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新课标改革的重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下大气力领悟课程目标,树立新教育观念;综合各种能力,整合学科知识;还要注重活动过程,挖掘课程资源;改变学习方式,培育语文素养。从这几个方面提高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项能力。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 提高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要求语文教师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倡综合性学习就成了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活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教师方面的,有学生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也有水平方面的。
1. 教师认识上的偏差
在近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工作中,我发现一些中学语文教师不喜欢上综合性学习课,对综合性学习的探究十分有限。为何有些教师要回避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呢?究其根源,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1)、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学习领悟不到位,对综合性学习认识不足。
(2)、没有用符合现阶段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缺乏对把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把握,教学简单化,将它等同于一般的灌输式教学。
(3)、教师个人知识水平的有限,无法真正带领学生学习综合性学习,只好选择没有作为。
2.学生认识的偏差,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1)、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习惯,缺乏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根本不能适应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2) 、综合性学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根本比不上阅读和写作,实际上真正投入活动的学生并不多。
3.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缺失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有课程间的资源整合、学科间的知识统一,以及书本和生活的紧密关联,它还有听说读写的方式统筹与能力综合。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策略
1.改变学习方式,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愛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显得尤其重要。
2.深刻领悟语文课程目标,更新语文教育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其中 7~9年级的目标一共提出了三项:一是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二是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三是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教师明确并掌握课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目标和特征,是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
3.综合学生能力,整合学科知识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把它列入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这一基本目标,努力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当然,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学习内容、课程目的综合之外,还包括学习方式的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4.注重活动过程,挖掘课程资源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不是单指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水平,而是提出一些学习活动及其要求,实际上主要指“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这种过程纳入了目标体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更应当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过程也就是一种隐性的目标,有人称之为长远目标。专家提醒我们:“过程就是目标。”“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过程。”显而易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学习活动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只要我们充分明确这种学习活动的指导原则,掌握它的特征和指导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就一定能有效地引导和规范语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面发展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海宁 《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对策》2004.2
[2]吴树强 《对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效性的思考》、《宁夏教育科研》2006.2
[3]吴中鸿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中国科教创导刊》2007总第475期
[4]方敏 《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策略》、《中国教师》2007.11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七中学342300) (2)∠APB的度数。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 提高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要求语文教师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倡综合性学习就成了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活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教师方面的,有学生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也有水平方面的。
1. 教师认识上的偏差
在近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工作中,我发现一些中学语文教师不喜欢上综合性学习课,对综合性学习的探究十分有限。为何有些教师要回避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呢?究其根源,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1)、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学习领悟不到位,对综合性学习认识不足。
(2)、没有用符合现阶段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缺乏对把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把握,教学简单化,将它等同于一般的灌输式教学。
(3)、教师个人知识水平的有限,无法真正带领学生学习综合性学习,只好选择没有作为。
2.学生认识的偏差,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1)、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习惯,缺乏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根本不能适应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2) 、综合性学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根本比不上阅读和写作,实际上真正投入活动的学生并不多。
3.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缺失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有课程间的资源整合、学科间的知识统一,以及书本和生活的紧密关联,它还有听说读写的方式统筹与能力综合。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策略
1.改变学习方式,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愛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显得尤其重要。
2.深刻领悟语文课程目标,更新语文教育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其中 7~9年级的目标一共提出了三项:一是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二是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三是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教师明确并掌握课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目标和特征,是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
3.综合学生能力,整合学科知识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把它列入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这一基本目标,努力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当然,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学习内容、课程目的综合之外,还包括学习方式的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4.注重活动过程,挖掘课程资源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不是单指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水平,而是提出一些学习活动及其要求,实际上主要指“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这种过程纳入了目标体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更应当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过程也就是一种隐性的目标,有人称之为长远目标。专家提醒我们:“过程就是目标。”“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过程。”显而易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学习活动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只要我们充分明确这种学习活动的指导原则,掌握它的特征和指导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就一定能有效地引导和规范语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面发展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海宁 《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对策》2004.2
[2]吴树强 《对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效性的思考》、《宁夏教育科研》2006.2
[3]吴中鸿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中国科教创导刊》2007总第475期
[4]方敏 《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策略》、《中国教师》2007.11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七中学342300) (2)∠APB的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