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提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应遵循创新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社团为载体建立“学生主体”与实践育人相结合以综合性竞赛类活动为检验标准的活动模式。
关键词:高校 第二课堂 科技社团
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中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基本国策,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挖掘大学生科技创造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竞争能力,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注入工匠精神,我院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推进机器人科技社团系列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科技带动创新,知识孕育精英,将总书记的思想与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育人理念相结合,我院开展了“第二课堂——机器人科技社团”系列活动。
二、以社团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与方法
1.广泛宣传、培养创新意识。为了使机器人科技社团系列活动顺利展开,首先,我们组织辅导员、团总支干部利用主题班会宣传机器人相关知识以及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空前盛况,组织学生观看机器人相关视频影像,比如:全国机器人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创业大赛等赛事的视频,应用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过程的视频等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以及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兴趣。其次,组织合作企业的工程师、专业指导教师开展机器人技术发展与应用为主题的讲座,调动学生们对于机器人产业知识了解的积极性,吸引机器人专业、机械专业以及对于机器人操作、编程等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学生的注意,最后,通过组织学生观摩全国大赛获奖选手以及指导教师演示工业机器人的操作与组装调试、寻迹机器人操作演示,让他们切身的参与其中,并与优秀学生、指导老师等进行沟通交流。
2.分层管理、形成科学机制。由学生会、社团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带头,与合心机器人企业工程师协作,依托各级机器人项目大赛获奖选手组建机器人社团核心队伍,大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开展由企业工程师主讲的该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培训讲座。以此吸引学生踊跃参与到机器人科技社团系列活动中。
通过简单的测试将报名参与的学生分为:兴趣组、基础储备组和专业组。兴趣组成员为所学专业与机器人专业无关的其他系学生,他们对于机器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主要活动内容为通过对基础知识的了解,由专业组的成员通过网络平台、实训演练、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特点与应用领域,机器人设计创新案例等,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与指导老师和优秀学生共同完成指定课题项目;基础储备组成员为所学专业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他们对于机器人产业基础知识相对熟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机器人手臂操作,通过 “机器人书法”、“工业机器人组装与调试”、“寻迹机器人的设计与调试”等项目的训练,由指导老师在技术上提示,训练项目则有学生独立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完成项目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专业组成员则是由专业功底扎实,成绩十分优异的对机器人技术掌握比较全面的学生组成,他们与指导老师进行更为深层次的交流,并且对于机器人的操作有一定的独到的见解,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不仅完成自己的课题还能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3.科技竞技、引入竞争机制、丰富活动内涵。技能竞赛是检验学生技能水平的试金石,是工匠技艺比拼的舞台。通过校内建舞台、校外搭平台,引导学生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科技创新、追求卓越。
各个小组项目完成后,我院组织社团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大赛冠军组成员等对各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和评比,并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比赛选拔、比赛晋升机制---针对不同的组别我们开展了不同的系列比赛。比如:针对兴趣组,组织开展了以机器人為主题的演讲比赛、机器人造型设计大赛等;针对基础储备组,组织开展了学院级的机器人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书画大赛、工业机器人装调大赛、寻迹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将在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晋升到专业组;针对专业组,模拟组织国家级工业机器人装调大赛、寻迹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强化训练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其工匠技艺,组织表现优异的学生代表学院参加国家级比赛。
另选拔出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由专业教师以及合心企业工程师一起对其进行长期培养建设,使其真正能够具有独立熟练操作机器人的能力,并且能胜任公司、企业的专业岗位。
为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自2015年起,学院调动优秀学生干部和专业教师组织实施机器人科技社团系列活动,并在同年我院安四海、潘瑞达、赵洪涛三位学生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获得团体一等奖。安四海等学生回校后,与专业指导老师一起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起到表率作用,并且充当活动中领头羊的角色。与同学一道参与到拓展学习中,针对小型机器人组装、编程调试等技术进行学习与交流。此外,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学生会具体组织实施,吸收各班在机器人技术应用方面既感兴趣又具备一定基础的同学组建技术大队,与我院合作的唐山曹妃甸合心机器人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的企业工程师也参与其中,积极配合师生的学术交流,与学生一起攻克操作上的难题。
三、以社团为载体建立“学生主体”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活动模式发展特色、收获成效
机器人科技社团系列活动实现了校企合作的理念,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深度交流,并且实现了企业工程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完成了实施“第二课堂”活动的目标。该活动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荣誉自豪感,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并且在活动之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在各个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其中安四海、潘瑞达、赵洪涛三位学生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获得团体一等奖,安四海、赵洪涛在2016年通过智能寻迹机器人毕业作品获得了爱尔来都柏林理工学院DIT专业本硕连读资格,目前在爱尔兰深造;徐玉林、李丽敏和程帅先后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河北省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暨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河北省选拔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2016年全国机械行业技能大赛“华中数控杯”工业机器人装调及智能制造应用职业院校大赛工业机器人装调及智能制造项目中获得国家级团体三等奖和省级团体三等奖;在第11届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四轮小车竞速赛项目以及智能小车竞速挑战赛项目中,周坡、刘志禹和刘立超,范志安、刘学铭和安跃群组成的两个团队同时获得省级团体三等奖;在第44届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选拔赛移动机器人项目中,刘志禹、安越群两位同学荣获第七名。这些成就展现了第二课堂的意义,也让老师和同学看到了努力之后的成果,同时也激励着新同学学习的热忱。
丰富第二课堂内容是第二课堂可持续开展的关键,以社团为载体突出“学生主体”的第二课堂形式将高职院校校园活动引向纵深化发展,同时也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个人成长、创新相结合,发挥第二课堂的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高校 第二课堂 科技社团
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中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基本国策,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挖掘大学生科技创造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竞争能力,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注入工匠精神,我院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推进机器人科技社团系列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科技带动创新,知识孕育精英,将总书记的思想与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育人理念相结合,我院开展了“第二课堂——机器人科技社团”系列活动。
二、以社团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与方法
1.广泛宣传、培养创新意识。为了使机器人科技社团系列活动顺利展开,首先,我们组织辅导员、团总支干部利用主题班会宣传机器人相关知识以及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空前盛况,组织学生观看机器人相关视频影像,比如:全国机器人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创业大赛等赛事的视频,应用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过程的视频等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以及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兴趣。其次,组织合作企业的工程师、专业指导教师开展机器人技术发展与应用为主题的讲座,调动学生们对于机器人产业知识了解的积极性,吸引机器人专业、机械专业以及对于机器人操作、编程等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学生的注意,最后,通过组织学生观摩全国大赛获奖选手以及指导教师演示工业机器人的操作与组装调试、寻迹机器人操作演示,让他们切身的参与其中,并与优秀学生、指导老师等进行沟通交流。
2.分层管理、形成科学机制。由学生会、社团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带头,与合心机器人企业工程师协作,依托各级机器人项目大赛获奖选手组建机器人社团核心队伍,大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开展由企业工程师主讲的该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培训讲座。以此吸引学生踊跃参与到机器人科技社团系列活动中。
通过简单的测试将报名参与的学生分为:兴趣组、基础储备组和专业组。兴趣组成员为所学专业与机器人专业无关的其他系学生,他们对于机器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主要活动内容为通过对基础知识的了解,由专业组的成员通过网络平台、实训演练、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特点与应用领域,机器人设计创新案例等,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与指导老师和优秀学生共同完成指定课题项目;基础储备组成员为所学专业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他们对于机器人产业基础知识相对熟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机器人手臂操作,通过 “机器人书法”、“工业机器人组装与调试”、“寻迹机器人的设计与调试”等项目的训练,由指导老师在技术上提示,训练项目则有学生独立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完成项目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专业组成员则是由专业功底扎实,成绩十分优异的对机器人技术掌握比较全面的学生组成,他们与指导老师进行更为深层次的交流,并且对于机器人的操作有一定的独到的见解,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不仅完成自己的课题还能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3.科技竞技、引入竞争机制、丰富活动内涵。技能竞赛是检验学生技能水平的试金石,是工匠技艺比拼的舞台。通过校内建舞台、校外搭平台,引导学生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科技创新、追求卓越。
各个小组项目完成后,我院组织社团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大赛冠军组成员等对各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和评比,并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比赛选拔、比赛晋升机制---针对不同的组别我们开展了不同的系列比赛。比如:针对兴趣组,组织开展了以机器人為主题的演讲比赛、机器人造型设计大赛等;针对基础储备组,组织开展了学院级的机器人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书画大赛、工业机器人装调大赛、寻迹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将在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晋升到专业组;针对专业组,模拟组织国家级工业机器人装调大赛、寻迹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强化训练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其工匠技艺,组织表现优异的学生代表学院参加国家级比赛。
另选拔出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由专业教师以及合心企业工程师一起对其进行长期培养建设,使其真正能够具有独立熟练操作机器人的能力,并且能胜任公司、企业的专业岗位。
为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自2015年起,学院调动优秀学生干部和专业教师组织实施机器人科技社团系列活动,并在同年我院安四海、潘瑞达、赵洪涛三位学生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获得团体一等奖。安四海等学生回校后,与专业指导老师一起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起到表率作用,并且充当活动中领头羊的角色。与同学一道参与到拓展学习中,针对小型机器人组装、编程调试等技术进行学习与交流。此外,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学生会具体组织实施,吸收各班在机器人技术应用方面既感兴趣又具备一定基础的同学组建技术大队,与我院合作的唐山曹妃甸合心机器人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的企业工程师也参与其中,积极配合师生的学术交流,与学生一起攻克操作上的难题。
三、以社团为载体建立“学生主体”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活动模式发展特色、收获成效
机器人科技社团系列活动实现了校企合作的理念,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深度交流,并且实现了企业工程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完成了实施“第二课堂”活动的目标。该活动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荣誉自豪感,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并且在活动之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在各个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其中安四海、潘瑞达、赵洪涛三位学生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获得团体一等奖,安四海、赵洪涛在2016年通过智能寻迹机器人毕业作品获得了爱尔来都柏林理工学院DIT专业本硕连读资格,目前在爱尔兰深造;徐玉林、李丽敏和程帅先后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河北省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暨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河北省选拔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2016年全国机械行业技能大赛“华中数控杯”工业机器人装调及智能制造应用职业院校大赛工业机器人装调及智能制造项目中获得国家级团体三等奖和省级团体三等奖;在第11届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四轮小车竞速赛项目以及智能小车竞速挑战赛项目中,周坡、刘志禹和刘立超,范志安、刘学铭和安跃群组成的两个团队同时获得省级团体三等奖;在第44届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选拔赛移动机器人项目中,刘志禹、安越群两位同学荣获第七名。这些成就展现了第二课堂的意义,也让老师和同学看到了努力之后的成果,同时也激励着新同学学习的热忱。
丰富第二课堂内容是第二课堂可持续开展的关键,以社团为载体突出“学生主体”的第二课堂形式将高职院校校园活动引向纵深化发展,同时也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个人成长、创新相结合,发挥第二课堂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