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社会體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而人才培养需要一定周期,这种形势下需要我们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通过结合学生自身兴趣和优势特长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与培养,拓展社会体育本科生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开阔本科生学术视野,增强实践能力,有利于实现在社会体育人才储备上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满足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助力于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人才培养
前言: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力宣传与实施,是我国民族整体身体素质提高的一项宏伟工程,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离不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大量储备,必将很大程度上推动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与其适应,尤其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社会体育专业被教育部列为正式专业以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在发展过程中社会体育与全民健身的融合衔接,可以加快终身体育思想在广大群众中渗透,促使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以充分发挥其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
1.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体育事业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从全民健身的项目和群众参与度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其全民健身项目结构丰富且群众参与度较高,而二三线欠发达地区并未普及现代体育项目和时尚健身项目。从专业体育人才分布状况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专业人才的就业吸引较小,其区域行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相关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高薪酬要求。相比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凭借其完善的就业机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不断吸引着大量的优秀专业体育人才。另一方面,虽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了区域全民健身的项目结构及社会体育人才分布,但经济因素并不是全民健身的决定性因素。以中西部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分布地区为例,其全民健身并未因经济发展落后而停滞发展,反而在当地民俗文化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特色民间健身项目,成为全民健身与当地传统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指示了全新发展方向。
1.2 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
教育机构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石,体育作为专业性要求严格的一门典型学科,其人才培养需要依靠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当前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且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高校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第一战线,目前普遍存在高等院校中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问题,在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划分、技能培养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不足;其次,民间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是直接接触全民健身的前线,其项目类型、技能质量等指标直接决定区域全民健身发展层次。由于民间专业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的分布由市场行业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因此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专业体育人才分布不均直接影响了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
1.3 民众的体育意识与健身行为的专业性不足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为参与全民健身的民众提供科学专业的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在此专业指导下民众自发开展各项体育健身项目,极大地降低了大众健身的盲目性,在项目中帮助普通民众避免因缺乏专业指导造成的健身损伤危险。体育意识是个人在参与体育项目中形成的一种优良习惯与专业认知,是个人体育专业素养的意识体现。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依托于专业指导,与个人体育健身技能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基于体育意识的重要性,侧面体现出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加大群众获取专业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指导的必要性,区域内专业体育人才的分布状况、群众在全民健身中可实际接触到的专业体育项目指导程度等,都直接关系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
2 融合发展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策略分析
2.1 加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
首先,在人才培养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基本要求和能力是很重要的指标。专任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加强学习,不断发挥育人与教学改革创新意识;其次,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是良好的物质保障。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和学生就业方向,加强硬件建设,配置符合需求的教学场地和实习基地,有效的完成人才培养。
2.2 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
教学实践是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部分,新形势下,更加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根据社会需求和各学校特点,加强多种形式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发挥实习基地的优势资源。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社会体育工作的能力,让专业人才在社会体育不同的岗位上担任管理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走向社会、为服务群众体育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2.3 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坚持开放办学,形成专业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增强办学活力,建立健全有效的分配、考核制度。同时争取政策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建设投入力度,深化专业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改革,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培养面向市场,依托社会的高质量人才,为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营造广阔空间,为全民健身提供人才保障,增强活力。
从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可知,制约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区域健身项目差异、健身参与度差异以及健身群众体育专业水平差异;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体现在专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私营健身机构分布不均等方面;民众体育意识较低且健身行为专业性不足。全民健身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发展契机,本文在人才失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注重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普及专业性体育教材等体育知识,还迫切需要强化在职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等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 尹柏翔.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专业指导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01).
[2] 张庆飞.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新导向[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
[3] 张红鑫.全民健身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的调查报告[J].现代交际,2017(14).
[4] 常超.转型发展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关键词: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人才培养
前言: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力宣传与实施,是我国民族整体身体素质提高的一项宏伟工程,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离不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大量储备,必将很大程度上推动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与其适应,尤其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社会体育专业被教育部列为正式专业以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在发展过程中社会体育与全民健身的融合衔接,可以加快终身体育思想在广大群众中渗透,促使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以充分发挥其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
1.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体育事业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从全民健身的项目和群众参与度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其全民健身项目结构丰富且群众参与度较高,而二三线欠发达地区并未普及现代体育项目和时尚健身项目。从专业体育人才分布状况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专业人才的就业吸引较小,其区域行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相关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高薪酬要求。相比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凭借其完善的就业机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不断吸引着大量的优秀专业体育人才。另一方面,虽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了区域全民健身的项目结构及社会体育人才分布,但经济因素并不是全民健身的决定性因素。以中西部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分布地区为例,其全民健身并未因经济发展落后而停滞发展,反而在当地民俗文化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特色民间健身项目,成为全民健身与当地传统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指示了全新发展方向。
1.2 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
教育机构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石,体育作为专业性要求严格的一门典型学科,其人才培养需要依靠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当前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且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高校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第一战线,目前普遍存在高等院校中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问题,在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划分、技能培养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不足;其次,民间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是直接接触全民健身的前线,其项目类型、技能质量等指标直接决定区域全民健身发展层次。由于民间专业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的分布由市场行业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因此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专业体育人才分布不均直接影响了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
1.3 民众的体育意识与健身行为的专业性不足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为参与全民健身的民众提供科学专业的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在此专业指导下民众自发开展各项体育健身项目,极大地降低了大众健身的盲目性,在项目中帮助普通民众避免因缺乏专业指导造成的健身损伤危险。体育意识是个人在参与体育项目中形成的一种优良习惯与专业认知,是个人体育专业素养的意识体现。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依托于专业指导,与个人体育健身技能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基于体育意识的重要性,侧面体现出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加大群众获取专业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指导的必要性,区域内专业体育人才的分布状况、群众在全民健身中可实际接触到的专业体育项目指导程度等,都直接关系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
2 融合发展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策略分析
2.1 加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
首先,在人才培养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基本要求和能力是很重要的指标。专任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加强学习,不断发挥育人与教学改革创新意识;其次,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是良好的物质保障。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和学生就业方向,加强硬件建设,配置符合需求的教学场地和实习基地,有效的完成人才培养。
2.2 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
教学实践是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部分,新形势下,更加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根据社会需求和各学校特点,加强多种形式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发挥实习基地的优势资源。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社会体育工作的能力,让专业人才在社会体育不同的岗位上担任管理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走向社会、为服务群众体育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2.3 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坚持开放办学,形成专业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增强办学活力,建立健全有效的分配、考核制度。同时争取政策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建设投入力度,深化专业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改革,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培养面向市场,依托社会的高质量人才,为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营造广阔空间,为全民健身提供人才保障,增强活力。
从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可知,制约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区域健身项目差异、健身参与度差异以及健身群众体育专业水平差异;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体现在专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私营健身机构分布不均等方面;民众体育意识较低且健身行为专业性不足。全民健身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发展契机,本文在人才失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注重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普及专业性体育教材等体育知识,还迫切需要强化在职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等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 尹柏翔.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专业指导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01).
[2] 张庆飞.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新导向[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
[3] 张红鑫.全民健身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的调查报告[J].现代交际,2017(14).
[4] 常超.转型发展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