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搞好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我觉得要做好此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任务
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不但要完成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语言知识,发展学生的言语任务,而且还要深化课文的内涵和拓展课文的外延,把课文的空间范围引申拓展到社会中相关的人和事,教会学生联系生活、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教会他们享受语文带来的欢乐。
(一)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文化、社会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它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至今还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社会当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的“源”在生活当中,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就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社会中的文化知识,语文这个载体责无旁贷。
例如,在《陈涉世家》中有“发闾左谪戍渔阳”,在其他古汉语中也经常出现“左迁”“豪右”。这就涉及“左”“右"的区别的问题。我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以下有趣的现象。
第一,结婚照中,为何一直是男左女右的站位?第二,对联中是以门的左边还是右边为上联?第三,电视电影中文武百官上朝时,帝位的左右两边哪边站文官哪边站武官?
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查证、比较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明确:在站或坐时,古代一般有左尊右谦(卑)的现象,在官位、住的方位上通常又有以右为尊的习俗。这样,无疑教给了学生生活中的常识,社会中的文化。
(二)教会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人性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教材反映的“美”“丑”并非学生都能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美感去调动、启发学生。
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焦仲卿被迫奉命“休妻”,在分析焦母这个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度的化身时,我讲到了古代“七出”之条: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让学生比较:美丽、善良、贤淑的刘兰芝究竟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当得到学生一致的否定之后,学生对焦母的“丑、恶”及刘兰芝的“美、善”都有了鲜明的分辨,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度的本质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学生对美与丑、善与恶的观点更加鲜明了,人性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三)教会学生懂得欢乐、享受欢乐
在教授《孔乙己》时,我让学生模仿“孔大人”的迂腐无知;在讲《变色龙》时,我让学生扮演文中不同的角色,体会人物的虚荣、自欺欺人、滑稽可笑的形象;在上《黄河颂》时,我让学生高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总之,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己任的语文教育,理应同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二、抓住阅读教学的几个着力点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我认为,要实现教学大纲提出的阅读目标,实现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化,必须从“语感训练”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领悟和把握能力。可以说,它是语言能力多种因素的综合,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在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内容大致有声音感、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节奏感、意蕴感、情味感、形象感、审美感等。
(二)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带领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
从阅读教学过程看,整体阅读必须遵循“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综合一分析一综合”的原则。张志公先生对文章的阅读过程有过具体而通俗的阐述,他说读一篇文章,先通读全篇,得其大要;再分解细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提法新颖的词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一番。即他所说的“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过来回”。这里指明了阅读的过程,强调从整体出发,重视综合,由整体而部分,由综合而分析,把整体摆在首位,由综合开始,这是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近年语文中考高考中,对文学鉴赏、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已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们对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可是阅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呢?它的低效率仍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我认为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是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削弱歪曲了诵读教学
阅读教学就应以“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违背了这些规律,削弱、歪曲了诵读教学。比如早读课上,不闻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的讲述,就连需要反复阅读、仔细领悟、认真揣摩的诗词曲和文言文的赏析,也全都变成了老师的语言分析课或习题训练课……凡此种种,都忽视了学生的诵读。不但无助于学生提高记忆力、分析和综合评价能力,就连起码的语感培养也无从谈起。
(二)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带有过分的“明确性”和“可分性”
阅读教学和基础知识、作文教学一样有明确的目标。我认为目前阅读教学的目标存在三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第一,目标的短期化。一个单元一个目标,一篇课文一个目标,甚至于一节课一个目标。前后缺少有机衔接;同一目标在不同年级不同课文中出现也找不到相承相接的关系,毫无系统可言。第二,目标的知识化。把阅读教学的能力要求降低为以识记为主的知识要求。把课文当成了基础知识教学的材料,把阅读教学异化为基础知识教学。第三,目标的题目化。把阅读教学的课堂变成口头或笔头的考试练习,或选择,或问答,以做题目、讲题目代替了阅读教学,大大淡化了诵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任务
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不但要完成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语言知识,发展学生的言语任务,而且还要深化课文的内涵和拓展课文的外延,把课文的空间范围引申拓展到社会中相关的人和事,教会学生联系生活、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教会他们享受语文带来的欢乐。
(一)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文化、社会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它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至今还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社会当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的“源”在生活当中,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就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社会中的文化知识,语文这个载体责无旁贷。
例如,在《陈涉世家》中有“发闾左谪戍渔阳”,在其他古汉语中也经常出现“左迁”“豪右”。这就涉及“左”“右"的区别的问题。我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以下有趣的现象。
第一,结婚照中,为何一直是男左女右的站位?第二,对联中是以门的左边还是右边为上联?第三,电视电影中文武百官上朝时,帝位的左右两边哪边站文官哪边站武官?
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查证、比较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明确:在站或坐时,古代一般有左尊右谦(卑)的现象,在官位、住的方位上通常又有以右为尊的习俗。这样,无疑教给了学生生活中的常识,社会中的文化。
(二)教会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人性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教材反映的“美”“丑”并非学生都能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美感去调动、启发学生。
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焦仲卿被迫奉命“休妻”,在分析焦母这个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度的化身时,我讲到了古代“七出”之条: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让学生比较:美丽、善良、贤淑的刘兰芝究竟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当得到学生一致的否定之后,学生对焦母的“丑、恶”及刘兰芝的“美、善”都有了鲜明的分辨,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度的本质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学生对美与丑、善与恶的观点更加鲜明了,人性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三)教会学生懂得欢乐、享受欢乐
在教授《孔乙己》时,我让学生模仿“孔大人”的迂腐无知;在讲《变色龙》时,我让学生扮演文中不同的角色,体会人物的虚荣、自欺欺人、滑稽可笑的形象;在上《黄河颂》时,我让学生高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总之,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己任的语文教育,理应同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二、抓住阅读教学的几个着力点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我认为,要实现教学大纲提出的阅读目标,实现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化,必须从“语感训练”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领悟和把握能力。可以说,它是语言能力多种因素的综合,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在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内容大致有声音感、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节奏感、意蕴感、情味感、形象感、审美感等。
(二)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带领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
从阅读教学过程看,整体阅读必须遵循“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综合一分析一综合”的原则。张志公先生对文章的阅读过程有过具体而通俗的阐述,他说读一篇文章,先通读全篇,得其大要;再分解细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提法新颖的词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一番。即他所说的“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过来回”。这里指明了阅读的过程,强调从整体出发,重视综合,由整体而部分,由综合而分析,把整体摆在首位,由综合开始,这是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近年语文中考高考中,对文学鉴赏、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已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们对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可是阅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呢?它的低效率仍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我认为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是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削弱歪曲了诵读教学
阅读教学就应以“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违背了这些规律,削弱、歪曲了诵读教学。比如早读课上,不闻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的讲述,就连需要反复阅读、仔细领悟、认真揣摩的诗词曲和文言文的赏析,也全都变成了老师的语言分析课或习题训练课……凡此种种,都忽视了学生的诵读。不但无助于学生提高记忆力、分析和综合评价能力,就连起码的语感培养也无从谈起。
(二)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带有过分的“明确性”和“可分性”
阅读教学和基础知识、作文教学一样有明确的目标。我认为目前阅读教学的目标存在三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第一,目标的短期化。一个单元一个目标,一篇课文一个目标,甚至于一节课一个目标。前后缺少有机衔接;同一目标在不同年级不同课文中出现也找不到相承相接的关系,毫无系统可言。第二,目标的知识化。把阅读教学的能力要求降低为以识记为主的知识要求。把课文当成了基础知识教学的材料,把阅读教学异化为基础知识教学。第三,目标的题目化。把阅读教学的课堂变成口头或笔头的考试练习,或选择,或问答,以做题目、讲题目代替了阅读教学,大大淡化了诵读在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