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数器助力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hp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内容分为“十几减9(例1),十几减8、7、6(例2、例3),十几减5、4、3、2(例4)”三个部分,用4个例题,7个课时展开教学。
  例1和例2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基本一致,大致分为4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列出算式
  例1用“小丑卖气球”,例2用“熊猫卖风车”,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呈现数学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教材有意运用相似的生活情境素材,将相同知识进行串联,让素材利用率最大化。
  (二)动手操作,累积经验
  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与教材第13页第1题一样,都是要求学生在直观图中圈一圈,利用学具摆一摆,感受“破十”的需要和过程,为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累积感性经验。
  (三)语言表述,记录思考
  教材用男生“说”的方式,说出15-9,15-8的两步口算过程,用“填”的方式记录两步口算过程中缺少的数。这个过程是沟通动作、图形表征到符号表征的桥梁,教材中均有提示。
  (四)算法多样,凸显破十
  男生“说”的是“破十”的两步过程,女生运用的是方便快捷的“想加算减”计算方法。例1中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你是怎么样计算的”,激发探寻多种算法。例2不再呈现小精灵的提示语,但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一样的。不管是“破十法”“连减法”还是“想加算减法”等,教材的重点是“破十法”,既让算理直观,又让算法统一。
  后两个例题也类似,所以可以将“20以内退位减法(一)”的教学进行整合。
  二、学生情况分析
  此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生已有的计算策略是一个个累加(或递减),用两步计算(凑十法)解决进位加法的口算。学生已有的表征方式是动作或图形表征(摆一擺、圈一圈),表象表征(口头语言),符号表征(算式),它们在计算教学中起着表征算理的作用。
  十几减9是退位减法的起始课,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有正逆关系。了解退位减法的本质是什么,是课程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将4个例题在主题图、算理算法上做了整合,使用计数器辅助教与学,简化了学习素材。计数器在“破十法”,即“退一作十”的教学突破中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20以内退位减法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可定位如下:
  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计数器,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2.通过十几减9的方法迁移,使学生主动获取十几减8、7、6、5、4、3、2的计算方法。
  3.通过创编题,巩固“退一作十”法。
  四、教学片段举例
  【环节一】提取信息,列出算式
  出示情境图:节日要到了,小丑叔叔在草坪上卖气球。
  师:仔细看一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丑一共有15个气球,卖了9个。
  师: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还剩下几个?
  师:怎么列算式?
  生:15-9=
  (师板书并揭题:十几减9)
  【环节二】借计数器,探寻算法
  1.回忆计数器计数原理。
  师:这个算式是十几减9?15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
  生:这个算式是15减9,15在计数器上是这样表示的,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表示15。
  师:为什么不在个位上放15颗珠子呢?
  生: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一就代表了1个十(PPT显示图1)。
  2.反馈前置作业情况。
  师:同学们用了很多种方法计算出15-9=6,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PPT显示图2)。
  师小结:不管是用苹果、方块还是圆圈,表示的都是15个1;不管是用斜线画去或用虚线框圈出都表示减去的意思。最后结果都是剩下6个。同学们算对了吗?你的理由充分吗?
  3.计数器上统一算理。
  师:那么你能在计数器上画一画并列一列算式来表示你的意思吗?注意要让我们一眼就能看清楚哦!
  (1)反馈①:连减方法,15-5-4=6。
  师:在计数器上表示减去9个,你碰到困难了吗?
  生:计数器上只有5个单的,减去9个不够减。
  生:老师,你看我画的图(见图3),我是先减去5个单的,但是减去9个,还差4个,就把十位上的1个换作10个,再减去4个,最后剩下6个。
  师追问:不是减9吗?为什么先减去5,再减去4呢?
  生:因为个位上只有5个,都减去也不够,所以把十位上的1个换成10个,再减去4个就正好一共减去9个了。
  师小结:是啊,个位不够减时,我们把十位的1当作10,来继续减的方法叫作“退一作十”,与“满十进一”正好相反。
  (学生修正答案,同桌互说连减过程)
  (2)反馈②:先减后加方法,10-9 5=6。
  师:你在计数器上用什么方法也减成功了?
  生:反正单的5个不够减9个,我就直接拿10个减9个,多出1个和5个,加起来就是6(见图4)。
  生:他的意思是15可以分成10和5,干脆先直接用10-9=1,再用1 5=6。
  师追问:10哪里来的?为什么想到用10去减9?
  生:在计数器上,我也是把十位上的1换成10个1,减去9个1,还剩下1个1,还有留下的5个1,总共剩6个。
  师小结:个位不够减时,我们也可以“退一作十”,直接用来减9个,也可以。   (3)对比提炼两种计数器使用的方法“退一作十”,再观看微课(见图5)。
  【环节三】编题迁移,感知共性
  层次一:1□-9 =
  层次二:1□-8 =
  层次三:1□-□ =
  师:不管是十几减9,还是十几减8,7,6,5,4,3,2,只要出现个位不够减时,我们都可以用十位上的1当10来减,这个方法叫“退一作十”,这种计算叫“退位减法”。
  五、教学反思
  (一)理解算理要重视充分利用学具
  学具是帮助学生探究算法、理解算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十几减9”的常规课与这节整合课,教师基本上都会借助小棒或计数器。小棒无疑是最直观的学具,但小棒在十的呈现描述上有争议,拨十、拆十、破十在动作变换上太具象,对理解抽象的算理来说,帮助有限。计数器恰恰可以在实物与抽象中做到和谐统一,这当然需要一个“神奇的计数器”,即个位上可以摆上15个1。通过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借助计数器,學生对算理的理解非常顺利,甚至对第二个层次的方法(10-9=1,1 5=6)掌握得更好。
  (二)处理算法可弱化算法多样化
  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已经会数数法、连减法、想加做减法,甚至已经会用书上的画图表示运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计算的多样化已不重要,“退一作十”应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面对学生的多样做法,教师不该片面追求算法的数量,而应在各种不同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梳理,从而达到算法的归一,即“计数器”表达的就是15个1减去9个1的过程。
  (三)面对经验更要注重思维发展
  一年级学生对加减法的经验处在实物形式层面,如掰手指计算,不能从深层次理解。“十几减9、十几减8”是学习 100 以内退位减法的连接点,若只教学生掌握做减想加法或是单纯地死记硬背,那这节课就只复习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他们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计数器”的介入,让学生对算理形成了思维表象,将“满十进一”“退一作十”做了直接沟通,为以后的退位减法学习做好了铺垫。
  课程的整合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不是简单的“内容压缩”,而是在学科内部进行的探索和实践,目标是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以系统化、结构化,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高禹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平均数是一个学生易学会用,却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但在学生的经验中其实有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正常水平或正常发挥”,与超常和失常相连。教学的任务便是发现并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便自然而然了。  【关键词】平均数 正常水平 超常(失常)水平
【摘 要】复习铺垫、创设情境、新知探索、巩固练习……这是教师熟悉的“舒适区”。当下的课堂需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构建促进儿童自主学习的“学术课堂”,使儿童获得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跃出“舒适区”,走进转型后的课堂,继而激发儿童的深度学习力。因此,对于转型后的课堂,教师从“数学经验”“知识结构化”“素养本位”等角度展开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数学经验;结构化;素养本位;课堂转型  不难发现,以前的课堂:
【摘 要】以人教版三上“周长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追问“环节目标是否指向本质、教学内容是否指向多维、教学方法是否指向经历”,聚焦数学概念的本质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在概念教学中做到“在操作活动中感知数形结合,在区别分辨中产生创造思维,在视觉冲击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锤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概念本质;数学思维;周长的认识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让学生理解概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最后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该内容之前会先学习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五种基本多边形的面积,可见本节课的内容从数学的角度看,并不是“新”知识,但从学生的学习来说,就可能存在着许多不熟悉的“新”内容。如何把“新”内容与学生已经熟悉的内容建立联系,实现“化未知为已知”,让学生感悟“转化”的策略,体会数学思想呢?笔者通过查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所应具备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数学核心素养生长于学习过程之中,表现在经验改造之上,贯穿于数学思考的活动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圆的认识 核心素养 数学眼光 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生活,引出圆  师:仔细观察,猜测一下这个木工想把
【摘 要】认知的精制是学生对所学信息附加内容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增强思维互动,促进认知精制,是提升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必然选择;以任务促进思维互动、材料支撑思维生成、指导引领思维提升,是基于认知精制视角提升互学实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认知精制 思维互动 有效互学 策略  精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理论分支——认知精制理论的重要概念。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如果学习者要将信息保持在记忆中,
【摘 要】数学思考中的识记和重现是数学记忆的有效方式,而有效的数学记忆更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思维起点。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的建构与形成过程中,开展有效的数学记忆,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应然激活和数学意义的自然建构,助推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和数学思维的提升,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低级思维的机械重复向高级思维的综合运用的应然转变,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数学思想的感悟。  【关键词】有效记忆
【摘要】儿童的人格结构及其对社会的反应方式主要受儿童早期家庭生活环境影响。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强调家庭环境和早期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在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对现代家庭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神经症;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1-0040-03    一、问题
最近,我校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所选的课题是四年级下册的“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三位执教老师对教材例题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引起了笔者对例题改编的思考。  【例题】  【教学过程】  A教师的教学处理  师:同学们喜欢玩“算24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生:2×10 4=24。  生:4 2×10=24。  师: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 18~19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会求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提高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初步养成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欣赏过程,體验由来  师课件展示长方体的由来(如图1)。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