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倡导课堂改革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在智慧课堂中培养充满智慧的学生。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当是带着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现方法策略、获得数学思想的课堂,教师要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催生集体的智慧。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优化探究形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试错三个方面出发,带领学生从知识的探究走向智慧的孕育。
一、优化探究形式
数学课堂的教学不是简单地带领学生运用既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用前人的智慧唤醒学生的智慧,用智慧唤醒课堂、唤醒学生。在有层次性、有生长性的学习经历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得到提升。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理论性的内容,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还要带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习得数学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学生遇到阻力或找不到突破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帮助。在教学中,笔者教给了学生“数小方格算面积”的方法,而后引导学生联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他们思考能否通过转化的策略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在这之前,学生经历了通过“数小方格算面积”的方法算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过程,于是,他们尝试将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但多次拼接后还是失败了。接着,他们想到了拼接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但是怎么拼呢?有学生采用复制的方法,将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反复组合、旋转、拼接,最终成功地组合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此,他们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笔者再引导他们仿照用字母表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形式,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新知识,学生都要经过应用,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在促进智慧生长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这一内容时,笔者先从基础的图形面积计算开始,创设了有关周长知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如笔者创设了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①爸爸在院子里砌了一个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圃。现在,他要在最上面一层贴一圈长为24厘米的瓷砖。请你帮他算一算,大概需要买多少块这样的瓷砖?②爸爸发现花圃最长的一条边恰好贴着房屋的墙,因此不需要贴瓷砖。请你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块瓷砖?解答第一道题首先需要学生计算出长方形花圃的周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再次巩固对周长的认知。第二道题中长方形的周长已经不再是完整的周长,这样充满变化的练习,能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让学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鼓励学生试错
由于小学生在认知经验及实践经验方面存在局限,他们在学习中会出现各种错误。对于学生犯错的行为,教师不应一味斥责,或者以更多的练习来纠正错误,而应理性地认识到学生的错误也是他们学习途中不可缺失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师要冷静地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找到存在的知识误区,这对于学生形成认知经验、发展辩证的理性思维很有帮助。
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中,很多学生受“凑整”思维的干扰,常常不顾计算法则,想当然地进行合并计算,最后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因此,笔者特地设计了两组练习:一组练习旨在强调计算的顺序不能忽视;另一组练习引导学生克服“凑整”的惯性思维,提醒他们要认真审题,谨防出错。正是在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反思、改进中,学生在對自己错误的认识和纠正中,师生得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总而言之,在从知识走向智慧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加以利用,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横港小学)
一、优化探究形式
数学课堂的教学不是简单地带领学生运用既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用前人的智慧唤醒学生的智慧,用智慧唤醒课堂、唤醒学生。在有层次性、有生长性的学习经历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得到提升。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理论性的内容,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还要带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习得数学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学生遇到阻力或找不到突破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帮助。在教学中,笔者教给了学生“数小方格算面积”的方法,而后引导学生联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他们思考能否通过转化的策略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在这之前,学生经历了通过“数小方格算面积”的方法算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过程,于是,他们尝试将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但多次拼接后还是失败了。接着,他们想到了拼接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但是怎么拼呢?有学生采用复制的方法,将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反复组合、旋转、拼接,最终成功地组合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此,他们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笔者再引导他们仿照用字母表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形式,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新知识,学生都要经过应用,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在促进智慧生长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这一内容时,笔者先从基础的图形面积计算开始,创设了有关周长知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如笔者创设了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①爸爸在院子里砌了一个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圃。现在,他要在最上面一层贴一圈长为24厘米的瓷砖。请你帮他算一算,大概需要买多少块这样的瓷砖?②爸爸发现花圃最长的一条边恰好贴着房屋的墙,因此不需要贴瓷砖。请你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块瓷砖?解答第一道题首先需要学生计算出长方形花圃的周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再次巩固对周长的认知。第二道题中长方形的周长已经不再是完整的周长,这样充满变化的练习,能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让学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鼓励学生试错
由于小学生在认知经验及实践经验方面存在局限,他们在学习中会出现各种错误。对于学生犯错的行为,教师不应一味斥责,或者以更多的练习来纠正错误,而应理性地认识到学生的错误也是他们学习途中不可缺失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师要冷静地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找到存在的知识误区,这对于学生形成认知经验、发展辩证的理性思维很有帮助。
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中,很多学生受“凑整”思维的干扰,常常不顾计算法则,想当然地进行合并计算,最后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因此,笔者特地设计了两组练习:一组练习旨在强调计算的顺序不能忽视;另一组练习引导学生克服“凑整”的惯性思维,提醒他们要认真审题,谨防出错。正是在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反思、改进中,学生在對自己错误的认识和纠正中,师生得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总而言之,在从知识走向智慧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加以利用,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横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