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训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以形成技能、行为习惯和发展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是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练习,一味注重反复地多练,认为反复多练的次数愈多,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愈牢固。固然,这种练习对培养计算技能也有一定作用,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更新,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一位美国教授曾说过:中国与美国的一个重要的差异在于,中国学生比较适应特定问题的特定解法的学习,而美国学生则善于解决那种开放的、含糊的、需要更多创造性的问题。看来,在实际教学中只重视巩固知识的机械性的练习,忽视运用知识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善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数学习题是教学中能展现学生才能和创新能力的最具活力的成分,需要更新、求异,这样才有吸引力。学生在课堂里的练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如何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以提高教学质量呢?我在实践中作了如下探索。
一、生活实际—认知的桥梁
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实际教学我们发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感兴趣的事物。数学知识都可以从学生的身边找到原型,把单纯的认知和计算变成学生的具体实践。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切实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从他们的身边挖掘与数学有关的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自主地找到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例如:我在教学《几个和第几个》的时候,就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小小火车站”,把同学们分成数目不等的小组,等在各个“车站”。然后我义不容辞地当起了“火车头”,领着孩子们在教室里不停地穿梭,同时几个和第几个的概念也在同学们“上车下车”的过程中逐渐清晰,由他们自己表达出来,这样就在玩玩乐乐中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课了,我发现同学们还在操场上玩这个数学游戏,还大声地讲着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和内容。
二、动手操作—认知的基础
好奇心,人皆有之。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何让学生掌握新授知识,动手操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授新内容时,要尽量设计一些学生熟悉并自行通过思考能解答的实例,而数学课堂学具实物、模型的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通过操作实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在讲解一年级第一学期第6页认圆柱体图时,我考虑学生第一次从数学课上直观具体认识圆柱体,自己设计用纸做了一个可拆开的圆柱体,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观察分析:(1)这个圆柱体的中间是什么形状?(2)这个圆柱体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上下两个面是否是大小形状完全相同?(4)将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形状?经过学生动手摸一摸、做一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关于“空间”这一概念的初步印象,对今后学习体积做了铺垫。
三、展示思维过程—认知形成网络结构的环节
让思维尽量开放,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容易想入非非,甚至想出老师在备课中根本考虑不到的结果。老师应该从积极的因素去对待学生的“奇思异想”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思维,努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从两位小朋友摆弄图片后,出示减法算式12-5等于几,有位小朋友说:“等于7。”我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他说:“我做减法时想加法,因为5+7=12,所以12-5=7。”我就紧紧抓住这点表扬他。再追下去提问:“还可以怎么想?”又有一位小朋友举手回答;“我是这样想的,把12拆成10和2,10-5=5,再把5+2=7。”我立即表扬他:“你真会动脑筋。”这时,又有小朋友举手要求讲:“我是这样想的,把5拆成2和3,用12先减去2,再把减下来的10减去3也可以等于7。”我马上用赞许的眼光示意,全体小朋友立即拍手表扬他。老师的表扬,小伙伴的鼓励深深地打动了每位小朋友。像上面这样的例子有许多,相信每位老师都有感受吧!
四、实践应用—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总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某个数学知识从具体到表象来认识的,在多次反复应用中加深认识,逐步形成自己思维里的东西,这样就达到理解巩固的目的。因此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抓住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多样,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9的分与合”时学生对于9的知识已基本掌握,但如何来加以巩固呢?光靠练,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动静结合进行如下教学。
1.请小朋友做拍手游戏,在拍手的过程中掌握几与几合成9。
2.接口对答。师:9可以分成6和几?生:9可以分成6和3。
3.找朋友。每个小朋友都有数字动物头饰,一边放音乐,一边各自找朋友。等到音乐停后各自说出几和几合成9。
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练习才能转变成技能,才能牢固与保持,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自如。所以,像这样的层次性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头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熟练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在做中学,积极鼓励学生思考,使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课堂教学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题目的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要活泼、新颖、有趣、简练,从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数学习题是教学中能展现学生才能和创新能力的最具活力的成分,需要更新、求异,这样才有吸引力。学生在课堂里的练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如何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以提高教学质量呢?我在实践中作了如下探索。
一、生活实际—认知的桥梁
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实际教学我们发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感兴趣的事物。数学知识都可以从学生的身边找到原型,把单纯的认知和计算变成学生的具体实践。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切实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从他们的身边挖掘与数学有关的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自主地找到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例如:我在教学《几个和第几个》的时候,就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小小火车站”,把同学们分成数目不等的小组,等在各个“车站”。然后我义不容辞地当起了“火车头”,领着孩子们在教室里不停地穿梭,同时几个和第几个的概念也在同学们“上车下车”的过程中逐渐清晰,由他们自己表达出来,这样就在玩玩乐乐中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课了,我发现同学们还在操场上玩这个数学游戏,还大声地讲着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和内容。
二、动手操作—认知的基础
好奇心,人皆有之。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何让学生掌握新授知识,动手操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授新内容时,要尽量设计一些学生熟悉并自行通过思考能解答的实例,而数学课堂学具实物、模型的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通过操作实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在讲解一年级第一学期第6页认圆柱体图时,我考虑学生第一次从数学课上直观具体认识圆柱体,自己设计用纸做了一个可拆开的圆柱体,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观察分析:(1)这个圆柱体的中间是什么形状?(2)这个圆柱体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上下两个面是否是大小形状完全相同?(4)将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形状?经过学生动手摸一摸、做一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关于“空间”这一概念的初步印象,对今后学习体积做了铺垫。
三、展示思维过程—认知形成网络结构的环节
让思维尽量开放,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容易想入非非,甚至想出老师在备课中根本考虑不到的结果。老师应该从积极的因素去对待学生的“奇思异想”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思维,努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从两位小朋友摆弄图片后,出示减法算式12-5等于几,有位小朋友说:“等于7。”我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他说:“我做减法时想加法,因为5+7=12,所以12-5=7。”我就紧紧抓住这点表扬他。再追下去提问:“还可以怎么想?”又有一位小朋友举手回答;“我是这样想的,把12拆成10和2,10-5=5,再把5+2=7。”我立即表扬他:“你真会动脑筋。”这时,又有小朋友举手要求讲:“我是这样想的,把5拆成2和3,用12先减去2,再把减下来的10减去3也可以等于7。”我马上用赞许的眼光示意,全体小朋友立即拍手表扬他。老师的表扬,小伙伴的鼓励深深地打动了每位小朋友。像上面这样的例子有许多,相信每位老师都有感受吧!
四、实践应用—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总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某个数学知识从具体到表象来认识的,在多次反复应用中加深认识,逐步形成自己思维里的东西,这样就达到理解巩固的目的。因此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抓住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多样,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9的分与合”时学生对于9的知识已基本掌握,但如何来加以巩固呢?光靠练,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动静结合进行如下教学。
1.请小朋友做拍手游戏,在拍手的过程中掌握几与几合成9。
2.接口对答。师:9可以分成6和几?生:9可以分成6和3。
3.找朋友。每个小朋友都有数字动物头饰,一边放音乐,一边各自找朋友。等到音乐停后各自说出几和几合成9。
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练习才能转变成技能,才能牢固与保持,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自如。所以,像这样的层次性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头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熟练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在做中学,积极鼓励学生思考,使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课堂教学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题目的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要活泼、新颖、有趣、简练,从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