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身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要义是以知识为本,目标是结果性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以育人为根本培养目标的教学理念,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促使教学大纲转变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原有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把“双基”扩展为“四基”。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把“两能”扩展为“四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熟悉课标,“追根溯源”,这样才能在数学海洋中把握航向,满载学生驶向成功。
【关键词】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新课程标准 理念 落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学校开展了多次培训,帮助教师解读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教师要做到对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解和落实,应该从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联系,认识新课标的新增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入手。
一、数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联系
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的产生是有基础的,课程标准的前身是教学大纲,现在叫《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关注应该教什么内容,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评价原则是要求教的内容是否教了,要求该达到的程度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达到的要求是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教学大纲的要义是以知识为本,教学大纲的目标在本意上是结果性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促使教学大纲转变为课程标准。
在对教学大纲完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看课程标准中新出现的内容,知道为什么出现,“追根溯源”,才能更好的把握,从而进一步落实。
二、数学新课程标准呈现主要的新的思想
教师只有把握住新的思想,才能深入理解新课标,解读好新课标。
1、把“双基”扩展为“四基”。
数学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原有的“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希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除了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外,还能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基本活动经验)。
2、从“两能”到“四能”。
教育大纲中对能力的要求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即发现困惑、在显而易见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将某些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核心在于数学的抽象、建模的相关能力。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逻辑推理和理论抽象,需要精准概括。提出问题的关键是能够认清问题、概括问题。学生只有在多次的思维方式训练下,才能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关于知识技能的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了过程性目标。
归纳起来,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教育理念从“知识为本”转变为“育人为本”;课程目标从“双基”转变为“四基”;能力要求从“两能”转变为“四能”;内容方法从注重“结果”改为注重“过程+结果”;评价指标,“一维”和“三维”。
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
落实新课标,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下面我谈谈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1、把教学的注意力从教师自己讲得如何转移到关注学生学得如何。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学习中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尝试、建构的过程。如《分数的再认识》一课,学生在“拿一拿”、“猜一猜”、“画一画”的活动中,认识“整体不同,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学生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课堂教学的目标得到极大的提高,而最重要的是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2、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
只有学生用心去“学”,才能够调动“心”的各个器官,进行观察、 思考、判断、探索、交流、总结,真正把知识学到心里,使能力得到提升。如在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大胆尝试,通过画图,列表等方法探索规律,体会“从简单的情形入手寻找规律”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应用规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活动,又有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学生在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效调动了身心的各个器官,能力了得到了提高。
3、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学《大数的估计》,设计时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班级人数” “全校人数” “体育场”“小雨点校报”“学校图书室”等数据素材均为学生接触的、鲜活的、有体验的,这些素材带入课堂后,学生觉得生动有趣,亲身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
【关键词】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新课程标准 理念 落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学校开展了多次培训,帮助教师解读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教师要做到对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解和落实,应该从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联系,认识新课标的新增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入手。
一、数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联系
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的产生是有基础的,课程标准的前身是教学大纲,现在叫《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关注应该教什么内容,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评价原则是要求教的内容是否教了,要求该达到的程度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达到的要求是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教学大纲的要义是以知识为本,教学大纲的目标在本意上是结果性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促使教学大纲转变为课程标准。
在对教学大纲完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看课程标准中新出现的内容,知道为什么出现,“追根溯源”,才能更好的把握,从而进一步落实。
二、数学新课程标准呈现主要的新的思想
教师只有把握住新的思想,才能深入理解新课标,解读好新课标。
1、把“双基”扩展为“四基”。
数学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原有的“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希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除了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外,还能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基本活动经验)。
2、从“两能”到“四能”。
教育大纲中对能力的要求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即发现困惑、在显而易见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将某些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核心在于数学的抽象、建模的相关能力。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逻辑推理和理论抽象,需要精准概括。提出问题的关键是能够认清问题、概括问题。学生只有在多次的思维方式训练下,才能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关于知识技能的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了过程性目标。
归纳起来,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教育理念从“知识为本”转变为“育人为本”;课程目标从“双基”转变为“四基”;能力要求从“两能”转变为“四能”;内容方法从注重“结果”改为注重“过程+结果”;评价指标,“一维”和“三维”。
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
落实新课标,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下面我谈谈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1、把教学的注意力从教师自己讲得如何转移到关注学生学得如何。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学习中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尝试、建构的过程。如《分数的再认识》一课,学生在“拿一拿”、“猜一猜”、“画一画”的活动中,认识“整体不同,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学生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课堂教学的目标得到极大的提高,而最重要的是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2、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
只有学生用心去“学”,才能够调动“心”的各个器官,进行观察、 思考、判断、探索、交流、总结,真正把知识学到心里,使能力得到提升。如在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大胆尝试,通过画图,列表等方法探索规律,体会“从简单的情形入手寻找规律”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应用规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活动,又有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学生在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效调动了身心的各个器官,能力了得到了提高。
3、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学《大数的估计》,设计时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班级人数” “全校人数” “体育场”“小雨点校报”“学校图书室”等数据素材均为学生接触的、鲜活的、有体验的,这些素材带入课堂后,学生觉得生动有趣,亲身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