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633.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46-01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学生现实地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但每遇写作却是抓耳挠腮地硬挤出一点东西来,或者干脆没有东西写。这是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何以如此?是学生没有生活积累?我认为不是。他们应该有充满温馨的家庭生活吧,应该有充满挑战的学习生活吧,应该有充满友情的集体生活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胸中有积蓄吗?那是不必问的问题。只要衡量的标准不太高,不说二十将近的青年,就是刚有一点知识的幼童,也有他的积蓄。”(《论写作教学》)刘国正先生也说:“中学生,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懂得很多。”因此,作文时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是因为学生对生活总是熟视无睹,缺乏对生活的发现。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才能处处留心生活,时时都会有对生活的感悟呢?那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只有唤醒学生的责任感,才能使学生主动地眼看、耳听、潜心思考、体验感受社会生活中种种现象;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产生爱慕、敬佩,对生活中假、恶、丑的东西充满憎恨、厌恶。这样就会产生有话要说、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
1、有责任感才会有对生活的主动体验。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写作需要结合个人的真切实感、切肤之痛。像鲁迅、沈从文、老舍那类优秀的作家就常将个体生命外化为深刻的作品,试图抗争充满残缺、不幸、恐惧的人世,追寻世人还可能存在的良知和希望。这样的作品才能震撼、净化人的心灵。虽然中学作文教学培养的目标不是作家,但道理是一样的。只有唤醒了学生的生活责任感,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体验生活,获得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龙永图在《实话实说》栏目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他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机构。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这件事令龙永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以说这种负责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他全身的每个细胞、每根神经、每滴血液,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习惯。
2、有责任感才会有对生活的真切感动。莫扎特说:“我的音乐源自我对生活的感动。”晏殊因目睹南归的大雁、将逝的夕阳而感动,才有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千古绝对;李白花间起舞、月下独酌,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些传世之作,哪个不是感动之下的产物?学生每遇作文就没有东西写,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缺乏对生活的感动。因为,写进文章里的生活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的生活,而是饱含了作者情感的生活,如果对生活没有感动,写作时就当然失去了特有的对象。现在的学生很多时候就缺乏感动:他们不因为岳飞、文天祥的报国之心而感动;不曾因为黄继光、董存瑞的英雄壮举而感动,也不因为孔繁森、徐本禹的绵绵爱心而感动……一切以“我”为中心,对一切都漠然处之。这其中是因为他们一出生就被许多人的爱层层包裹着,他们已经习惯于享受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所承担的责任,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忘却了自己在生活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不会或少有对生活的感动了。试想一个对生活失去了感动、迷失感恩之心的人,他就会对世上万物视若无睹,又怎能指望他写出真实动人的文章来呢?
如何让学生学会感动?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责任感。有了责任感,学生们就会在享受别人的付出的同时,懂得回报和感恩。深圳市曾经举办过一场活动,即提倡城里孩子和打工子弟交朋友,了解认识相互间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差异。结果证明,当孩子们发现打工子弟的条件非常艰苦时,就产生了为别人付出的责任感,就有了对生活周围的人和物的感动。所谓“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假如我们的学生能够为每一片落红而有所感,为每一片新绿而有所悟……那么他们就会有感情的冲动、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表达的欲望。作文时可能就不再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了。
3、有责任感才会有对生活的新鲜发现。曾经有这样一个成功的作文案例:一位同学在写反映家庭生活的作文时,写的是家里夏天时父母总是让我先洗澡,冬天时却又总让我后洗;冬季的一天,父母都不在家,我只好自己一个人去洗澡,由此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夏天时先让我洗澡是因为天太热,冬天让我后洗是因为天太冷,从中发现了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爱。这个作文案例至少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打捞到湿漉漉的作文素材;也只有承担起生活中应尽的责任,才会发现原先那习以为常、或视而不见的生活细节所贮藏的深刻意蕴,从而演绎出“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精妙。那个孩子假如不是在父母不在时承担起了自己第一个去洗澡的“责任”,就可能不会有对这样的生活中平常小事而感动和领悟。
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有责任也有义务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文章,这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日后工作的需要,也是步入社会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学习写作的目的意义越明确,肩上越有责任感受,越能激发旺盛的写作热情,越容易孕育写作冲动。学生如果没有一定要写好作文的责任感,就不可能去挖掘生活、潜心构思、精心修改;只为了应付和交差,他们是不会费心去写生活的。
总之,有了责任感,学生才能真实投入到生活中,主动地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有所积累、有所感奋、有所发现,才能有表达的欲望,这才是解决写作“无话可说”的根本。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学生现实地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但每遇写作却是抓耳挠腮地硬挤出一点东西来,或者干脆没有东西写。这是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何以如此?是学生没有生活积累?我认为不是。他们应该有充满温馨的家庭生活吧,应该有充满挑战的学习生活吧,应该有充满友情的集体生活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胸中有积蓄吗?那是不必问的问题。只要衡量的标准不太高,不说二十将近的青年,就是刚有一点知识的幼童,也有他的积蓄。”(《论写作教学》)刘国正先生也说:“中学生,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懂得很多。”因此,作文时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是因为学生对生活总是熟视无睹,缺乏对生活的发现。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才能处处留心生活,时时都会有对生活的感悟呢?那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只有唤醒学生的责任感,才能使学生主动地眼看、耳听、潜心思考、体验感受社会生活中种种现象;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产生爱慕、敬佩,对生活中假、恶、丑的东西充满憎恨、厌恶。这样就会产生有话要说、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
1、有责任感才会有对生活的主动体验。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写作需要结合个人的真切实感、切肤之痛。像鲁迅、沈从文、老舍那类优秀的作家就常将个体生命外化为深刻的作品,试图抗争充满残缺、不幸、恐惧的人世,追寻世人还可能存在的良知和希望。这样的作品才能震撼、净化人的心灵。虽然中学作文教学培养的目标不是作家,但道理是一样的。只有唤醒了学生的生活责任感,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体验生活,获得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龙永图在《实话实说》栏目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他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机构。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这件事令龙永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以说这种负责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他全身的每个细胞、每根神经、每滴血液,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习惯。
2、有责任感才会有对生活的真切感动。莫扎特说:“我的音乐源自我对生活的感动。”晏殊因目睹南归的大雁、将逝的夕阳而感动,才有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千古绝对;李白花间起舞、月下独酌,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些传世之作,哪个不是感动之下的产物?学生每遇作文就没有东西写,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缺乏对生活的感动。因为,写进文章里的生活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的生活,而是饱含了作者情感的生活,如果对生活没有感动,写作时就当然失去了特有的对象。现在的学生很多时候就缺乏感动:他们不因为岳飞、文天祥的报国之心而感动;不曾因为黄继光、董存瑞的英雄壮举而感动,也不因为孔繁森、徐本禹的绵绵爱心而感动……一切以“我”为中心,对一切都漠然处之。这其中是因为他们一出生就被许多人的爱层层包裹着,他们已经习惯于享受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所承担的责任,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忘却了自己在生活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不会或少有对生活的感动了。试想一个对生活失去了感动、迷失感恩之心的人,他就会对世上万物视若无睹,又怎能指望他写出真实动人的文章来呢?
如何让学生学会感动?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责任感。有了责任感,学生们就会在享受别人的付出的同时,懂得回报和感恩。深圳市曾经举办过一场活动,即提倡城里孩子和打工子弟交朋友,了解认识相互间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差异。结果证明,当孩子们发现打工子弟的条件非常艰苦时,就产生了为别人付出的责任感,就有了对生活周围的人和物的感动。所谓“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假如我们的学生能够为每一片落红而有所感,为每一片新绿而有所悟……那么他们就会有感情的冲动、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表达的欲望。作文时可能就不再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了。
3、有责任感才会有对生活的新鲜发现。曾经有这样一个成功的作文案例:一位同学在写反映家庭生活的作文时,写的是家里夏天时父母总是让我先洗澡,冬天时却又总让我后洗;冬季的一天,父母都不在家,我只好自己一个人去洗澡,由此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夏天时先让我洗澡是因为天太热,冬天让我后洗是因为天太冷,从中发现了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爱。这个作文案例至少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打捞到湿漉漉的作文素材;也只有承担起生活中应尽的责任,才会发现原先那习以为常、或视而不见的生活细节所贮藏的深刻意蕴,从而演绎出“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精妙。那个孩子假如不是在父母不在时承担起了自己第一个去洗澡的“责任”,就可能不会有对这样的生活中平常小事而感动和领悟。
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有责任也有义务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文章,这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日后工作的需要,也是步入社会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学习写作的目的意义越明确,肩上越有责任感受,越能激发旺盛的写作热情,越容易孕育写作冲动。学生如果没有一定要写好作文的责任感,就不可能去挖掘生活、潜心构思、精心修改;只为了应付和交差,他们是不会费心去写生活的。
总之,有了责任感,学生才能真实投入到生活中,主动地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有所积累、有所感奋、有所发现,才能有表达的欲望,这才是解决写作“无话可说”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