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结合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新要求,加快对现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制约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进行改革,以便更好的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加快;职教;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21世纪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的特点是以科技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要来看,未来的人才素质差别不仅在于知识的多寡,更在于综合素质的高低。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结合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新要求,加快对现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制约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进行改革,以便更好的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关于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教材是教学之本,为应对入世的挑战,应使新一代职教教材具有实用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一)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使教材建设尽快与国际接轨。
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尽快与国际接轨。
如同经济领域一样,我国入世后,既有对教育发展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加入WTO后,我国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仍需要有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面向基层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需要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结构上缩减或合并与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不相适应的学习专业,并使职业教育教材与之相配套,与国际接轨。入世后国外职业教育的学习结构将影响我国,国外优秀的职教教材也会大量涌入我国校园。因此,我们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和教材出版要有前瞻性研究,要立足21世纪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教教材,培养能胜任多种职业,适应力强、自我调节能力强的新型国际人才。
2、以素质定位为指导思想,编写适应中国职业教育的教材。
一定时期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决定着一定时期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的制定,从而制约和影响教材的建设,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教育界兴起能力定位思潮,我国颁布的《教育法》《职业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材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习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工作,21世纪职业教育理念,立足“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或素质培养”的根本,指导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
(二)“双师型”作者是保证职业教育教材质量的关键
教材建设的质量关键取决于作者,“双师型”师资、教材、实验实践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三项重要基本建设。目前一些普通高校办高职学院,师资缺乏,有的由老教师讲课,或是由研究生开课,他们的理论平较高,但动手能力差,学科知识丰富,职业知识贫乏,很难要求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与实习指导者。由他们编写高职教材,往往是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有的普通高校即办成人教育又办高职学院,师资力量分散,管理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教材不足的情况下往往选用本科、高专甚至中专的教材,这些教材实践内容少,形式单一。而国外教材的作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师不仅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而且还有工程实践经验,很多教授在工业界兼职或曾经有过在工业界工作的背景,这使他们撰写的材料特别注重应用,具有丰富的有工程背景的专利,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从而使抽象的理论易于理解,方便学生学习和操作。所以,在职业教育教材中,我们要注意吸收企业中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参教材编写工作,并注意借鉴国外教材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国外教材中有价值的内容。
(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呼唤创新形教材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改革创新之路”,“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明确指出了教材改革的方向。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要求其教材应遵循”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有特色“的指导思想,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和创新教材的内容和形式。
1合理化分专业,实现教材建设模块化,形成职业教育教材的特色定位。
科学地划分专业,能较好地解决以往专业设置存在的“专业多,学生少,专业服务面较窄”的问题。如湖南省教育部门在农业类专业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改革中,着眼创新,按职业群设置专业,将专业由原来的22个调整为三个,开发为既有全省统一性,又适应各地差异的个性与共性有机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在教材建设的宏观组织上形成了特色。
2基础理论课改革因需而定。
以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为主,适当根据企业要求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调整增删,舍弃陈旧交叉重复的教材,以够用为度。
3专业课程教材创新突出综合性,优化整合构建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如机械类专业课程,原设立的几门专业课,以课程群的组合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各课程自成体系,且交叉重复,各课程知识很难融会贯通、综合运用。通过改革和创新、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四门传统专业课融为一体,形成的机械制造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减少了理论课时数,增加了实践环节,增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能用,会用”,达到了培养复合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四)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教材形式趋向立体出版。
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专职教材建设要解决现代教育技术为职业教育教学服务的问题。如电子工程、机械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技术性课程,需画声同步,知识讲授与技术操作结合。在教材建设中要突破只重视纸质教材的思维定势,积极开发音像教材。计算机辅助教材及多媒体教材,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由呆板性向活泼性转化。同时可以利用因特网新技术,实现教材信息网络化,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渠道,并指导生产实践。
二、职业教育培训中的教学改革策略
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很多新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反过来对培养生产第一线人才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提出了改革要求。为此,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职业学校必须针对这些新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真正培养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来看,我认为其教学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调整培养目标,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8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的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做到:(一)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能从事几种工作所需
要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本人所受教育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二)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
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三)使个人具备在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由此可见,“通才”型人才替代传统的“专才”型人才已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职业教育培训目标。为此,职业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处理社会事务与个人事务的能力;既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生存,又要锻炼学生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实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又要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在改革和构建新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为此,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必须注重拓宽专业口径,扩大专业的覆盖面,课程设置要由强调专门化向宽基础、活模块的综合化方向发展。只有具有科学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的融合
教学内容是职业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近几年来,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固然促进了职业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但目前仍然有不少学校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单一。这些过时的教学内容显然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必须进行改革更新,促进各科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课与基础课加以调整,即要加强基础,又要拓展专业,同时加强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实现宽基础、活模块的综和化专业教育。学校要摒弃专业划分过窄、知识点过细过散的观念,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减少不必要的必修课,并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多掌握一些与自己学专业相关、相近的系列知识,使学生毕业后在职业生涯中有更大的适应性和选择性。其次,要适当增加一定量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教育。从社会发展来看,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既离不开高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文文化和自然科学文化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指导。从知识体系来看,人类的知识体系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职校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一些人文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创造,真正成为能力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最后,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要做道理论与实践并重,以使学生即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获得综和性的专业技术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注意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获得同步发展。
3、改革教学方法,提倡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
江泽民主席曾说:“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体现在职业教育上,就是创业能力。创业不等与创新,但却体现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有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采民主、科学方法。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统的过死,教师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教材及有关的参考书成了教学权威而不可怀疑,在教过程中,学生几乎不敢也没信心和意识对教师的讲解和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而民主的教学方法则恰恰相反,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素、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为学生提供产生创新思维的良好教育环境,有助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一味地把自己当作权威和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要把学生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在轻松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发展。体现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最大限度的运用启发式、直观式、综合式的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4、运用网络教学,强化信息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社会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要注重信息技术的教育,如开设一定的量的信息技术课程,实现网络教育;同时要进一步拓宽课程设置范围,增加信息课程门类,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增加选修课,开设补修课,加强网络课。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会分析、研究、加工、创造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职业教育信息网络,以便把劳动、人事、人才市场及社会各行业部门对人才的供需情况与教育内部的信息加以沟通。此外,作为教师,在工作中要随时注意通过网络了解专业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并及时把它们引入到教学中去,以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科技发展之间的差距,从而培养出专业结构合理、智能结构科学的现代化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在今后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只有把教材改革和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新一代技术工人, 才能真正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关键词: 加快;职教;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21世纪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的特点是以科技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要来看,未来的人才素质差别不仅在于知识的多寡,更在于综合素质的高低。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结合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新要求,加快对现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制约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进行改革,以便更好的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关于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教材是教学之本,为应对入世的挑战,应使新一代职教教材具有实用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一)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使教材建设尽快与国际接轨。
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尽快与国际接轨。
如同经济领域一样,我国入世后,既有对教育发展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加入WTO后,我国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仍需要有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面向基层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需要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结构上缩减或合并与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不相适应的学习专业,并使职业教育教材与之相配套,与国际接轨。入世后国外职业教育的学习结构将影响我国,国外优秀的职教教材也会大量涌入我国校园。因此,我们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和教材出版要有前瞻性研究,要立足21世纪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教教材,培养能胜任多种职业,适应力强、自我调节能力强的新型国际人才。
2、以素质定位为指导思想,编写适应中国职业教育的教材。
一定时期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决定着一定时期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的制定,从而制约和影响教材的建设,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教育界兴起能力定位思潮,我国颁布的《教育法》《职业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材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习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工作,21世纪职业教育理念,立足“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或素质培养”的根本,指导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
(二)“双师型”作者是保证职业教育教材质量的关键
教材建设的质量关键取决于作者,“双师型”师资、教材、实验实践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三项重要基本建设。目前一些普通高校办高职学院,师资缺乏,有的由老教师讲课,或是由研究生开课,他们的理论平较高,但动手能力差,学科知识丰富,职业知识贫乏,很难要求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与实习指导者。由他们编写高职教材,往往是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有的普通高校即办成人教育又办高职学院,师资力量分散,管理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教材不足的情况下往往选用本科、高专甚至中专的教材,这些教材实践内容少,形式单一。而国外教材的作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师不仅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而且还有工程实践经验,很多教授在工业界兼职或曾经有过在工业界工作的背景,这使他们撰写的材料特别注重应用,具有丰富的有工程背景的专利,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从而使抽象的理论易于理解,方便学生学习和操作。所以,在职业教育教材中,我们要注意吸收企业中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参教材编写工作,并注意借鉴国外教材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国外教材中有价值的内容。
(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呼唤创新形教材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改革创新之路”,“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明确指出了教材改革的方向。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要求其教材应遵循”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有特色“的指导思想,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和创新教材的内容和形式。
1合理化分专业,实现教材建设模块化,形成职业教育教材的特色定位。
科学地划分专业,能较好地解决以往专业设置存在的“专业多,学生少,专业服务面较窄”的问题。如湖南省教育部门在农业类专业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改革中,着眼创新,按职业群设置专业,将专业由原来的22个调整为三个,开发为既有全省统一性,又适应各地差异的个性与共性有机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在教材建设的宏观组织上形成了特色。
2基础理论课改革因需而定。
以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为主,适当根据企业要求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调整增删,舍弃陈旧交叉重复的教材,以够用为度。
3专业课程教材创新突出综合性,优化整合构建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如机械类专业课程,原设立的几门专业课,以课程群的组合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各课程自成体系,且交叉重复,各课程知识很难融会贯通、综合运用。通过改革和创新、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四门传统专业课融为一体,形成的机械制造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减少了理论课时数,增加了实践环节,增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能用,会用”,达到了培养复合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四)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教材形式趋向立体出版。
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专职教材建设要解决现代教育技术为职业教育教学服务的问题。如电子工程、机械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技术性课程,需画声同步,知识讲授与技术操作结合。在教材建设中要突破只重视纸质教材的思维定势,积极开发音像教材。计算机辅助教材及多媒体教材,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由呆板性向活泼性转化。同时可以利用因特网新技术,实现教材信息网络化,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渠道,并指导生产实践。
二、职业教育培训中的教学改革策略
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很多新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反过来对培养生产第一线人才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提出了改革要求。为此,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职业学校必须针对这些新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真正培养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来看,我认为其教学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调整培养目标,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8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的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做到:(一)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能从事几种工作所需
要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本人所受教育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二)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
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三)使个人具备在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由此可见,“通才”型人才替代传统的“专才”型人才已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职业教育培训目标。为此,职业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处理社会事务与个人事务的能力;既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生存,又要锻炼学生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实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又要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在改革和构建新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为此,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必须注重拓宽专业口径,扩大专业的覆盖面,课程设置要由强调专门化向宽基础、活模块的综合化方向发展。只有具有科学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的融合
教学内容是职业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近几年来,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固然促进了职业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但目前仍然有不少学校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单一。这些过时的教学内容显然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必须进行改革更新,促进各科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课与基础课加以调整,即要加强基础,又要拓展专业,同时加强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实现宽基础、活模块的综和化专业教育。学校要摒弃专业划分过窄、知识点过细过散的观念,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减少不必要的必修课,并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多掌握一些与自己学专业相关、相近的系列知识,使学生毕业后在职业生涯中有更大的适应性和选择性。其次,要适当增加一定量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教育。从社会发展来看,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既离不开高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文文化和自然科学文化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指导。从知识体系来看,人类的知识体系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职校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一些人文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创造,真正成为能力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最后,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要做道理论与实践并重,以使学生即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获得综和性的专业技术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注意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获得同步发展。
3、改革教学方法,提倡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
江泽民主席曾说:“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体现在职业教育上,就是创业能力。创业不等与创新,但却体现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有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采民主、科学方法。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统的过死,教师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教材及有关的参考书成了教学权威而不可怀疑,在教过程中,学生几乎不敢也没信心和意识对教师的讲解和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而民主的教学方法则恰恰相反,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素、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为学生提供产生创新思维的良好教育环境,有助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一味地把自己当作权威和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要把学生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在轻松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发展。体现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最大限度的运用启发式、直观式、综合式的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4、运用网络教学,强化信息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社会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要注重信息技术的教育,如开设一定的量的信息技术课程,实现网络教育;同时要进一步拓宽课程设置范围,增加信息课程门类,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增加选修课,开设补修课,加强网络课。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会分析、研究、加工、创造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职业教育信息网络,以便把劳动、人事、人才市场及社会各行业部门对人才的供需情况与教育内部的信息加以沟通。此外,作为教师,在工作中要随时注意通过网络了解专业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并及时把它们引入到教学中去,以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科技发展之间的差距,从而培养出专业结构合理、智能结构科学的现代化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在今后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只有把教材改革和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新一代技术工人, 才能真正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