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对外语学习的进一步认识,我们发现作为个体的学习者本身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本文试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引入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针对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和“情境”两大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示我们应当重视学习者这一主体的能动性并重视情境建构的教学可行性。
关键词外语学习;人格;情境;认知功能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acquaintanceship to foreign language study, w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learners themselves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two elements “personality” and “situation”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Mischel's Cognitiv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therefore, we anticipate the appropriate recognition to individual learners and the teaching feasibility of situation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study; personality; situation;cognitive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一、人格和情境因素
外语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其中包含诸多的变量因素,它们对外语学习的结果产生影响。
近年来,外语学习研究领域最基本的变化就是将对教师、课本和教学方法的关注转向对外语学习者自身和学习过程中各因素(包括学习情境)的关注。
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教师同一个课堂同一种教学方式,结果却往往会有学习成绩悬殊巨大的学生存在。或许我们说某个教师水平不够、教学方法有问题,但是不管怎样,总会有所谓的优等生和差生的区别(当然这里我们只涉及学习成绩,并不关乎学生的思想品格)。这就引发我们对作为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即学习者的人格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的发展及语言科学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引发了系统的人格因素在语言学习中潜在的影响这一研究。心理语言研究者们确定了以下六种被认为是对外语学习的成败结果有着重要影响的人格因素,即自尊(self-esteem)、外向/内向型性格(extroversion/introversion)、焦虑(anxiety)、移情(empathy)、歧义容忍度(tolerance of ambiguity)和场依赖/场独立风格(field dependence/field independence)。这里我们解释一下场依赖/场独立风格:凡在知觉活动中依赖外在参照或受背景影响大者属场依赖特征,反之则属场独立特征(“场”是指周围的环境)。
通过场依赖/场独立风格这一组概念,我们可以引出外语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外在影响因素,即情境因素。这与语用学研究中的“语境因素”有相类似的地方。正如Caron在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一书中指出的“Language use clearly has recourse to a set of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general knowledge relating to the (physical or social) world and the general order of things; specific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speaker (or listener);social rules associated with the relative status of the partners, etc”。
我们可以看到,人格和情景因素对于外语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两种因素,我们需要把语言和心理这两者结合起来,即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心理语言学是一门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边缘科学,它综合运用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研究语言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即研究语言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研究使人们能够运用语言的那些潜在知识和能力。简单地说,心理语言学就是“语言的心理研究”。在这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人格和情境两种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通过语言(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下面我们引入心理学中一种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对人格和情境因素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沃尔特·米契尔是奥地利维也纳人,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教。1968年他出版了《人格及其评定》一书,确立了自己在心理学界的地位。米契尔认为人的行为既受个人因素的制约,也受情境变化的影响,他更进一步指出强化在人通过认知功能对特定情境进行预测时起作用。
(一) 五种认知人格变量
米契尔从1973年开始,借助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对人格进行界定,他建议心理学家应重视对认知变量的研究。他强调指出为了搞清楚人与环境的关系,必须把人格变量与环境变量视为同等重要的因素。他认为人格变量包括选择注意、编码、复述与贮存过程、认知的转化和对认知以及行为的积极的建构。他把这些称为认知的社会学习人格变量。
1.建构能力
即建构特定的认知与行为的能力。米契尔认为建构能力来源于一个人内在的潜力,在生活中,人们发挥这种潜力从而获得了各种行为模式。一个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模仿、试误等途径形成其建构能力。这种能力是个体灵活地使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人们有能力对情境进行辨别与分类,运用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对某种刺激加以反应;其二是指人们在认知行为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只要把握得当便能对某人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表现进行预期。
2.编码策略和个人建构
它们是用来对事物进行归类和进行自我描述的单元。米契尔认为人们在分析某件事或对其进行分类时所采用的方法是很不一样的。由于人们的知识经验、认知方式、建构构成极不相同,所以对同一件事或情境的反应就有可能相去甚远。他说:“面对同一情境,由于每个人所采用的编码策略不同,所以有人注意了情境的某些方面而忽视了其他,而别人则可能反其道而行之,这就造成了差异的出现。”
3.行为结果与刺激结果的预期
即人们对特定情境的预期。米契尔把这两种预期看成是向实际行为表现提供编码策略与个人建构手段。他认为要想搞清楚人们从事什么活动及如何去行动,则要对可能的行为及结果进行预期。人们通过对各种经历加以总结便发展了一种对可能性的预期,即一个人特定的反应会带来一个特定的结果,这种预期便是行为结果的预期。而刺激结果预期是人们对一个特定事件能否引发另一个事件的可能性预期,用以解释一个特定的事件为什么会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发生。
4.主观上的刺激价值
即对刺激、动机和反感的引发与唤醒。米契尔指出由于主观上刺激价值的不同,即使人们具有同样的预期,对事件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他认为主观性刺激价值的不同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每个人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保证自己结果的行为来,但他指出这种特殊的事件或结果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所发生的条件。
5.自我调适系统的计划
即人们用来规定其行为和组织复杂的行为程序的规则与自我反应。这是其理论中最富于“认知”特色的方面。米契尔认为,尽管我们的行为受到来自外部奖赏或惩罚的左右,但有时也遵循我们自己的临时规则。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认识过程来策划自己的行为方式,即人们有时是受自我规定的目标和计划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
米契尔试图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对情境建构及人与情境的相互联系加以解释。他认为:“上述五种认知人格变量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水平上有区别、有选择、灵活机动地采取合适的行为方式来适应变幻莫测的情境。”
(二)认知原型理论
米契尔及其同事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出版专著来阐述其原型理论,他们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来对人、对情境加以归类研究。他们认为当我们断定一个给定的客体是否属于某一认知范畴时,我们就运用原型作为范例来衡量这一客体,它越是与所用的原型相类似,我们就越倾向于将它归纳到这一范畴之中。米契尔等人认为原型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认知结构。它是关于某一类事物特征的模型,其中包容了几种典型的特征,尽管不可能包容所有的特征,但只要具有了关键性的几点特征,就可以将人、物与之相对照,然后将某人、某物划到某一范畴之中。这样一来原型便是一种理想的样板和可参照的标准。
(三)对米契尔理论的简评
米契尔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表现为:他认为人们最具有说明性的差异不会在面对相同情境的反应中表现出来,而只有在扎扎实实地分析他们对情境的建构及抉择后,才能抓住本质。米契尔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来对人、对情境及人与情境的关系加以分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的理论比较重视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认知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等。同时,这种理论也存在局限性:米契尔所用的认知人格变量和原型不一定能解释人的行为,因为在他看来,只要对行为研究有用即可。他的观点是:“应当注意的是其实用性,并且这种实用性只有依据特定的目的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那么,当我们使用这些概念和原型时,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人的行为,甚至会使我们误入歧途。
三、分析
(一)人格分析
对于人格因素,我们不一一列述。这里就只简单讨论第一部分中谈及的最后一个因素:场依赖/场独立风格。我们认为,场依赖者倾向于依据外在的社会参照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其行为是社会定向的;而场独立者倾向于依据内在的参照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对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感兴趣,这种人不注重别人提供的社会线索,且不善与人交往。具有场独立性的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较强,而场依赖者的语言熟练程度较高。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场依赖性强的学习者和场独立性强的学习者在学习成绩上可能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当两者到达一定水平时,场独立性强的学习者就会逐渐显示出优势。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结合米契尔五种认知人格变量中的最后两种(即主观上的刺激价值和自我调试系统的计划)来进行认识。我们说,当学习外语所需要的有效手段与一个人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相符合时,学习效率显然会快速提高,反之则只能在原地踏步甚至有所后退。场依赖性强的学习者往往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且自我调试能力较差,从而使其认知方式不可避免地具有后馈性,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场独立者强的学习者相对拥有较强的主观刺激价值和自我调试能力,可以使他的认知方式符合外语学习的要求,从而在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情境分析
巧妙而灵活地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利用情境建构和情境交互联系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新奇而集中注意仔细观察;他设立了一定的认知障碍,使学生产生疑惑,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并巧用语言规律,让语文中的缩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解决了新问题。我们知道,人格因素和情境因素是相联系的,那么在这个情境中,我们可以通过米契尔认知人格变量中的前三种(即建构能力、编码策略与个人建构、行为结果与刺激结果的预期)来解释。这个情境的最终成功,可以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①学生的个人建构能力。米契尔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模仿的途径建立其建构能力。在此,正是这种模仿的运用(缩句的学科层次推广)使得建构成为可能;②教师的言语行为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需要进行调动的,这不仅是指在一定程度上给出暗示推动学习的进程,也是指适时适当地设置某些障碍,以期从另一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
四、结束语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人、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即人格和情境因素)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的优势所在。此种模式提醒我们应当重视学习者这一主体的能动性,重视情境建构的教学可行性,从而启发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外语学习进行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Jean Caron,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M], North Americ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ncorporated, 1992。
[2]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3]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 傅道春,情境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 苏琪,语言学习中的认知方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年第三期。
作者简介:
祁贞亚女(1979-9),籍贯:江苏苏州, 汉族, 苏州职业大学外国语与国际交流系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外语学习;人格;情境;认知功能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acquaintanceship to foreign language study, w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learners themselves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two elements “personality” and “situation”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Mischel's Cognitiv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therefore, we anticipate the appropriate recognition to individual learners and the teaching feasibility of situation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study; personality; situation;cognitive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一、人格和情境因素
外语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其中包含诸多的变量因素,它们对外语学习的结果产生影响。
近年来,外语学习研究领域最基本的变化就是将对教师、课本和教学方法的关注转向对外语学习者自身和学习过程中各因素(包括学习情境)的关注。
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教师同一个课堂同一种教学方式,结果却往往会有学习成绩悬殊巨大的学生存在。或许我们说某个教师水平不够、教学方法有问题,但是不管怎样,总会有所谓的优等生和差生的区别(当然这里我们只涉及学习成绩,并不关乎学生的思想品格)。这就引发我们对作为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即学习者的人格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的发展及语言科学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引发了系统的人格因素在语言学习中潜在的影响这一研究。心理语言研究者们确定了以下六种被认为是对外语学习的成败结果有着重要影响的人格因素,即自尊(self-esteem)、外向/内向型性格(extroversion/introversion)、焦虑(anxiety)、移情(empathy)、歧义容忍度(tolerance of ambiguity)和场依赖/场独立风格(field dependence/field independence)。这里我们解释一下场依赖/场独立风格:凡在知觉活动中依赖外在参照或受背景影响大者属场依赖特征,反之则属场独立特征(“场”是指周围的环境)。
通过场依赖/场独立风格这一组概念,我们可以引出外语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外在影响因素,即情境因素。这与语用学研究中的“语境因素”有相类似的地方。正如Caron在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一书中指出的“Language use clearly has recourse to a set of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general knowledge relating to the (physical or social) world and the general order of things; specific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speaker (or listener);social rules associated with the relative status of the partners, etc”。
我们可以看到,人格和情景因素对于外语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两种因素,我们需要把语言和心理这两者结合起来,即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心理语言学是一门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边缘科学,它综合运用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研究语言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即研究语言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研究使人们能够运用语言的那些潜在知识和能力。简单地说,心理语言学就是“语言的心理研究”。在这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人格和情境两种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通过语言(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下面我们引入心理学中一种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对人格和情境因素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沃尔特·米契尔是奥地利维也纳人,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教。1968年他出版了《人格及其评定》一书,确立了自己在心理学界的地位。米契尔认为人的行为既受个人因素的制约,也受情境变化的影响,他更进一步指出强化在人通过认知功能对特定情境进行预测时起作用。
(一) 五种认知人格变量
米契尔从1973年开始,借助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对人格进行界定,他建议心理学家应重视对认知变量的研究。他强调指出为了搞清楚人与环境的关系,必须把人格变量与环境变量视为同等重要的因素。他认为人格变量包括选择注意、编码、复述与贮存过程、认知的转化和对认知以及行为的积极的建构。他把这些称为认知的社会学习人格变量。
1.建构能力
即建构特定的认知与行为的能力。米契尔认为建构能力来源于一个人内在的潜力,在生活中,人们发挥这种潜力从而获得了各种行为模式。一个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模仿、试误等途径形成其建构能力。这种能力是个体灵活地使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人们有能力对情境进行辨别与分类,运用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对某种刺激加以反应;其二是指人们在认知行为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只要把握得当便能对某人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表现进行预期。
2.编码策略和个人建构
它们是用来对事物进行归类和进行自我描述的单元。米契尔认为人们在分析某件事或对其进行分类时所采用的方法是很不一样的。由于人们的知识经验、认知方式、建构构成极不相同,所以对同一件事或情境的反应就有可能相去甚远。他说:“面对同一情境,由于每个人所采用的编码策略不同,所以有人注意了情境的某些方面而忽视了其他,而别人则可能反其道而行之,这就造成了差异的出现。”
3.行为结果与刺激结果的预期
即人们对特定情境的预期。米契尔把这两种预期看成是向实际行为表现提供编码策略与个人建构手段。他认为要想搞清楚人们从事什么活动及如何去行动,则要对可能的行为及结果进行预期。人们通过对各种经历加以总结便发展了一种对可能性的预期,即一个人特定的反应会带来一个特定的结果,这种预期便是行为结果的预期。而刺激结果预期是人们对一个特定事件能否引发另一个事件的可能性预期,用以解释一个特定的事件为什么会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发生。
4.主观上的刺激价值
即对刺激、动机和反感的引发与唤醒。米契尔指出由于主观上刺激价值的不同,即使人们具有同样的预期,对事件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他认为主观性刺激价值的不同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每个人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保证自己结果的行为来,但他指出这种特殊的事件或结果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所发生的条件。
5.自我调适系统的计划
即人们用来规定其行为和组织复杂的行为程序的规则与自我反应。这是其理论中最富于“认知”特色的方面。米契尔认为,尽管我们的行为受到来自外部奖赏或惩罚的左右,但有时也遵循我们自己的临时规则。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认识过程来策划自己的行为方式,即人们有时是受自我规定的目标和计划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
米契尔试图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对情境建构及人与情境的相互联系加以解释。他认为:“上述五种认知人格变量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水平上有区别、有选择、灵活机动地采取合适的行为方式来适应变幻莫测的情境。”
(二)认知原型理论
米契尔及其同事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出版专著来阐述其原型理论,他们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来对人、对情境加以归类研究。他们认为当我们断定一个给定的客体是否属于某一认知范畴时,我们就运用原型作为范例来衡量这一客体,它越是与所用的原型相类似,我们就越倾向于将它归纳到这一范畴之中。米契尔等人认为原型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认知结构。它是关于某一类事物特征的模型,其中包容了几种典型的特征,尽管不可能包容所有的特征,但只要具有了关键性的几点特征,就可以将人、物与之相对照,然后将某人、某物划到某一范畴之中。这样一来原型便是一种理想的样板和可参照的标准。
(三)对米契尔理论的简评
米契尔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表现为:他认为人们最具有说明性的差异不会在面对相同情境的反应中表现出来,而只有在扎扎实实地分析他们对情境的建构及抉择后,才能抓住本质。米契尔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来对人、对情境及人与情境的关系加以分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的理论比较重视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认知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等。同时,这种理论也存在局限性:米契尔所用的认知人格变量和原型不一定能解释人的行为,因为在他看来,只要对行为研究有用即可。他的观点是:“应当注意的是其实用性,并且这种实用性只有依据特定的目的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那么,当我们使用这些概念和原型时,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人的行为,甚至会使我们误入歧途。
三、分析
(一)人格分析
对于人格因素,我们不一一列述。这里就只简单讨论第一部分中谈及的最后一个因素:场依赖/场独立风格。我们认为,场依赖者倾向于依据外在的社会参照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其行为是社会定向的;而场独立者倾向于依据内在的参照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对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感兴趣,这种人不注重别人提供的社会线索,且不善与人交往。具有场独立性的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较强,而场依赖者的语言熟练程度较高。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场依赖性强的学习者和场独立性强的学习者在学习成绩上可能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当两者到达一定水平时,场独立性强的学习者就会逐渐显示出优势。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结合米契尔五种认知人格变量中的最后两种(即主观上的刺激价值和自我调试系统的计划)来进行认识。我们说,当学习外语所需要的有效手段与一个人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相符合时,学习效率显然会快速提高,反之则只能在原地踏步甚至有所后退。场依赖性强的学习者往往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且自我调试能力较差,从而使其认知方式不可避免地具有后馈性,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场独立者强的学习者相对拥有较强的主观刺激价值和自我调试能力,可以使他的认知方式符合外语学习的要求,从而在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情境分析
巧妙而灵活地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利用情境建构和情境交互联系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新奇而集中注意仔细观察;他设立了一定的认知障碍,使学生产生疑惑,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并巧用语言规律,让语文中的缩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解决了新问题。我们知道,人格因素和情境因素是相联系的,那么在这个情境中,我们可以通过米契尔认知人格变量中的前三种(即建构能力、编码策略与个人建构、行为结果与刺激结果的预期)来解释。这个情境的最终成功,可以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①学生的个人建构能力。米契尔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模仿的途径建立其建构能力。在此,正是这种模仿的运用(缩句的学科层次推广)使得建构成为可能;②教师的言语行为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需要进行调动的,这不仅是指在一定程度上给出暗示推动学习的进程,也是指适时适当地设置某些障碍,以期从另一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
四、结束语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人、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即人格和情境因素)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的优势所在。此种模式提醒我们应当重视学习者这一主体的能动性,重视情境建构的教学可行性,从而启发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外语学习进行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Jean Caron,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M], North Americ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ncorporated, 1992。
[2]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3]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 傅道春,情境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 苏琪,语言学习中的认知方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年第三期。
作者简介:
祁贞亚女(1979-9),籍贯:江苏苏州, 汉族, 苏州职业大学外国语与国际交流系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