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本文结合自己在一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是如何“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前提,根据教学内容来精心创设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以活动形式参与学习过程”的作了研究实验,认为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为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数学活动 实践 主动发现 解决问题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手段,以案例分析与能力测试为主要依据,通过在知识的生长、智慧的发展及思维的创新等方面开展数学活动,来论证数学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中,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自主“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促使学生智力的内部认知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知的内化,从而达到智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凸现,在建构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知识的生长处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案例1:课改一年级数学教材《物体的形状》片段
(1)感知各种物体的运动特点。学生活动: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放在倾斜的垫板上,观察其运动特点。(学生通过小组实践活动均能发现,长方体、正方体能够滑动,球体能够滚动,而圆柱体既能滑动又能滚动这一运动特征。)
(2)分析各种物体不同运动状态的原因。教师提出数学问题:“它们运动特点为什么会不同?”(教师请学生观察这些物体表面的特点,并再一次讓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其各自运动状态,在再次观察中,学生自己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都是平面,因而只能滑动,球体表面有曲面,因此能沿着曲面滚动,而圆柱体既有平面又有曲面,因此既能滑动又能滚动。)
(3)在游戏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学生活动:将一堆各种形状的积木进行拼搭,比一比谁搭的最高。(在这一数学活动中,全班同学均能将不会滚动的正方体、长方体的积木搭在最下面,而将圆柱体、球体这些易滚动的积木搭在上面。)从案例1可以发现,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形象直观的感知,使得原先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运动方式从模糊认识到清晰认识,并通过观察正确表述其运动特点以及造成其运动方式的原因。由此可见在数学课上创设活动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二、在智慧的发展处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
案例2:一年级数学教材《数楼》片段
(1)感知数的分拆。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重复投掷4个双色片若干次,记录红、蓝面分别出现的个数,找出4的全部分拆情况。
(2)探究数的分拆规律。猜想:5的分拆可能有几种情况?(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如何找出4的全部分拆”的好方法猜想了5的分拆可能有哪几种。)验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复投掷5个双色片若干次,根据记录结果,验证前面的猜想。(学生发现猜想成功,体会到4的分拆方法适用于5的分拆。)探究:数的分拆有何规律可循?(通过交流,学生找到了按一定规律找数的分拆方法)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小组活动:每位组员任选一个数,按一定规律说出这个数的分拆。在案例2中我是通过两次投掷双色片活动,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操作中感知数的分拆,从中探究出数学规律。我发现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整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再遵循教师的固定思维,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来发现数学规律,从而真正理解规律,并正确灵活地运用规律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使学生不但在学习中找到了自信,更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智慧,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在思维的创新处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3:一年级数学教材《数砖墙》片段
(1)探究“数砖墙”的建造规则。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讨论“数砖墙”的建造规则。组际交流:“数砖墙”的搭建规则。(每个小组都发现了“数砖墙”是按加法运算规则来搭建的。)小组活动:根据发现的搭建规则,用数字卡片搭建“数砖墙”。(在这个数学活动中,每个小组都正确完成了“数砖墙”的搭建。)
(2)创造规则,再建“数砖墙”。小组活动:用自己创造的规则来搭建与众不同的“数砖墙”。(各个小组在搭建活动中创造了各种规则,有的是从下往上用减法来搭建的,还有的用双数或者单数依次排列来搭建的……对照班只有2人能这样操作。)
在教学“数砖墙”时,我发现,如果单单依据教材表面提供的素材,从下往上都用加法来搭建数砖墙,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通过研究和反思,我发现可以进一步挖掘该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用各种规则都可以来建造“数砖墙”。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增加了一个“发展认知——再造数墙”的环节,也就是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用数字卡片自己来创造规则建造“数砖墙”。结果,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合作,用各种不同的规则建造了各种“数砖墙”。从案例3可见,在这样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扩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引发的思考
数学活动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形态,它有着自己的适用范畴。我在尝试中也发现,数学活动并不是解决所用数学问题的最佳途径,应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来决定。例如在概念教学中所碰到的一些数学基本概念的认识等。因此,数学活动教学应与其它教学形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让他们有机统一于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真正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2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
[2]高峡,活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第3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年6月
关键词:数学活动 实践 主动发现 解决问题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手段,以案例分析与能力测试为主要依据,通过在知识的生长、智慧的发展及思维的创新等方面开展数学活动,来论证数学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中,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自主“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促使学生智力的内部认知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知的内化,从而达到智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凸现,在建构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知识的生长处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案例1:课改一年级数学教材《物体的形状》片段
(1)感知各种物体的运动特点。学生活动: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放在倾斜的垫板上,观察其运动特点。(学生通过小组实践活动均能发现,长方体、正方体能够滑动,球体能够滚动,而圆柱体既能滑动又能滚动这一运动特征。)
(2)分析各种物体不同运动状态的原因。教师提出数学问题:“它们运动特点为什么会不同?”(教师请学生观察这些物体表面的特点,并再一次讓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其各自运动状态,在再次观察中,学生自己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都是平面,因而只能滑动,球体表面有曲面,因此能沿着曲面滚动,而圆柱体既有平面又有曲面,因此既能滑动又能滚动。)
(3)在游戏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学生活动:将一堆各种形状的积木进行拼搭,比一比谁搭的最高。(在这一数学活动中,全班同学均能将不会滚动的正方体、长方体的积木搭在最下面,而将圆柱体、球体这些易滚动的积木搭在上面。)从案例1可以发现,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形象直观的感知,使得原先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运动方式从模糊认识到清晰认识,并通过观察正确表述其运动特点以及造成其运动方式的原因。由此可见在数学课上创设活动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二、在智慧的发展处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
案例2:一年级数学教材《数楼》片段
(1)感知数的分拆。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重复投掷4个双色片若干次,记录红、蓝面分别出现的个数,找出4的全部分拆情况。
(2)探究数的分拆规律。猜想:5的分拆可能有几种情况?(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如何找出4的全部分拆”的好方法猜想了5的分拆可能有哪几种。)验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复投掷5个双色片若干次,根据记录结果,验证前面的猜想。(学生发现猜想成功,体会到4的分拆方法适用于5的分拆。)探究:数的分拆有何规律可循?(通过交流,学生找到了按一定规律找数的分拆方法)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小组活动:每位组员任选一个数,按一定规律说出这个数的分拆。在案例2中我是通过两次投掷双色片活动,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操作中感知数的分拆,从中探究出数学规律。我发现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整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再遵循教师的固定思维,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来发现数学规律,从而真正理解规律,并正确灵活地运用规律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使学生不但在学习中找到了自信,更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智慧,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在思维的创新处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3:一年级数学教材《数砖墙》片段
(1)探究“数砖墙”的建造规则。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讨论“数砖墙”的建造规则。组际交流:“数砖墙”的搭建规则。(每个小组都发现了“数砖墙”是按加法运算规则来搭建的。)小组活动:根据发现的搭建规则,用数字卡片搭建“数砖墙”。(在这个数学活动中,每个小组都正确完成了“数砖墙”的搭建。)
(2)创造规则,再建“数砖墙”。小组活动:用自己创造的规则来搭建与众不同的“数砖墙”。(各个小组在搭建活动中创造了各种规则,有的是从下往上用减法来搭建的,还有的用双数或者单数依次排列来搭建的……对照班只有2人能这样操作。)
在教学“数砖墙”时,我发现,如果单单依据教材表面提供的素材,从下往上都用加法来搭建数砖墙,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通过研究和反思,我发现可以进一步挖掘该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用各种规则都可以来建造“数砖墙”。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增加了一个“发展认知——再造数墙”的环节,也就是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用数字卡片自己来创造规则建造“数砖墙”。结果,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合作,用各种不同的规则建造了各种“数砖墙”。从案例3可见,在这样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扩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引发的思考
数学活动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形态,它有着自己的适用范畴。我在尝试中也发现,数学活动并不是解决所用数学问题的最佳途径,应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来决定。例如在概念教学中所碰到的一些数学基本概念的认识等。因此,数学活动教学应与其它教学形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让他们有机统一于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真正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2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
[2]高峡,活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第3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