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翔的种子
在长达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每种植物都演化出了自己独特的传播种子的方式。有些种子的外皮上生有刺毛和倒钩,或者能分泌出黏液,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粘在动物身上开始免费的“旅行”;有些植物的果实色彩鲜艳、香甜多汁,这样就能吸引动物来“品尝”自己,而它们的种子也就随之被传播出去。在这里,我们要介绍的是靠风传播种子的植物,这些植物的种子外皮上都披着一层白色的绒毛,形态也各不相同。
在北方,到了春天,空中、地上、水面到处都落满了白色的飞絮,像是刚下了一层薄薄的雪。如果抓起一团絮毛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些小颗粒。原来,杨花、柳絮是杨柳科植物在果实成熟后裂开,释放出来的带有絮状绒毛的种子。在古代,它们经常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感叹,留下了许多作品。如“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就是借用漫天飞舞的杨花、柳絮来表达别离之情。
在小学课本里有过这样一段著名的描写:“凉凉的秋风吹在蒲公英身上,顿时,天空中飘起了一顶顶小小的‘降落伞’,蒲公英的妈妈是靠着风力来传播它的种子娃娃的,让风带着孩子们四处生根发芽。”其实,蒲公英所属的菊科植物大多都生有这种伞形绒毛,如鸦葱、小飞蓬、苦苣莱、莴苣等。
白头翁的种子刚刚发育时,长出的是白色里夹杂着棕色的绒毛,随着种子一天天成熟,外皮的水分逐渐散失,等到它们完全熟透时,就彻底变成白色了。同样生有头状绒毛的植物种子还有铁线莲,全身都是毛茸茸的,但它的绒毛没有那么长,仔细看的话,还能看见藏在绒毛下的绿色的子房。
萝蘼是一种藤本植物,靠缠绕在其他植物上生活。它的果实被一个坚硬的壳包裹着。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果壳就会裂开,里面的种子从一端生长出若干根银丝,发散开来,朝着蓝天深处飞去。
这些植物的种子,靠着种皮上的这些毛茸茸的“外衣”,伴着风儿热情地飞翔。因为它们只有随风漂泊,才能让自己的后代走得更远。
会出汗的植物
夏天的早晨,到野外去走走,可以看见从很多植物叶子的尖端或边缘,会有一滴滴水珠淌下来,好像在流汗。有人说,这不就是露水吗?可是,如果我们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亮晶晶的水珠慢慢地从植物叶片的尖端冒出来,逐渐增大,然后再掉落下来;接着,叶尖又重新冒出水珠……一滴接一滴,连续不断。显然,这不是露水,因为露水应该布满叶面。那么,这些水珠应该是从植物体内冒出来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植物叶片的尖端或边缘长有一种小孔,叫作水孔。它和植物体内负责运输水分与无机盐的导管相通。植物体内的水分可以不断地通过这些水孔排出体外。平时,当外界的气候比较干燥的时候,从水孔排出的水分很快就蒸发散失了,所以我们看不到叶尖上有水珠积聚起来。如果外界的温度很高,湿度很大,高温就会使根的吸收作用变得旺盛,湿度过大则会阻止水分从气孔中蒸散出去。这样,水分就只好直接从水孔中流出来。在植物生理学上,这种现象叫作“吐水”。它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为在夏日,白天的高温使植物的根不停地吸取土壤中的水分,而到了夜间,蒸腾作用减弱,湿度又大,植物体内的水分过剩,就会开始“吐水”。
“哭泣”的植物
植物的这种“吐水”现象,在稻、麦、玉米等禾谷类植物中经常发生,在芋艿、金莲花等植物身上也很常见。芋艿在“吐水”最多的时候,每分钟可以滴下190多滴水珠,一个夜晚就可流出10~100毫升的清水!在热带森林中的某些木本植物,在“吐水”时,水珠会滴滴答答地向下掉,好像在“哭泣”,当地居民干脆把它们叫作“哭泣树”。中美洲多米尼加的雨蕉,在温度高、昼夜温差大、水蒸气接近饱和以及无风的情况下,也会开始这样“哭泣”。当地人把雨蕉的这种表现当作下雨的征兆。“要知天下雨,先看雨蕉哭不哭。”因此,他们都喜欢在自己的住宅附近种上一棵雨蕉。作为预报晴雨之用。
在长达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每种植物都演化出了自己独特的传播种子的方式。有些种子的外皮上生有刺毛和倒钩,或者能分泌出黏液,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粘在动物身上开始免费的“旅行”;有些植物的果实色彩鲜艳、香甜多汁,这样就能吸引动物来“品尝”自己,而它们的种子也就随之被传播出去。在这里,我们要介绍的是靠风传播种子的植物,这些植物的种子外皮上都披着一层白色的绒毛,形态也各不相同。
在北方,到了春天,空中、地上、水面到处都落满了白色的飞絮,像是刚下了一层薄薄的雪。如果抓起一团絮毛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些小颗粒。原来,杨花、柳絮是杨柳科植物在果实成熟后裂开,释放出来的带有絮状绒毛的种子。在古代,它们经常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感叹,留下了许多作品。如“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就是借用漫天飞舞的杨花、柳絮来表达别离之情。
在小学课本里有过这样一段著名的描写:“凉凉的秋风吹在蒲公英身上,顿时,天空中飘起了一顶顶小小的‘降落伞’,蒲公英的妈妈是靠着风力来传播它的种子娃娃的,让风带着孩子们四处生根发芽。”其实,蒲公英所属的菊科植物大多都生有这种伞形绒毛,如鸦葱、小飞蓬、苦苣莱、莴苣等。
白头翁的种子刚刚发育时,长出的是白色里夹杂着棕色的绒毛,随着种子一天天成熟,外皮的水分逐渐散失,等到它们完全熟透时,就彻底变成白色了。同样生有头状绒毛的植物种子还有铁线莲,全身都是毛茸茸的,但它的绒毛没有那么长,仔细看的话,还能看见藏在绒毛下的绿色的子房。
萝蘼是一种藤本植物,靠缠绕在其他植物上生活。它的果实被一个坚硬的壳包裹着。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果壳就会裂开,里面的种子从一端生长出若干根银丝,发散开来,朝着蓝天深处飞去。
这些植物的种子,靠着种皮上的这些毛茸茸的“外衣”,伴着风儿热情地飞翔。因为它们只有随风漂泊,才能让自己的后代走得更远。
会出汗的植物
夏天的早晨,到野外去走走,可以看见从很多植物叶子的尖端或边缘,会有一滴滴水珠淌下来,好像在流汗。有人说,这不就是露水吗?可是,如果我们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亮晶晶的水珠慢慢地从植物叶片的尖端冒出来,逐渐增大,然后再掉落下来;接着,叶尖又重新冒出水珠……一滴接一滴,连续不断。显然,这不是露水,因为露水应该布满叶面。那么,这些水珠应该是从植物体内冒出来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植物叶片的尖端或边缘长有一种小孔,叫作水孔。它和植物体内负责运输水分与无机盐的导管相通。植物体内的水分可以不断地通过这些水孔排出体外。平时,当外界的气候比较干燥的时候,从水孔排出的水分很快就蒸发散失了,所以我们看不到叶尖上有水珠积聚起来。如果外界的温度很高,湿度很大,高温就会使根的吸收作用变得旺盛,湿度过大则会阻止水分从气孔中蒸散出去。这样,水分就只好直接从水孔中流出来。在植物生理学上,这种现象叫作“吐水”。它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为在夏日,白天的高温使植物的根不停地吸取土壤中的水分,而到了夜间,蒸腾作用减弱,湿度又大,植物体内的水分过剩,就会开始“吐水”。
“哭泣”的植物
植物的这种“吐水”现象,在稻、麦、玉米等禾谷类植物中经常发生,在芋艿、金莲花等植物身上也很常见。芋艿在“吐水”最多的时候,每分钟可以滴下190多滴水珠,一个夜晚就可流出10~100毫升的清水!在热带森林中的某些木本植物,在“吐水”时,水珠会滴滴答答地向下掉,好像在“哭泣”,当地居民干脆把它们叫作“哭泣树”。中美洲多米尼加的雨蕉,在温度高、昼夜温差大、水蒸气接近饱和以及无风的情况下,也会开始这样“哭泣”。当地人把雨蕉的这种表现当作下雨的征兆。“要知天下雨,先看雨蕉哭不哭。”因此,他们都喜欢在自己的住宅附近种上一棵雨蕉。作为预报晴雨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