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走向智慧的数学教学实践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倡导课堂改革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在智慧课堂中培养充满智慧的学生。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当是带着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现方法策略、获得数学思想的课堂,教师要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催生集体的智慧。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优化探究形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试错三个方面出发,带领学生从知识的探究走向智慧的孕育。
  一、优化探究形式
  数学课堂的教学不是简单地带领学生运用既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用前人的智慧唤醒学生的智慧,用智慧唤醒课堂、唤醒学生。在有层次性、有生长性的学习经历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得到提升。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理论性的内容,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还要带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习得数学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学生遇到阻力或找不到突破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帮助。在教学中,笔者教给了学生“数小方格算面积”的方法,而后引导学生联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他们思考能否通过转化的策略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在这之前,学生经历了通过“数小方格算面积”的方法算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过程,于是,他们尝试将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但多次拼接后还是失败了。接着,他们想到了拼接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但是怎么拼呢?有学生采用复制的方法,将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反复组合、旋转、拼接,最终成功地组合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此,他们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笔者再引导他们仿照用字母表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形式,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新知识,学生都要经过应用,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在促进智慧生长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这一内容时,笔者先从基础的图形面积计算开始,创设了有关周长知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如笔者创设了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①爸爸在院子里砌了一个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圃。现在,他要在最上面一层贴一圈长为24厘米的瓷砖。请你帮他算一算,大概需要买多少块这样的瓷砖?②爸爸发现花圃最长的一条边恰好贴着房屋的墙,因此不需要贴瓷砖。请你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块瓷砖?解答第一道题首先需要学生计算出长方形花圃的周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再次巩固对周长的认知。第二道题中长方形的周长已经不再是完整的周长,这样充满变化的练习,能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让学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鼓励学生试错
  由于小学生在认知经验及实践经验方面存在局限,他们在学习中会出现各种错误。对于学生犯错的行为,教师不应一味斥责,或者以更多的练习来纠正错误,而应理性地认识到学生的错误也是他们学习途中不可缺失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师要冷静地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找到存在的知识误区,这对于学生形成认知经验、发展辩证的理性思维很有帮助。
  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中,很多学生受“凑整”思维的干扰,常常不顾计算法则,想当然地进行合并计算,最后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因此,笔者特地设计了两组练习:一组练习旨在强调计算的顺序不能忽视;另一组练习引导学生克服“凑整”的惯性思维,提醒他们要认真审题,谨防出错。正是在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反思、改进中,学生在對自己错误的认识和纠正中,师生得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总而言之,在从知识走向智慧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加以利用,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横港小学)
其他文献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主流。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此不够重视,导致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对此,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模式的改革出发,积极解决这些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弊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点对于学生来
期刊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意识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小学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一、小学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概述  主体性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教师了解学生
问题意识是指人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现象,并且通常会产生探究欲望的心理,这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究,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常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的形式来进行。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充满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下面,笔者将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形成性评
期刊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也应与时俱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应不断创新。鉴于此,本文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互联网+”时代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以及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进行探究。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信息技术不仅在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发挥着重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英语学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小学阶段,小学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初中和高中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单元整合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学习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口语能力、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很重要。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通过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单一讲述式”教学方式已逐渐向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转变,生活化的教学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目前我国正大力提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是仍然存在一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既要体现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又要体现人文性;既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一般来说,教师若想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可以采用项目学习这种方式。项目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参与项目的生成、展示与评价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以项目导入,培养关联
期刊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学习方式,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均有极大的帮助。一定的词汇量是英语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学好英语的关键,然而很多学生很难牢记单词,对单词学习有恐惧心理,导致英语学习情况不理想。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了思维导图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并阐述了词汇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 思维导图的内涵及优势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呈现发散性思维的学习工具,
绘本故事贴近儿童的内心世界,符合儿童的思维习惯,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非常适合英语初学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绘本,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让他们的语音更加纯正,发音更加标准。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深化学生的交流与表达,深挖故事的支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发挥绘本阅读教学的最大价值。在本文中,笔者从欣赏体验、角色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