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打破了过去师生之间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提出了对生本课堂的实践反思: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为新知学习牵线搭桥;努力实现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关键词:生本;课堂;三角形的面积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当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生本课堂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种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打破了过去师生之间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带着对生本课堂的向往,我尝试着用这种课堂模式教学了《三角形的面积》,收获颇丰。
一、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为新知学习牵线搭桥
教学片段:
1.板书面积,明确本节课要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2.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
3.和学生一起整理出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回忆推导过程,并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揭示并板书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反思】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并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堂上,我从学生最近的认知发展区域入手,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学生接下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牵线搭桥,做好铺垫。
二、努力实现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教学片段:
1.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2.猜测:怎样可以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基本都能根据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联想到将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强化“转化”的数学思想。
3.学生在小组内选择教师提供的平行四边形,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及其他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验证自己的猜测,并思考: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
4.小组合作交流后,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钝角或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长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小组汇报展示后,通过其他同学的提问和教师的及时追问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就是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其中一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此,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
(2)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小组汇报展示后,通过其他同学的提问和教师的及时追问得出:分割出来的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割出来的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此,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
5.比较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教师追问:为什么在计算它们的面积时,都要用底×高?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和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教师追问:为什么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要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
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此,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
……
【反思】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上,我努力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自己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通过猜测和验证,得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联系以及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主动获取知识,并在学生汇报后,用“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他?”这样的语言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整节课中,我不仅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努力通过一次次的追问,尽可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从回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到猜测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再到小组合作验证自己的想法,到最后交流汇报得出结论。虽然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在操作,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次次追根究底的“为什么?”当学生对学生进行提问,却没能将问题更深入时,“我有个问题,可以问你吗?”为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核心问题,既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更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总之,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作为一名生本课堂的实施者,我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寻求更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让学生学得开心,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生本;课堂;三角形的面积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当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生本课堂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种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打破了过去师生之间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带着对生本课堂的向往,我尝试着用这种课堂模式教学了《三角形的面积》,收获颇丰。
一、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为新知学习牵线搭桥
教学片段:
1.板书面积,明确本节课要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2.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
3.和学生一起整理出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回忆推导过程,并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揭示并板书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反思】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并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堂上,我从学生最近的认知发展区域入手,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学生接下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牵线搭桥,做好铺垫。
二、努力实现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教学片段:
1.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2.猜测:怎样可以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基本都能根据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联想到将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强化“转化”的数学思想。
3.学生在小组内选择教师提供的平行四边形,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及其他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验证自己的猜测,并思考: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
4.小组合作交流后,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钝角或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长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小组汇报展示后,通过其他同学的提问和教师的及时追问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就是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其中一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此,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
(2)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小组汇报展示后,通过其他同学的提问和教师的及时追问得出:分割出来的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割出来的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此,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
5.比较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教师追问:为什么在计算它们的面积时,都要用底×高?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和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教师追问:为什么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要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
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此,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
……
【反思】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上,我努力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自己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通过猜测和验证,得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联系以及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主动获取知识,并在学生汇报后,用“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他?”这样的语言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整节课中,我不仅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努力通过一次次的追问,尽可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从回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到猜测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再到小组合作验证自己的想法,到最后交流汇报得出结论。虽然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在操作,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次次追根究底的“为什么?”当学生对学生进行提问,却没能将问题更深入时,“我有个问题,可以问你吗?”为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核心问题,既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更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总之,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作为一名生本课堂的实施者,我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寻求更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让学生学得开心,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