病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畜牧养殖业中常见疾病分析与介绍
畜牧养殖中的疾病即为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所饲养的牲畜因受病菌或者病毒的侵害,而导致生物体部分出现生理上的损害。在饲养动物患疾病的过程中,动物机体或功能因为细菌、病毒侵袭导致生理机能变化,从而影响饲养畜禽的健康生长,严重的会致畜禽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其中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因为某些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俗称瘟疫。传染病分为传染性和流行性两种,其特点是存在病原体,动物机体感染后会产生免疫性。传染病还具有季节性或区域性等特点。截至目前,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可以按病原体分类,也可以按传播途径分类。
传染病的传播必备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传染源,通常指病原,主要包括我们提到的细菌、病毒、真菌等。二是传播途径,指将病原传染给另一易感动物的途径。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传播途径可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水平传播通常指动物之间的接触性传染,但也可以通过空气、水源等方式进行间接传播;垂直传播通常指母体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也称为纵向传播。三是易感动物,对某种传染病具有感染性的动物,我们称之为易感动物。通常用于评价动物群体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2.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顾名思义,指因寄生虫侵入牲畜体内所导致的疾病。常见的寄生虫品种繁多,但按类别分可分为三类:原虫类、蠕虫类、节肢类。它们以动物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为食,节肢类寄生虫主要寄生于动物的表面;蠕虫类与原虫类寄生虫则侵袭并寄生于动物体内。寄生虫多数具有较长的发育期以及较为复杂的生活史,有的需要在一种、甚至几种宿主体内完成自身发育。而多数寄生虫都有其固定的终宿主。它们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吸入性感染、自身感染、逆行感染等放方式进行传播。
3.普通病
动物的普通类疾病具有发病率较高、易自愈等特点,主要包括内科、外科及产科三类疾病。内科病的发病原因较多,而外科病的发病原因多为体表受伤以及眼科类疾病;产科疾病多为繁殖类疾病。动物的普通病依靠科学的诊断以及规范化的诊疗,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治愈,不会给动物的健康生长带来较大的影响,亦不会给动物的养殖发展带来损失。
二、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
因为动物的生长环境不同,以及生物异性各不相同,导致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不能进行笼统性概括。目前,剔除社会因素以外,造成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两方面。下面我们分别做以介绍:
1.环境因素
因为动物生长环境的不同,有的环境适应于动物的成长,而有的环境则对动物的成长不利,我们知道动物体内也存在一定的自身 “生态系统”。当外界环境不适宜于动物自身新陈代谢,或不能与外界进行较好的物质交替时,就会导致动物机体出现异常,最终形成病理特性,发生疾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动物患病或动物生病了。据有关数据显示,所有动物养殖过程发生的疾病中,绝大部分是因环境因素导致的。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导致的动物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饲养人员在饲养过程中因操作不当、管理不善,或采用错误的饲料配方等原因导致的动物生病。
或者由于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不注重牲畜圈舍的卫生清理,导致圈舍内环境脏、乱、差,滋生大量细菌,增加寄生虫传播概率,从而提高了牲畜患病的可能性,增加了风险隐患。
三、预防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策略
在畜牧养殖中,一旦爆发疾病对于养殖户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快速发展,提高预防动物疾病的能力也应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1.规范饲养过程加强管理
在动物饲养的环节当中,动物饲料配置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动物的日常饮食与健康成长,对动物的机体调节、疾病抵抗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动物饲喂环节中,要根据牲畜的身体状况与成长阶段决定饲料类型、饲料喂量以及喂养频次,从而实现动物的科学喂养,促进其健康、快速成长,达到饲养效益最大化。在进行圈舍清理工作中,应严格训练相关人员工作素质,加强粪便处理要求,实现可用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环保与清洁的双向目标。
2.不断加强安全检疫工作
预防畜牧养殖动物的疾病,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做好防疫工作,也就是要做好饲养动物的育苗管理及日常免疫维护工作。饲养者为合理调控场区资源,在仔(雏)出栏后,或外购牲畜的情况下,不得不让新增动物或外购动物与已有动物占用同一圈舍。所以,在增栏或补栏的过程中,保证双方动物的健康,成为了保证整体养殖场效益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疫苗接种及免疫维护,必不可免。
3.保证生长环境的健康
环境因素是导致动物生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预防动物疾病时应特别注意环境因素对动物疾病的影响。在建设圈舍时应注意圈舍的通风、采光等特性,并保持圈舍环境的干燥与清洁。同时,应注重场区建设地址的选择,避免将养殖场建设在养殖密集区,避免将养殖场区建立在原有疫情爆发过的区域范围内,以确保养殖动物的整体生长环境安全、健康。
4.加强疫情处理工作
疫情一旦爆发,尤其是爆发传染类疫病时,再进行疾病防控实际上是很难的。为了使疫情不再进一步扩大,除了快速开展有效的疫病控制与治疗意外,还应主动与当地政府机关及防疫部门联系,并严格按照疫病管控的相关要求开展防护及隔离工作,有效阻断病原,避免疫情扩张。
四、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了解到预防畜牧养殖中的疾病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以及规范化的养殖管理技术,才能保证将动物患病的风险降到最低,实现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实施预防和正确处理。
参考文献
[1]蒙善朝.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和风险管理[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02)
[2]高天宇,贲百灵,高睿.动物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内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