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长江大学专业建设为例,探讨针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专业建设领导与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大力开展特色与品牌专业建设,加大新办专业建设力度,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完善专业评估体系,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关键词: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96-03
专业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竞争能力以及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从一定意义上说,专业建设情况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我校专业建设现状
1.科学制定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为持续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学校确立了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定位,提出“专业建设始终要与国家、社会、区域、行业的需要相结合,与学科发展相促进,与人才培养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外延扩展和内涵强化相结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导向,丰富专业内涵,凸显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学校对专业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适时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全面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执行依据。
2.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形成了多学科结合、适应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格局。目前,我校拥有91个本科专业,覆盖了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30个,占32.97%;理学专业15个,占16.48%;农学专业10个,占10.99%;管理学专业11个,占12.09%;文学专业5个,占5.49%;教育学专业4个,占4.40%;医学专业2个,占2.20%;法学专业3个,占3.30%;经济学专业3个,占3.30%;历史学专业1个,占1.10%;艺术学专业7个,占7.69%。基本形成了以工学、理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整体专业格局。
3.建设特色与品牌专业。学校遵循“结构优化、评建结合、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持续推进”原则,培育了一批实力强的优势学科,重点建设了“资源勘查工程”、“勘查工程与技术”、“农学”、“石油工程”等6个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自動化”、“土木工程”、“应用化学”等11个省级品牌专业,以及“汉语言文学”、“物理学”、“建筑学”、“会计学”等22个校级重点专业。通过特色、品牌、重点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建设向学科群建设的转变,建构了优势学科专业群,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专业发展局面。
4.适时增设新办专业。自2006年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原有的学科专业为基础,通过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内涵改造,有计划地增设了社会工作、网络工程、物流管理、金融学、软件工程、学前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等13个本科专业。进一步扩大了在校生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5.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课实验室、新专业实验室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保证了实验开出率,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在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方面,构建了以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自主性的科技活动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出台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同时,学校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与相关行业、企业、地方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办学优势,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内培外引”的措施,建设了一支以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风优良的师资队伍,确保专业建设质量。
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学科交叉与融合做得不够,理工结合、文理渗透还未真正深入到专业建设中。麦可思公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红黄绿牌”本科专业名单中,我校涉及的红黄牌专业有13个,其中红牌专业8个,黄牌专业5个。
2.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各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在现有的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工学专业5个,占83.33%,农学专业1个,占16.67%;6个省级品牌专业中,工学专业5个,占83.33%,农学专业1个,占16.67%;5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中,工学专业4个,占80%,农学专业1个,占20%。在现有的特色品牌专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工学和农学专业,二者仅占专业总数的43.96%;而占到专业总数56.04%的理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专业却无一涉及。
3.新办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新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强。
4.实践教学条件亟待改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随着人才培养中实践环节的不断加强和物价的上涨,用于学生实验实习、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的耗材使用量大,现有预算中用于实验实习、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的经费缺口较大。资源共享不足,运行机制不活。
三、加强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强专业建设,既要学校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发挥院(系)的主体作用,要不断完善由校领导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专业建设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校教学委员会作用,在认真研究国家、湖北省、学校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用人单位需要,加强对新专业建设及现有专业调整改造的指导,充分论证专业建设方案。充分发挥院(系)的主体作用,组织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实施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采取扎实有效的建设措施,确保专业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老、中、青教师相结合,形成传、帮、带的师资培养机制。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开展校级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教學名师的骨干和示范作用。组织实施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认证制度,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努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3.优化专业布局与结构。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或专业方向,建立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对具有明显特色和学科优势的专业要做强;对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要做大;对竞争力不强且贡献力不足的专业要大力改造和调整。
4.大力开展品牌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加强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的内涵建设,加大校级重点专业建设力度,形成专业建设的示范效应。加强特色、品牌、重点专业的调研论证工作,科学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评估验收制度,加强专业评估。
5.加大新办专业建设力度。加大对新办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和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新办专业评估检查,加大对专业负责人的考核和奖惩力度,逐步形成新办专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认真研究专业建设发展规律,深入开展市场调查,扶持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和新建专业,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
6.加强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作用大、影响大的课程,力争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加大双语课程建设力度,确保双语教学质量。实行教师课程负责制,由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本门课程的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保证。
7.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改革,全面推动实验室实现开放管理,健全校与院(系)两级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认真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立在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科技创新制度,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8.完善专业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专业申报程序。新办专业要将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对准备申报专业进行充分调研,合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健全专业建设评估与检查制度。完善品牌专业评估制度、新办专业合格评估制度。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对传统专业、新办专业、优势专业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良性竞争机制。
长期的办学实践证明,只有加强专业建设领导,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凝聚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优势品牌专业,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专业评估体系,才能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汪萍(1981-),女(汉族),湖北红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关键词: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96-03
专业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竞争能力以及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从一定意义上说,专业建设情况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我校专业建设现状
1.科学制定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为持续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学校确立了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定位,提出“专业建设始终要与国家、社会、区域、行业的需要相结合,与学科发展相促进,与人才培养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外延扩展和内涵强化相结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导向,丰富专业内涵,凸显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学校对专业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适时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全面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执行依据。
2.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形成了多学科结合、适应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格局。目前,我校拥有91个本科专业,覆盖了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30个,占32.97%;理学专业15个,占16.48%;农学专业10个,占10.99%;管理学专业11个,占12.09%;文学专业5个,占5.49%;教育学专业4个,占4.40%;医学专业2个,占2.20%;法学专业3个,占3.30%;经济学专业3个,占3.30%;历史学专业1个,占1.10%;艺术学专业7个,占7.69%。基本形成了以工学、理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整体专业格局。
3.建设特色与品牌专业。学校遵循“结构优化、评建结合、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持续推进”原则,培育了一批实力强的优势学科,重点建设了“资源勘查工程”、“勘查工程与技术”、“农学”、“石油工程”等6个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自動化”、“土木工程”、“应用化学”等11个省级品牌专业,以及“汉语言文学”、“物理学”、“建筑学”、“会计学”等22个校级重点专业。通过特色、品牌、重点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建设向学科群建设的转变,建构了优势学科专业群,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专业发展局面。
4.适时增设新办专业。自2006年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原有的学科专业为基础,通过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内涵改造,有计划地增设了社会工作、网络工程、物流管理、金融学、软件工程、学前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等13个本科专业。进一步扩大了在校生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5.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课实验室、新专业实验室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保证了实验开出率,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在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方面,构建了以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自主性的科技活动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出台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同时,学校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与相关行业、企业、地方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办学优势,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内培外引”的措施,建设了一支以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风优良的师资队伍,确保专业建设质量。
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学科交叉与融合做得不够,理工结合、文理渗透还未真正深入到专业建设中。麦可思公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红黄绿牌”本科专业名单中,我校涉及的红黄牌专业有13个,其中红牌专业8个,黄牌专业5个。
2.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各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在现有的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工学专业5个,占83.33%,农学专业1个,占16.67%;6个省级品牌专业中,工学专业5个,占83.33%,农学专业1个,占16.67%;5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中,工学专业4个,占80%,农学专业1个,占20%。在现有的特色品牌专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工学和农学专业,二者仅占专业总数的43.96%;而占到专业总数56.04%的理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专业却无一涉及。
3.新办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新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强。
4.实践教学条件亟待改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随着人才培养中实践环节的不断加强和物价的上涨,用于学生实验实习、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的耗材使用量大,现有预算中用于实验实习、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的经费缺口较大。资源共享不足,运行机制不活。
三、加强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强专业建设,既要学校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发挥院(系)的主体作用,要不断完善由校领导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专业建设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校教学委员会作用,在认真研究国家、湖北省、学校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用人单位需要,加强对新专业建设及现有专业调整改造的指导,充分论证专业建设方案。充分发挥院(系)的主体作用,组织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实施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采取扎实有效的建设措施,确保专业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老、中、青教师相结合,形成传、帮、带的师资培养机制。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开展校级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教學名师的骨干和示范作用。组织实施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认证制度,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努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3.优化专业布局与结构。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或专业方向,建立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对具有明显特色和学科优势的专业要做强;对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要做大;对竞争力不强且贡献力不足的专业要大力改造和调整。
4.大力开展品牌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加强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的内涵建设,加大校级重点专业建设力度,形成专业建设的示范效应。加强特色、品牌、重点专业的调研论证工作,科学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评估验收制度,加强专业评估。
5.加大新办专业建设力度。加大对新办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和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新办专业评估检查,加大对专业负责人的考核和奖惩力度,逐步形成新办专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认真研究专业建设发展规律,深入开展市场调查,扶持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和新建专业,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
6.加强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作用大、影响大的课程,力争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加大双语课程建设力度,确保双语教学质量。实行教师课程负责制,由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本门课程的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保证。
7.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改革,全面推动实验室实现开放管理,健全校与院(系)两级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认真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立在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科技创新制度,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8.完善专业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专业申报程序。新办专业要将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对准备申报专业进行充分调研,合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健全专业建设评估与检查制度。完善品牌专业评估制度、新办专业合格评估制度。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对传统专业、新办专业、优势专业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良性竞争机制。
长期的办学实践证明,只有加强专业建设领导,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凝聚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优势品牌专业,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专业评估体系,才能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汪萍(1981-),女(汉族),湖北红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