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化的生活,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谛。
关键词 数学 源于生活 立足于生活 感受数学的真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
一 立足生活,提炼数学
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把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活的教材。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生活,它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提炼。当我们把日常生活的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时,要敏锐地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把生活情景转化为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就是生活知识数学化。
1,贴近生活,让数学变得感性起来。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学问。教师要活用教材,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在教材中发掘生活内容,在形式上接近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是生动有趣的。
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时,如果让学生整节课计算,学生一定会感到厌烦,就会出现练得越多错得越多的现象。如果挖掘一些生活实际,如“帮老师计算一下一天的生活费”“班里最高的同学与最矮的同学身高相差多少”等问题,学生就会越算越有趣,从而把枯燥的、机械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
2,循循善诱,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所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学生能够深入生活,注意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注重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一位老师在上“圆的认识”时,把学生的自行车带进了课堂。让学生找一找自行车上的圆,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车轮是圆的,还有几处也是圆的。教师问:“其它车子的轮子也是圆的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呢?”这一问学生愣住了,他们这才感觉到,为什么平常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呢?学生的积极性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通过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圆是由一条封闭的曲线围成的,是光滑无角的,是可以滚动的,而且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车轮就是根据圆的这些特性来设计的,因为车轴就装在圆心上,这样车身与地面的距离就不变,车子跑起来就又快又稳。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领悟到数学的奥秘,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 改组生活教材,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还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际。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1,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尽管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感受体验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是朦胧而又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将学生排成一横排,距队伍5米处放一个泥娃,让大家套圈。学生都感觉不公平,说应站成一个圆圈才公平。这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在同一圆内半径相等”的道理。
2,提供生活信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为此,我们要花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需求,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利息”中,一方面多数学生对这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接触很少,另一方面银行利率的变化较快,所以课本例题的信息已陈旧,学生对利息知识了解不多。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银行的利率、计息方法进行调查,掌握现有的、实用的信息,再改编重组例题,让学生运用新的利率与计息方法来计算利息。通过对新的利率与利息税的认识,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增长了数学知识,锻炼了应用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化的生活,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谛。
关键词 数学 源于生活 立足于生活 感受数学的真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
一 立足生活,提炼数学
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把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活的教材。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生活,它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提炼。当我们把日常生活的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时,要敏锐地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把生活情景转化为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就是生活知识数学化。
1,贴近生活,让数学变得感性起来。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学问。教师要活用教材,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在教材中发掘生活内容,在形式上接近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是生动有趣的。
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时,如果让学生整节课计算,学生一定会感到厌烦,就会出现练得越多错得越多的现象。如果挖掘一些生活实际,如“帮老师计算一下一天的生活费”“班里最高的同学与最矮的同学身高相差多少”等问题,学生就会越算越有趣,从而把枯燥的、机械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
2,循循善诱,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所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学生能够深入生活,注意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注重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一位老师在上“圆的认识”时,把学生的自行车带进了课堂。让学生找一找自行车上的圆,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车轮是圆的,还有几处也是圆的。教师问:“其它车子的轮子也是圆的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呢?”这一问学生愣住了,他们这才感觉到,为什么平常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呢?学生的积极性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通过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圆是由一条封闭的曲线围成的,是光滑无角的,是可以滚动的,而且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车轮就是根据圆的这些特性来设计的,因为车轴就装在圆心上,这样车身与地面的距离就不变,车子跑起来就又快又稳。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领悟到数学的奥秘,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 改组生活教材,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还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际。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1,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尽管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感受体验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是朦胧而又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将学生排成一横排,距队伍5米处放一个泥娃,让大家套圈。学生都感觉不公平,说应站成一个圆圈才公平。这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在同一圆内半径相等”的道理。
2,提供生活信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为此,我们要花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需求,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利息”中,一方面多数学生对这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接触很少,另一方面银行利率的变化较快,所以课本例题的信息已陈旧,学生对利息知识了解不多。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银行的利率、计息方法进行调查,掌握现有的、实用的信息,再改编重组例题,让学生运用新的利率与计息方法来计算利息。通过对新的利率与利息税的认识,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增长了数学知识,锻炼了应用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化的生活,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