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学科,其不仅承载着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情感和修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将艺术性作为主要的方向和目标,教师需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同时有效的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习环境,从而将自身的见解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对此,文章简要的阐述我国中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同时提出了通过情感性和创造性两个方面实现语文教学艺术性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情感性和创造性;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
引言
经过相关教研人员的分析和研究表明,所谓语文教学艺术就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人格得到完善。其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充实学生的知识,使其情感得到升华,同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鼓励和支持,保证其在愉快的思维中学习。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型的优秀人才。
1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受到我国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成绩,增加了学生的任务量,通过海量的练习和教师的反复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的人文特点,同时也无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对此,相关教研人员对很多毕业生和在读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大部分的学生的体会都是相同的,即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任何的乐趣,各种练习题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对语文仅有的兴趣和热情都被庞大的作业量逐渐的摧毁。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也在调查中表达自身的感受,对语文的教学方法充满了疑惑,找不到适合的方式,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2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施情感性教学
2.1積极引导学生,提升课堂的灵动性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的指引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使其真正的融入到文章的情景中,感受作者的此时此刻的心情,通过自身的理解来解析文章,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有效的提升其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这篇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见解描绘康桥的景象,陈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通过阅读学生不难会总结出康桥的优美、静谧,同时还能感受到作者感伤和忧郁的心情。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分析,为其指引准确的思路,这样学生就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切实的丰富自身的情感。
2.2潜心会文,领悟文章的情感
我国的大部分中学语文教材都是非常优秀的,不仅有华丽的辞藻,同时还具备丰富多彩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自身的素养对其进行解读,从而发掘其中的艺术美和人性美,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领悟其中的情感。比如《再别康桥》中的诗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前者是将金柳比作新娘,在夕阳的照映下美妙的形象,而后者则是将自身比作水草,充分体现了自身不合离别的伤感。通过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可以切实的体会到作者复杂的心理,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
2.3通过语言丰富课堂
语言是语文教学艺术中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与文章的角色融为一体,在面对不同的讲学内容时,可以化身为诗人、哲学家、甚至是可怜的乞讨者。想要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生动的形象,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功底,通过语气和肢体的结合来丰富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就是作者,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容易的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和情感,从而受到熏陶,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
3.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创造性思维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语文学习中,任何的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只有保证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有效的拓展其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和场景进行想象,同时还要揣摩人物的性格、动作和心理等,对文章中留有构思节点的部分进行创造性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联想,将自身融入到文章中,从而产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不尽长江”来引导学生想象历史的更替、时间的流逝、结合自身的实际检验自己是否虚度光阴。通过“无边落木萧萧下”引导学生想象人在迟暮之年的颓废、时光流逝却一事无成的无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文章中的诗情画意,还能切实的提升其想象力,从而拓展其创造性思维。
3.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期间,学生能够自主的发问比其靠自身的能力解决问题还要可贵,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提问,并且要教导其质疑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可以来自于不同的方面,比如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文章中使用的陌生词汇和修辞手法,甚至是标点符号。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排斥学生的提问,而是根据其实际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对于大多数学生都疑惑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其当作重点内容用一堂课的时间为所有同学解答。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提问的主动性,同时还加强了其自身的质疑能力。其实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等级,教师要对其充满信任,相信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与学生足够的发言权,通过这份信任和尊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相对放松、愉悦的平台上展示自身的才能,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创造性,使其逐渐成长为对国家发展建设有用的人才。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造性和情感性的教学模式是实现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切实的转变自身的思想和教学方式,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通过在教学工作中实施创造性和情感性的教学,保证学生可以全方位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心商MQ——学生最新成功法宝》王极盛著,工商出版社,1997年
[2]《情感智商》(美)丹尼尔·戈尔曼著,耿文秀、查波泽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3]《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端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4]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5]张天宝《新课程与课程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情感性和创造性;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
引言
经过相关教研人员的分析和研究表明,所谓语文教学艺术就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人格得到完善。其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充实学生的知识,使其情感得到升华,同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鼓励和支持,保证其在愉快的思维中学习。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型的优秀人才。
1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受到我国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成绩,增加了学生的任务量,通过海量的练习和教师的反复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的人文特点,同时也无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对此,相关教研人员对很多毕业生和在读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大部分的学生的体会都是相同的,即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任何的乐趣,各种练习题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对语文仅有的兴趣和热情都被庞大的作业量逐渐的摧毁。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也在调查中表达自身的感受,对语文的教学方法充满了疑惑,找不到适合的方式,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2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施情感性教学
2.1積极引导学生,提升课堂的灵动性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的指引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使其真正的融入到文章的情景中,感受作者的此时此刻的心情,通过自身的理解来解析文章,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有效的提升其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这篇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见解描绘康桥的景象,陈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通过阅读学生不难会总结出康桥的优美、静谧,同时还能感受到作者感伤和忧郁的心情。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分析,为其指引准确的思路,这样学生就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切实的丰富自身的情感。
2.2潜心会文,领悟文章的情感
我国的大部分中学语文教材都是非常优秀的,不仅有华丽的辞藻,同时还具备丰富多彩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自身的素养对其进行解读,从而发掘其中的艺术美和人性美,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领悟其中的情感。比如《再别康桥》中的诗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前者是将金柳比作新娘,在夕阳的照映下美妙的形象,而后者则是将自身比作水草,充分体现了自身不合离别的伤感。通过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可以切实的体会到作者复杂的心理,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
2.3通过语言丰富课堂
语言是语文教学艺术中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与文章的角色融为一体,在面对不同的讲学内容时,可以化身为诗人、哲学家、甚至是可怜的乞讨者。想要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生动的形象,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功底,通过语气和肢体的结合来丰富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就是作者,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容易的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和情感,从而受到熏陶,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
3.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创造性思维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语文学习中,任何的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只有保证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有效的拓展其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和场景进行想象,同时还要揣摩人物的性格、动作和心理等,对文章中留有构思节点的部分进行创造性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联想,将自身融入到文章中,从而产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不尽长江”来引导学生想象历史的更替、时间的流逝、结合自身的实际检验自己是否虚度光阴。通过“无边落木萧萧下”引导学生想象人在迟暮之年的颓废、时光流逝却一事无成的无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文章中的诗情画意,还能切实的提升其想象力,从而拓展其创造性思维。
3.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期间,学生能够自主的发问比其靠自身的能力解决问题还要可贵,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提问,并且要教导其质疑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可以来自于不同的方面,比如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文章中使用的陌生词汇和修辞手法,甚至是标点符号。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排斥学生的提问,而是根据其实际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对于大多数学生都疑惑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其当作重点内容用一堂课的时间为所有同学解答。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提问的主动性,同时还加强了其自身的质疑能力。其实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等级,教师要对其充满信任,相信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与学生足够的发言权,通过这份信任和尊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相对放松、愉悦的平台上展示自身的才能,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创造性,使其逐渐成长为对国家发展建设有用的人才。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造性和情感性的教学模式是实现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切实的转变自身的思想和教学方式,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通过在教学工作中实施创造性和情感性的教学,保证学生可以全方位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心商MQ——学生最新成功法宝》王极盛著,工商出版社,1997年
[2]《情感智商》(美)丹尼尔·戈尔曼著,耿文秀、查波泽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3]《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端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4]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5]张天宝《新课程与课程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