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学生写作存在着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的现象,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大难题。生活实践是写作的源泉,要使学生远离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病态作文,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的生活化作文,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关键词:作文选材;生活;想象
“生活是作文之本。”《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写作材料时要真实、新颖,要源于生活实践,要学会对材料的搬动和移植。
一、想象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想象是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是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活的延伸。想象是来源于生活的。想象固然要大胆,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尽情地发挥,但这并非说想象可以脱离生活,随意虚构,信笔胡写。想象必须植根于现实,反映现实,因此,同学们应该多接触实际生活。古今中外,优秀的幻想文学作家总是注意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我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能够或强或弱地感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愿望。例如我们在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会深深的为其内容所打动,认为其中的场景是真实的,其原因就是这部作品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穷人的悲苦命运和美好愿望。
二、关注生活,治愈“无米之炊”症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常常感到无内容可写,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来治愈“无米之炊”症呢?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盛,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想使文章这条“溪流”奔流不息,就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泉源”中去发现、去寻找、去捕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引导学生寻找春天的足迹,聆听夏天的声音,观察朝阳的辉煌,欣赏山河的妩媚,路边的一张废纸,校门口的一只被踩死的小鸡,破土的春笋,枯萎的月季,沧桑的老人,顽皮的幼童……都成为学生笔下的“猎物”。“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语)学生在寻找中发现了真、善、美,感受到了快乐,也自然会高高兴兴地用笔来一吐为快。
三、立足校园生活,探索实践途径
为了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要挖掘社会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孩子们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生活,是孩子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例如,经常开展“击鼓传花”、“贴鼻子”、“猜猜她(他)是谁”等游戏,开展“故事会”、“读书笔记”评比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一次,我把一个用塑料制成的惟妙惟肖的桃的模型带进教室,问学生这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先是纳闷,后纷纷答是桃,并从外形、颜色方面加以描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我让学生把这次经历写成一篇文章描述给别人听,同学们都兴趣盎然,个个都跃跃欲试。学生们写的作文都非常生动、精彩。可见,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学生才有写的欲望,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我还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拔河比赛、跳绳、乒乓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利用学校“作文竞赛”和各项征文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写作的舞台。例如我校每年都组织秋季运动会,运动会结束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一个项目写出来,可以是运动员身份,也可以是啦啦队队员身份。有了切身体验学生自然有感而发。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了写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此外,我还擅于捕捉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相机引导,激发情趣,诱导写作。例如某次语文课上从教室外飞进室内一只蝴蝶来,蝴蝶在教室里翩翩起舞,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于是,我停止讲课,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以此为内容自由写作,那次学生都愉快而出色地完成了一次习作。
四、选材要贴近生活实际、力求出新
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它不仅是形成观点的基础,而且是表現主题,说明观点的支柱。因此,写作时一定要贴近生活实际,力求选材出新。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有“分析”意识
日常生活中、学习实践中大家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但要学会全面、细致的分析材料的作用,分析材料的叙述角度和顺序,使材料能够突出文章主旨。
(二)要有“多角度”意识
即使是陈旧的材料,换个角度去写也能有创新。如写《成功的喜悦》,最常见的是从学习、生活的成功来选材,如果写一次主动的“重新打量世界”的社会实践,那定然使人耳目一新,要做到角度新且要避免雷同。有些材料要根据主题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中心。
(三)要有“个性”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就是想心思,其实就是在别人司空见惯、觉得“毫无疑问”的生活表象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适当的思索、研究,得出有创新意义的结论。所以以独特的眼光,发人之所未发,这也是写出新意的法宝。
总之,“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语)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写好习作,就要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从而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孙万悦.生活——引领学生习作[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01期
[2]杨亚芳.作文教学之路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0年02期
[3]陈鸿英.中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作者简介:
邓淑琦,广东省广州市育才中学,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关键词:作文选材;生活;想象
“生活是作文之本。”《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写作材料时要真实、新颖,要源于生活实践,要学会对材料的搬动和移植。
一、想象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想象是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是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活的延伸。想象是来源于生活的。想象固然要大胆,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尽情地发挥,但这并非说想象可以脱离生活,随意虚构,信笔胡写。想象必须植根于现实,反映现实,因此,同学们应该多接触实际生活。古今中外,优秀的幻想文学作家总是注意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我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能够或强或弱地感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愿望。例如我们在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会深深的为其内容所打动,认为其中的场景是真实的,其原因就是这部作品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穷人的悲苦命运和美好愿望。
二、关注生活,治愈“无米之炊”症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常常感到无内容可写,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来治愈“无米之炊”症呢?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盛,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想使文章这条“溪流”奔流不息,就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泉源”中去发现、去寻找、去捕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引导学生寻找春天的足迹,聆听夏天的声音,观察朝阳的辉煌,欣赏山河的妩媚,路边的一张废纸,校门口的一只被踩死的小鸡,破土的春笋,枯萎的月季,沧桑的老人,顽皮的幼童……都成为学生笔下的“猎物”。“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语)学生在寻找中发现了真、善、美,感受到了快乐,也自然会高高兴兴地用笔来一吐为快。
三、立足校园生活,探索实践途径
为了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要挖掘社会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孩子们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生活,是孩子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例如,经常开展“击鼓传花”、“贴鼻子”、“猜猜她(他)是谁”等游戏,开展“故事会”、“读书笔记”评比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一次,我把一个用塑料制成的惟妙惟肖的桃的模型带进教室,问学生这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先是纳闷,后纷纷答是桃,并从外形、颜色方面加以描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我让学生把这次经历写成一篇文章描述给别人听,同学们都兴趣盎然,个个都跃跃欲试。学生们写的作文都非常生动、精彩。可见,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学生才有写的欲望,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我还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拔河比赛、跳绳、乒乓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利用学校“作文竞赛”和各项征文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写作的舞台。例如我校每年都组织秋季运动会,运动会结束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一个项目写出来,可以是运动员身份,也可以是啦啦队队员身份。有了切身体验学生自然有感而发。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了写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此外,我还擅于捕捉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相机引导,激发情趣,诱导写作。例如某次语文课上从教室外飞进室内一只蝴蝶来,蝴蝶在教室里翩翩起舞,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于是,我停止讲课,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以此为内容自由写作,那次学生都愉快而出色地完成了一次习作。
四、选材要贴近生活实际、力求出新
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它不仅是形成观点的基础,而且是表現主题,说明观点的支柱。因此,写作时一定要贴近生活实际,力求选材出新。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有“分析”意识
日常生活中、学习实践中大家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但要学会全面、细致的分析材料的作用,分析材料的叙述角度和顺序,使材料能够突出文章主旨。
(二)要有“多角度”意识
即使是陈旧的材料,换个角度去写也能有创新。如写《成功的喜悦》,最常见的是从学习、生活的成功来选材,如果写一次主动的“重新打量世界”的社会实践,那定然使人耳目一新,要做到角度新且要避免雷同。有些材料要根据主题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中心。
(三)要有“个性”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就是想心思,其实就是在别人司空见惯、觉得“毫无疑问”的生活表象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适当的思索、研究,得出有创新意义的结论。所以以独特的眼光,发人之所未发,这也是写出新意的法宝。
总之,“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语)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写好习作,就要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从而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孙万悦.生活——引领学生习作[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01期
[2]杨亚芳.作文教学之路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0年02期
[3]陈鸿英.中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作者简介:
邓淑琦,广东省广州市育才中学,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