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周介然立于三尺讲台四十年,带出了一批批荆楚弟子;钟情中华文化半世纪,咏出了一篇篇诗词文章,其中夹杂着一些形制各异的对联作品。作为后人,我从故纸残篇中寻觅,在记忆深海处打捞,检点出为数不多的对联遗作,这些看似雕虫小技的文字,暗传出父亲的理念情怀,折射出新旧迥然的时代烙印。
父亲从童年时代的三字经、百家姓的诵读起步,开始了对对联的接触,最初听到看到的对联是“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等等,虽然不大懂,但琅琅上口,好听好记。有时私塾先生还在正课之余,教他们对对子,起始无非是上对下,天对地,白鹤对青莲,风和对日丽,简单容易,却调动起学生们读对联,对对子的浓厚兴趣。父亲曾对我们津津乐道生活中的对联故事:清朝年代,我们松滋县出了个读书人谢元淮。他少时聪慧好学,知书达理,远近乡里,小有名气。有一次名士陶某路过松滋,要见见他。谢元淮稍事整理衣帽前往。相见时,陶名士打量其像貌,他里面穿的是一件绿色小袄,由于整装不周,在袖口处隐隐露出一点绿色,名士笑道:“谢小子暗藏春色”,谢元淮一听,不好意思,一低头,随即谦卑答道:“陶大人明察秋毫”,名士听后,好不惊讶,连称“绝配,好联”,十分赞赏他的才华机敏和礼数。我听后,好不羡慕!父亲又说:“对对联,是高雅之事,但也不是那样的难事,只要有心,勤于积累,敏于联想,总会有所成的。”
在武汉大学求学期间,父亲一方面在生物专业学科领地勤耕细作,一方面师从费季刚教授攻读国学,钻研诗经、尔雅、离骚。下面两副对联,正是这段求学生活的真实写照:
爱读章华博物志
闲参屈子离骚词
曾经瓯海探骊颔
亦向匡山采凤芝
就是在瓯海、匡山作生物实习、标本采集的日子里,他也时时留意,随身记录名家名联,并不辍习作。
庐山实习十余天,满载而归下山来,父亲情志满满,日记中云:“留连经旬之庐山,终须一别。回忆登山临水,折草寻花,俯仰之间,竟成陈迹。下岭之后,一鞭残阳,十里平原。过沙河站,行湖滨十余里,晚风纤弱,凫鸥轻泛”,父触景生情,引经据典,咏成一联:
雁阵冲寒,声断衡阳之浦
渔舟唱晚,响穷鼓蠡之滨
武大毕业后,父亲在武汉市的中学中专任教逾十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山河飘零,他随任教的学校颠沛流离于巴东、松滋、长阳、荆州、沙市,艰难执教,感触良多,对联创作中颇有流露。
苦竹甘泉资憩息
残山剩水遍徘徊
华表隐闻白鹤叹
章台空见绿杨妆
行年五十惭知命
书债寻常叹屡空
从联语中的典故和地标物,可依稀看到在战乱岁月里,撰稿人的郁闷咏叹:第一联,在松滋街河市任教时的无可奈何,有力使不上,处于“憩息”、“徘徊”的苦闷之中。第二联,抗战胜利了,但内战又起,虽然学校先后定址在荆州华表旁、沙市章华寺前,但身处国民党统治之下,父亲和同事们也只能“隐闻白鹤叹”、“空见绿杨妆”!第三联,战乱绵延,岁月倥偬,不知不觉,自己已到“知天命”之年,回首既往,满目疮痍,不由得“惭知命”“叹屡空”。嗟乎,泱泱中华大国,在外辱内困的时代,竟放不下一张书桌、三尺讲台!
父亲攻书求学,传道授业遍及荆楚,但其人生屐印多留在松滋、荆沙。从有限的楹联中,可窥见他对家乡山水、荆沙名胜的赤诚情怀。
在松滋老城任教的年月,父亲醉心于松北的田园风光,周末,星期日,常常徜徉阡陌,流连忘返。心有所思,笔有所出。
青莲出水亭亭立
粉蝶寻花款款飞
此联运思,双管齐下,从色彩(一红一绿),姿态(一静一动),两两相对而出,展现出盛春时节,万物争荣的立体画卷。
雨过秧苗涨绿,绿满天涯
风吹麦浪翻黄,黄泛心头
混混泉流沼泽
习习风吹草陌
以上两联,紧扣和风细雨,动静相生,绘出了在农民的辛勤劳作下,松北湖乡迷人的仲夏风光,风调雨顺、丰收在望的喜人征兆。
绿橘黄橙初上市
冰莲雪藕未盈车
——老城集市
这是对早上市的时令蔬菜水果的别致运笔,父亲紧扣文旨——早,“初”“未”两字遣用精当,“绿”“黄”“冰”“雪”用色丰润,把果农菜农早获丰收的喜悦和顾客路人的口胃,俏皮地提调起来。
居于父亲诗词对联主导地位的始终是人民,人民创造历史,主宰一切。1958年松滋兴修水利起高潮,亚洲第一大土坝——洈水水库工程自不待说,就是在松滋一隅,宝塔水库的修建也颇具规模。修建过程中,父亲先后两次来到工地,目睹银锄飞舞,地动山摇的宏伟场面,异常振奋。竣工之日,撰成一联,以示庆贺:
神工鬼斧惊雷电,石破渠进
穷山恶水换容颜,田润苗栽
记得是一九五七年五一节,父亲借助收音机和报纸照片,亲历了首都群众集会游行的盛况,目睹毛主席、伏罗希洛夫同登楼,亚非拉欧贵宾齐观礼,国威民强,令人感奋。父遂撰联:
锦浪奔流人汇海
红旗招展光映日
欧亚国宾齐感动
中苏元首倍亲密
——首都五一庆典
回顾解放前在武汉的生活,父亲对天堑长江阻隔南北两岸之苦,深有感触,闻听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喜作对联,激情讴歌:
九省通衢绾武汉
千秋奇迹靖风潮
再无天堑限南北
若有垂虹贯霁霄
——赞武汉长江大桥
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身居松滋一隅的父亲,为一九五七年春节撰联:
合作永无剥削患
丰收哪有饥寒号 儿童戏采争披帛
父老衔杯且漱醪
把大人喜喝团年酒,小孩化装踩高桥的喜庆镜头定格在红纸上。
作为文教工作者,对当时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著作发表,“双百”方针的提出,连声叫好,自己也跃跃欲试,一方面检点自己的诗文著作,一方面深入探讨国学。有联可证:
百花齐放园林阔
诸子争鸣学术优
故纸钻研爰寄兴
残篇检点待从头
读书之余,我用集联的形式,把父亲诗词中的句子调集成联,如:
金鸡唱晓,大地忽惊梦
朝霞迎日,平林渐启扉
父亲看后说:“可以一试。但集联只是对联撰写中的一支,不是主流,忌多忌滥。就是集联,也应多搜索于名家,不要考虑我的。”
父亲看重历史,展望未来,咏诗作联中,对民族先贤,历史人物,力求公正评价。
上世纪四十年代,辛亥革命纪念日,他怀着对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无限崇敬的心情撰写一联,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多有影响。
浩气英风,东南半壁河山壮
天经地义,简策千秋著述多
还曾代表省立四高,为纪念湖北籍的历史名人黎元洪撰联:
铁血建共和,一代元勋,千秋伟业
荣哀动江汉,六军缟素,万户馨香
解放后,我曾问父亲:“黎元洪是旧时代的民国总统,您那时作对联悼念他,合适吗?”父亲说:“历史人物是客观存在,我们应正确对待,不能一概否定,何况黎元洪是辛亥革命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功有过,对他公允定位,好像没有什么不妥。”后查史实,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武汉市政府投资1000万,修建市级文物——黎元洪墓,将其扩建为黎元洪陵园,内含黎公亭、黎公碑等景点。纵观此事,从历史到现实,我颇有感触。
对平民百姓,普通劳动者,他也是情怀博大,尊重人家。父亲在省立四高有一位资深的同事王国康先生,五十岁时,父亲咏诗作对,给他贺寿,盛赞其学识与人品:
芝兰九畹临风秀
桃李三春带露滋
学术湛深书满架
胸襟潇洒酒满卮
父亲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通。1960年年末的一天晚上,城东乡批准入伍的新兵,踏着积雪来到学校参加欢送大会,窗外瑞雪飘飘,室内热气腾腾,父亲到场,一睹盛况,当即口占一联,以壮行色:
壮气展红旗 雄心凌白雪
时光在推移,父亲对联创作又辟蹊径:让对联作为谜语的载体,融情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如:
瓦上瓜皮白 庭前柳絮茸
——打一自然现象(谜底:小雪)
深草藏牛角 疏篱露马蹄
——打一繁体字(谜底:蕪)
视野开阔,情致浓冽,父亲的对联创作之路好似越走越亮堂。
作为儿子,追随家父左右,耳闻目染,学习、修炼的环境不算差,但我总觉得对联创作格调高雅,讲求功底技巧,本人根浅底薄,不敢造次。仅1987年有一副春联参评于松滋楹联学会,算是公开示人,现抄录于后,祝福我们的美好时代,告慰先父的在天之灵。
千帆竞发改革浪潮连天涌
一元伊始文苑奇葩向阳开
周章轼,高级教师,湖北省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成员。执教中学语文五十年,践行纵横捭阖、水欢鱼跃的大语文教育观,致力于“三段六步多课型能级递进式单元教学”研究及多科同步两法(教法、学法)实验,总结出“思路追踪”、“板块碰撞”、“神游写作”教学法。在59家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教研文章300多篇,出版文集《徜徉在语文世界里》。责任编校:李发舜
父亲从童年时代的三字经、百家姓的诵读起步,开始了对对联的接触,最初听到看到的对联是“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等等,虽然不大懂,但琅琅上口,好听好记。有时私塾先生还在正课之余,教他们对对子,起始无非是上对下,天对地,白鹤对青莲,风和对日丽,简单容易,却调动起学生们读对联,对对子的浓厚兴趣。父亲曾对我们津津乐道生活中的对联故事:清朝年代,我们松滋县出了个读书人谢元淮。他少时聪慧好学,知书达理,远近乡里,小有名气。有一次名士陶某路过松滋,要见见他。谢元淮稍事整理衣帽前往。相见时,陶名士打量其像貌,他里面穿的是一件绿色小袄,由于整装不周,在袖口处隐隐露出一点绿色,名士笑道:“谢小子暗藏春色”,谢元淮一听,不好意思,一低头,随即谦卑答道:“陶大人明察秋毫”,名士听后,好不惊讶,连称“绝配,好联”,十分赞赏他的才华机敏和礼数。我听后,好不羡慕!父亲又说:“对对联,是高雅之事,但也不是那样的难事,只要有心,勤于积累,敏于联想,总会有所成的。”
在武汉大学求学期间,父亲一方面在生物专业学科领地勤耕细作,一方面师从费季刚教授攻读国学,钻研诗经、尔雅、离骚。下面两副对联,正是这段求学生活的真实写照:
爱读章华博物志
闲参屈子离骚词
曾经瓯海探骊颔
亦向匡山采凤芝
就是在瓯海、匡山作生物实习、标本采集的日子里,他也时时留意,随身记录名家名联,并不辍习作。
庐山实习十余天,满载而归下山来,父亲情志满满,日记中云:“留连经旬之庐山,终须一别。回忆登山临水,折草寻花,俯仰之间,竟成陈迹。下岭之后,一鞭残阳,十里平原。过沙河站,行湖滨十余里,晚风纤弱,凫鸥轻泛”,父触景生情,引经据典,咏成一联:
雁阵冲寒,声断衡阳之浦
渔舟唱晚,响穷鼓蠡之滨
武大毕业后,父亲在武汉市的中学中专任教逾十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山河飘零,他随任教的学校颠沛流离于巴东、松滋、长阳、荆州、沙市,艰难执教,感触良多,对联创作中颇有流露。
苦竹甘泉资憩息
残山剩水遍徘徊
华表隐闻白鹤叹
章台空见绿杨妆
行年五十惭知命
书债寻常叹屡空
从联语中的典故和地标物,可依稀看到在战乱岁月里,撰稿人的郁闷咏叹:第一联,在松滋街河市任教时的无可奈何,有力使不上,处于“憩息”、“徘徊”的苦闷之中。第二联,抗战胜利了,但内战又起,虽然学校先后定址在荆州华表旁、沙市章华寺前,但身处国民党统治之下,父亲和同事们也只能“隐闻白鹤叹”、“空见绿杨妆”!第三联,战乱绵延,岁月倥偬,不知不觉,自己已到“知天命”之年,回首既往,满目疮痍,不由得“惭知命”“叹屡空”。嗟乎,泱泱中华大国,在外辱内困的时代,竟放不下一张书桌、三尺讲台!
父亲攻书求学,传道授业遍及荆楚,但其人生屐印多留在松滋、荆沙。从有限的楹联中,可窥见他对家乡山水、荆沙名胜的赤诚情怀。
在松滋老城任教的年月,父亲醉心于松北的田园风光,周末,星期日,常常徜徉阡陌,流连忘返。心有所思,笔有所出。
青莲出水亭亭立
粉蝶寻花款款飞
此联运思,双管齐下,从色彩(一红一绿),姿态(一静一动),两两相对而出,展现出盛春时节,万物争荣的立体画卷。
雨过秧苗涨绿,绿满天涯
风吹麦浪翻黄,黄泛心头
混混泉流沼泽
习习风吹草陌
以上两联,紧扣和风细雨,动静相生,绘出了在农民的辛勤劳作下,松北湖乡迷人的仲夏风光,风调雨顺、丰收在望的喜人征兆。
绿橘黄橙初上市
冰莲雪藕未盈车
——老城集市
这是对早上市的时令蔬菜水果的别致运笔,父亲紧扣文旨——早,“初”“未”两字遣用精当,“绿”“黄”“冰”“雪”用色丰润,把果农菜农早获丰收的喜悦和顾客路人的口胃,俏皮地提调起来。
居于父亲诗词对联主导地位的始终是人民,人民创造历史,主宰一切。1958年松滋兴修水利起高潮,亚洲第一大土坝——洈水水库工程自不待说,就是在松滋一隅,宝塔水库的修建也颇具规模。修建过程中,父亲先后两次来到工地,目睹银锄飞舞,地动山摇的宏伟场面,异常振奋。竣工之日,撰成一联,以示庆贺:
神工鬼斧惊雷电,石破渠进
穷山恶水换容颜,田润苗栽
记得是一九五七年五一节,父亲借助收音机和报纸照片,亲历了首都群众集会游行的盛况,目睹毛主席、伏罗希洛夫同登楼,亚非拉欧贵宾齐观礼,国威民强,令人感奋。父遂撰联:
锦浪奔流人汇海
红旗招展光映日
欧亚国宾齐感动
中苏元首倍亲密
——首都五一庆典
回顾解放前在武汉的生活,父亲对天堑长江阻隔南北两岸之苦,深有感触,闻听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喜作对联,激情讴歌:
九省通衢绾武汉
千秋奇迹靖风潮
再无天堑限南北
若有垂虹贯霁霄
——赞武汉长江大桥
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身居松滋一隅的父亲,为一九五七年春节撰联:
合作永无剥削患
丰收哪有饥寒号 儿童戏采争披帛
父老衔杯且漱醪
把大人喜喝团年酒,小孩化装踩高桥的喜庆镜头定格在红纸上。
作为文教工作者,对当时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著作发表,“双百”方针的提出,连声叫好,自己也跃跃欲试,一方面检点自己的诗文著作,一方面深入探讨国学。有联可证:
百花齐放园林阔
诸子争鸣学术优
故纸钻研爰寄兴
残篇检点待从头
读书之余,我用集联的形式,把父亲诗词中的句子调集成联,如:
金鸡唱晓,大地忽惊梦
朝霞迎日,平林渐启扉
父亲看后说:“可以一试。但集联只是对联撰写中的一支,不是主流,忌多忌滥。就是集联,也应多搜索于名家,不要考虑我的。”
父亲看重历史,展望未来,咏诗作联中,对民族先贤,历史人物,力求公正评价。
上世纪四十年代,辛亥革命纪念日,他怀着对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无限崇敬的心情撰写一联,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多有影响。
浩气英风,东南半壁河山壮
天经地义,简策千秋著述多
还曾代表省立四高,为纪念湖北籍的历史名人黎元洪撰联:
铁血建共和,一代元勋,千秋伟业
荣哀动江汉,六军缟素,万户馨香
解放后,我曾问父亲:“黎元洪是旧时代的民国总统,您那时作对联悼念他,合适吗?”父亲说:“历史人物是客观存在,我们应正确对待,不能一概否定,何况黎元洪是辛亥革命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功有过,对他公允定位,好像没有什么不妥。”后查史实,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武汉市政府投资1000万,修建市级文物——黎元洪墓,将其扩建为黎元洪陵园,内含黎公亭、黎公碑等景点。纵观此事,从历史到现实,我颇有感触。
对平民百姓,普通劳动者,他也是情怀博大,尊重人家。父亲在省立四高有一位资深的同事王国康先生,五十岁时,父亲咏诗作对,给他贺寿,盛赞其学识与人品:
芝兰九畹临风秀
桃李三春带露滋
学术湛深书满架
胸襟潇洒酒满卮
父亲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通。1960年年末的一天晚上,城东乡批准入伍的新兵,踏着积雪来到学校参加欢送大会,窗外瑞雪飘飘,室内热气腾腾,父亲到场,一睹盛况,当即口占一联,以壮行色:
壮气展红旗 雄心凌白雪
时光在推移,父亲对联创作又辟蹊径:让对联作为谜语的载体,融情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如:
瓦上瓜皮白 庭前柳絮茸
——打一自然现象(谜底:小雪)
深草藏牛角 疏篱露马蹄
——打一繁体字(谜底:蕪)
视野开阔,情致浓冽,父亲的对联创作之路好似越走越亮堂。
作为儿子,追随家父左右,耳闻目染,学习、修炼的环境不算差,但我总觉得对联创作格调高雅,讲求功底技巧,本人根浅底薄,不敢造次。仅1987年有一副春联参评于松滋楹联学会,算是公开示人,现抄录于后,祝福我们的美好时代,告慰先父的在天之灵。
千帆竞发改革浪潮连天涌
一元伊始文苑奇葩向阳开
周章轼,高级教师,湖北省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成员。执教中学语文五十年,践行纵横捭阖、水欢鱼跃的大语文教育观,致力于“三段六步多课型能级递进式单元教学”研究及多科同步两法(教法、学法)实验,总结出“思路追踪”、“板块碰撞”、“神游写作”教学法。在59家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教研文章300多篇,出版文集《徜徉在语文世界里》。责任编校:李发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