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也对中学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应将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德育,发挥其独特的价值,通过丰富的德育资源,促进教育模式、教师队伍建设等环节的创新,以达到全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德育;有效作用
一、中学德育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要把它与中学德育结合起来,有效地丰富和拓展中学德育的资源和形式。具体来说,从教学资源的角度看,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类型丰富,可以为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强有力的文化资源支撑。从教育形式上看,传统文化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使教师更容易以一种更加多样化的形式获得微妙而无声的教育效果,而不是过去的单向灌输。从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来看,引进传统文化资源也是教师自身的一个新的学习机会,可以使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因此,传统文化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在许多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路径
1、以课堂内外为基础
首先是在课堂上。一方面,应建立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论语》和《弟子规》。另一方面,有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此外,要把德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肩负起德育的重任。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前进行一个固定词组,课后进行一句名言,每天写一个汉字等主题活动。在政治教学中,我们运用传统文化来解读一些政治经济现象,让学生感到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第二个是课后。学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等等,同时在学校组织雕刻、陶器、器樂、戏剧和其他利益团体,让学生真正有机会接近和感受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无声更新、优势。
2、以环境建设为辅助
环境教育对教育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孟母三迁”、“择邻而出”的传统文化都体现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融合需要社会、校园和家庭的三者合作。
社会环境,政府部门要大力倡导和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播良好的传统文化信息,开放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中学德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环境,学生们把一半的时间花在学校里,良好的学校环境能使学生感到轻松自在。学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将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学校环境建设中。学校可以利用广播、橱窗、横幅等,展示良好的传统文化,向学生传达具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这样可以激励和帮助学生自律。
家庭环境,家庭是与学校平等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一方面,父母应该有意识和有目的地教育学生家庭伦理的观念,如孝道,和谐和友好。家长也应该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学校德育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3.以师资建设为保障
老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其中传统文化知识和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德育的效果。学校可以引导教师自学、培训等方式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言行一致、善于思考、知识广博为目标。善于思辨是能够辨别和思考传统文化,始终坚持原有的批判传承,把最适用于自己的精华为自己所用。言行一致是指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眼里,所以做为一名人民教师要用传统的美德来规范自己,从而做到言传身教的重任,起到积极的表率和示范作用。知识广博是指老师应该主动学习本学科以外的知识,如美学、历史、艺术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观察力、规划、语言表达、组织能力、调节等,以满足各种活动的实际需要。
三、中学德育教育中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不考虑其原始社会文化的情况下培养新一代青少年。同时,也不可能不将原始的社会文化,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我们要使用优异的传统文化去教育中学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文化复位,训练和创造新一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质量。
为此,必须切实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要从学生做起,逐步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统一结合,对学生进行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教育,使他们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首先,我们国家的历史中崇高理想的人文学者、熟练的工匠或相关影视作品收集,都为中学生提供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次,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要结合和渗透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再次,要创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如学校在公共场所的布局和装饰上要尽量注意民族特色,还可以利用民族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作为雕塑和壁画的内容,让中学生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决策、影响和教育。最后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如组织中学生参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参观各类博物馆、展览馆、名胜古迹等。
我们提倡中学生要有修养,这不仅仅是修养,还是在丰富世界观上的修养。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时,不仅要讲爱国主义的大道理,还要热爱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面对中学生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中,既要强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还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我们想要使用各种受欢迎的形式,教育中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艰苦奋斗、节俭的教育,形势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机的娱乐性,让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民族主题意识和民族传统优良品德,从而塑造新一代的中国民族精神。
四、本文总结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与一般的文化教学相比,在道德上的教育是更为复杂的。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结晶,在当代更加辉煌。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不仅是道德教育的需要,而且是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期望中学德育能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整合达到新的教育效果,传统文化还可以借助中学德育开辟新的传承渠道,实现互动共赢。
参考文献
[1]余慈榕.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 考试周刊, 2017(53):55-56.
[2]张月云.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班级德育中的对策[J]. 文存阅刊, 2018(9):140-140.
[3]孙彦菲. 中学德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状况的调查研究[D]. 河北大学, 2012.
[4]余海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拓德育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1(9)
[5]张孝顺.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知识经济,2010(4).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德育;有效作用
一、中学德育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要把它与中学德育结合起来,有效地丰富和拓展中学德育的资源和形式。具体来说,从教学资源的角度看,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类型丰富,可以为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强有力的文化资源支撑。从教育形式上看,传统文化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使教师更容易以一种更加多样化的形式获得微妙而无声的教育效果,而不是过去的单向灌输。从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来看,引进传统文化资源也是教师自身的一个新的学习机会,可以使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因此,传统文化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在许多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路径
1、以课堂内外为基础
首先是在课堂上。一方面,应建立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论语》和《弟子规》。另一方面,有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此外,要把德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肩负起德育的重任。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前进行一个固定词组,课后进行一句名言,每天写一个汉字等主题活动。在政治教学中,我们运用传统文化来解读一些政治经济现象,让学生感到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第二个是课后。学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等等,同时在学校组织雕刻、陶器、器樂、戏剧和其他利益团体,让学生真正有机会接近和感受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无声更新、优势。
2、以环境建设为辅助
环境教育对教育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孟母三迁”、“择邻而出”的传统文化都体现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融合需要社会、校园和家庭的三者合作。
社会环境,政府部门要大力倡导和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播良好的传统文化信息,开放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中学德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环境,学生们把一半的时间花在学校里,良好的学校环境能使学生感到轻松自在。学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将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学校环境建设中。学校可以利用广播、橱窗、横幅等,展示良好的传统文化,向学生传达具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这样可以激励和帮助学生自律。
家庭环境,家庭是与学校平等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一方面,父母应该有意识和有目的地教育学生家庭伦理的观念,如孝道,和谐和友好。家长也应该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学校德育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3.以师资建设为保障
老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其中传统文化知识和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德育的效果。学校可以引导教师自学、培训等方式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言行一致、善于思考、知识广博为目标。善于思辨是能够辨别和思考传统文化,始终坚持原有的批判传承,把最适用于自己的精华为自己所用。言行一致是指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眼里,所以做为一名人民教师要用传统的美德来规范自己,从而做到言传身教的重任,起到积极的表率和示范作用。知识广博是指老师应该主动学习本学科以外的知识,如美学、历史、艺术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观察力、规划、语言表达、组织能力、调节等,以满足各种活动的实际需要。
三、中学德育教育中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不考虑其原始社会文化的情况下培养新一代青少年。同时,也不可能不将原始的社会文化,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我们要使用优异的传统文化去教育中学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文化复位,训练和创造新一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质量。
为此,必须切实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要从学生做起,逐步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统一结合,对学生进行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教育,使他们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首先,我们国家的历史中崇高理想的人文学者、熟练的工匠或相关影视作品收集,都为中学生提供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次,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要结合和渗透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再次,要创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如学校在公共场所的布局和装饰上要尽量注意民族特色,还可以利用民族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作为雕塑和壁画的内容,让中学生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决策、影响和教育。最后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如组织中学生参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参观各类博物馆、展览馆、名胜古迹等。
我们提倡中学生要有修养,这不仅仅是修养,还是在丰富世界观上的修养。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时,不仅要讲爱国主义的大道理,还要热爱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面对中学生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中,既要强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还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我们想要使用各种受欢迎的形式,教育中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艰苦奋斗、节俭的教育,形势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机的娱乐性,让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民族主题意识和民族传统优良品德,从而塑造新一代的中国民族精神。
四、本文总结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与一般的文化教学相比,在道德上的教育是更为复杂的。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结晶,在当代更加辉煌。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不仅是道德教育的需要,而且是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期望中学德育能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整合达到新的教育效果,传统文化还可以借助中学德育开辟新的传承渠道,实现互动共赢。
参考文献
[1]余慈榕.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 考试周刊, 2017(53):55-56.
[2]张月云.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班级德育中的对策[J]. 文存阅刊, 2018(9):140-140.
[3]孙彦菲. 中学德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状况的调查研究[D]. 河北大学, 2012.
[4]余海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拓德育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1(9)
[5]张孝顺.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知识经济,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