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已逐渐步入理性的轨道,正实现着从追求情感目标的发展到关注“双基”的落实、从追求教学形式的变化到注重课堂的真实有效地转变。“真实有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目标。如何做到真实有效呢?笔者认为应首先从关注课堂的细节开始。所谓的细节,按照字面的理解:“细”者小也,“节”指单位或要点也。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更不容忽视。细节决定成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细节,就能实现课堂的真实活力。
一、让学生跟上节奏
[案例]一位老师执教《北大荒的秋天》,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儿?”紧接着,老师就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找一找。学生陆陆续续地打开课本,当读书声渐高时,老师宣布:“停下来,谁来说一说。”此时高举的小手寥寥无几。
[反思]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老师提出问题到请学生回答问题,用了不足一分钟。大部分的孩子读书的速度比较慢,当老师宣布停的时候,他们还在默读,还在找,以至错过了老师讲的重要内容。其实,老师既然提出了学生去读一读,找一找,就应该给学生时间去完成。自己要观察学生。当他们读完、找完,都抬起头看着自己的时候,再开始讲课。这样先读完的孩子可以充分地考虑,后读完的孩子也不会落下,使得所有的同学都能跟上上课的节奏。
这样的细节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要是都能及时发现并给予足够的关注,对教学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二、还全体学生的“幸福”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让全体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幸福。
【案例】一位老师在指导朗读《世界多美呀》中“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老师请一名学生站起来朗读。第一遍,学生把“湛”读成了平舌音,老师纠正之后,让他重读。第二遍,没有出现读音错误,只是没有读出颜色的美,老师强调“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要重读,又让学生再试一试。第三遍,学生把这三个词重读了,就是有些别扭,而且把每个词后面的“的”都读漏了。还好,老师又不厌其烦地教他。就这样,读错了纠正,纠正了再读,前前后后,用了将近10分钟。在这10分钟里,只有这个学生在学习朗读,其他的学生呢,有的在说话,有的在书上画太阳,有的在用手互相捅……而这一切,老师根本没在意。
【反思】本课中,我们看到了这个老师为了一个学生的朗读而左一遍、右一遍地纠正,大有读不好不罢休的决心,大有不纠正到位就会戴上“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罪名。难道我们只有这样做,“幸福”课堂上出错的学生,才是所谓的面向全体学生吗?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应该从这个误区中走出来,要知道,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重要,对于这个学生来讲,他可能受益匪浅;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他们(一年级的学生)就是在浪费时间,一个学生10分钟,全班几十个学生,就是几百分钟。这几百分钟,什么时候才能补回来?为了几十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后去“幸福”这一个学生,从而多挤一点时间给其他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也感到幸福。
三、教学生最优化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时,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教给学生最优化的方法。
[案例]在“景”的识字教学中,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老师出示生字“景”,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识字方法。
生1:日加上点横头加上口再加上一个小字。
师:很好!
生2:日字头加上北京的京。
师:真棒!
生3:我给大家猜个谜语,“一个小朋友叫京京,在太阳底下晒太阳”。
师:不错。刚才这些同学都说得不错,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识记“景”。
【反思】本案例中,教师把提倡识记方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笔者以为,提倡识记方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提倡多样化不等于说我们不应追求“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但又适合自己的方法。
本案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以上三种识记方法,总结出第三种方法更合理,即猜谜语的方法。这样的记法,不但让学生了解了记法的多样性,理解了记法的合理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课堂上不但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让我们自细节人手,从小事做起,立足平淡。让语文课堂真正实现“真实、有效”的目标要求。
一、让学生跟上节奏
[案例]一位老师执教《北大荒的秋天》,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儿?”紧接着,老师就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找一找。学生陆陆续续地打开课本,当读书声渐高时,老师宣布:“停下来,谁来说一说。”此时高举的小手寥寥无几。
[反思]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老师提出问题到请学生回答问题,用了不足一分钟。大部分的孩子读书的速度比较慢,当老师宣布停的时候,他们还在默读,还在找,以至错过了老师讲的重要内容。其实,老师既然提出了学生去读一读,找一找,就应该给学生时间去完成。自己要观察学生。当他们读完、找完,都抬起头看着自己的时候,再开始讲课。这样先读完的孩子可以充分地考虑,后读完的孩子也不会落下,使得所有的同学都能跟上上课的节奏。
这样的细节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要是都能及时发现并给予足够的关注,对教学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二、还全体学生的“幸福”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让全体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幸福。
【案例】一位老师在指导朗读《世界多美呀》中“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老师请一名学生站起来朗读。第一遍,学生把“湛”读成了平舌音,老师纠正之后,让他重读。第二遍,没有出现读音错误,只是没有读出颜色的美,老师强调“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要重读,又让学生再试一试。第三遍,学生把这三个词重读了,就是有些别扭,而且把每个词后面的“的”都读漏了。还好,老师又不厌其烦地教他。就这样,读错了纠正,纠正了再读,前前后后,用了将近10分钟。在这10分钟里,只有这个学生在学习朗读,其他的学生呢,有的在说话,有的在书上画太阳,有的在用手互相捅……而这一切,老师根本没在意。
【反思】本课中,我们看到了这个老师为了一个学生的朗读而左一遍、右一遍地纠正,大有读不好不罢休的决心,大有不纠正到位就会戴上“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罪名。难道我们只有这样做,“幸福”课堂上出错的学生,才是所谓的面向全体学生吗?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应该从这个误区中走出来,要知道,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重要,对于这个学生来讲,他可能受益匪浅;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他们(一年级的学生)就是在浪费时间,一个学生10分钟,全班几十个学生,就是几百分钟。这几百分钟,什么时候才能补回来?为了几十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后去“幸福”这一个学生,从而多挤一点时间给其他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也感到幸福。
三、教学生最优化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时,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教给学生最优化的方法。
[案例]在“景”的识字教学中,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老师出示生字“景”,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识字方法。
生1:日加上点横头加上口再加上一个小字。
师:很好!
生2:日字头加上北京的京。
师:真棒!
生3:我给大家猜个谜语,“一个小朋友叫京京,在太阳底下晒太阳”。
师:不错。刚才这些同学都说得不错,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识记“景”。
【反思】本案例中,教师把提倡识记方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笔者以为,提倡识记方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提倡多样化不等于说我们不应追求“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但又适合自己的方法。
本案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以上三种识记方法,总结出第三种方法更合理,即猜谜语的方法。这样的记法,不但让学生了解了记法的多样性,理解了记法的合理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课堂上不但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让我们自细节人手,从小事做起,立足平淡。让语文课堂真正实现“真实、有效”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