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内容分为“十几减9(例1),十几减8、7、6(例2、例3),十几减5、4、3、2(例4)”三个部分,用4个例题,7个课时展开教学。
例1和例2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基本一致,大致分为4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列出算式
例1用“小丑卖气球”,例2用“熊猫卖风车”,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呈现数学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教材有意运用相似的生活情境素材,将相同知识进行串联,让素材利用率最大化。
(二)动手操作,累积经验
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与教材第13页第1题一样,都是要求学生在直观图中圈一圈,利用学具摆一摆,感受“破十”的需要和过程,为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累积感性经验。
(三)语言表述,记录思考
教材用男生“说”的方式,说出15-9,15-8的两步口算过程,用“填”的方式记录两步口算过程中缺少的数。这个过程是沟通动作、图形表征到符号表征的桥梁,教材中均有提示。
(四)算法多样,凸显破十
男生“说”的是“破十”的两步过程,女生运用的是方便快捷的“想加算减”计算方法。例1中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你是怎么样计算的”,激发探寻多种算法。例2不再呈现小精灵的提示语,但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一样的。不管是“破十法”“连减法”还是“想加算减法”等,教材的重点是“破十法”,既让算理直观,又让算法统一。
后两个例题也类似,所以可以将“20以内退位减法(一)”的教学进行整合。
二、学生情况分析
此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生已有的计算策略是一个个累加(或递减),用两步计算(凑十法)解决进位加法的口算。学生已有的表征方式是动作或图形表征(摆一擺、圈一圈),表象表征(口头语言),符号表征(算式),它们在计算教学中起着表征算理的作用。
十几减9是退位减法的起始课,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有正逆关系。了解退位减法的本质是什么,是课程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将4个例题在主题图、算理算法上做了整合,使用计数器辅助教与学,简化了学习素材。计数器在“破十法”,即“退一作十”的教学突破中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20以内退位减法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可定位如下:
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计数器,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2.通过十几减9的方法迁移,使学生主动获取十几减8、7、6、5、4、3、2的计算方法。
3.通过创编题,巩固“退一作十”法。
四、教学片段举例
【环节一】提取信息,列出算式
出示情境图:节日要到了,小丑叔叔在草坪上卖气球。
师:仔细看一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丑一共有15个气球,卖了9个。
师: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还剩下几个?
师:怎么列算式?
生:15-9=
(师板书并揭题:十几减9)
【环节二】借计数器,探寻算法
1.回忆计数器计数原理。
师:这个算式是十几减9?15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
生:这个算式是15减9,15在计数器上是这样表示的,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表示15。
师:为什么不在个位上放15颗珠子呢?
生: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一就代表了1个十(PPT显示图1)。
2.反馈前置作业情况。
师:同学们用了很多种方法计算出15-9=6,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PPT显示图2)。
师小结:不管是用苹果、方块还是圆圈,表示的都是15个1;不管是用斜线画去或用虚线框圈出都表示减去的意思。最后结果都是剩下6个。同学们算对了吗?你的理由充分吗?
3.计数器上统一算理。
师:那么你能在计数器上画一画并列一列算式来表示你的意思吗?注意要让我们一眼就能看清楚哦!
(1)反馈①:连减方法,15-5-4=6。
师:在计数器上表示减去9个,你碰到困难了吗?
生:计数器上只有5个单的,减去9个不够减。
生:老师,你看我画的图(见图3),我是先减去5个单的,但是减去9个,还差4个,就把十位上的1个换作10个,再减去4个,最后剩下6个。
师追问:不是减9吗?为什么先减去5,再减去4呢?
生:因为个位上只有5个,都减去也不够,所以把十位上的1个换成10个,再减去4个就正好一共减去9个了。
师小结:是啊,个位不够减时,我们把十位的1当作10,来继续减的方法叫作“退一作十”,与“满十进一”正好相反。
(学生修正答案,同桌互说连减过程)
(2)反馈②:先减后加方法,10-9 5=6。
师:你在计数器上用什么方法也减成功了?
生:反正单的5个不够减9个,我就直接拿10个减9个,多出1个和5个,加起来就是6(见图4)。
生:他的意思是15可以分成10和5,干脆先直接用10-9=1,再用1 5=6。
师追问:10哪里来的?为什么想到用10去减9?
生:在计数器上,我也是把十位上的1换成10个1,减去9个1,还剩下1个1,还有留下的5个1,总共剩6个。
师小结:个位不够减时,我们也可以“退一作十”,直接用来减9个,也可以。 (3)对比提炼两种计数器使用的方法“退一作十”,再观看微课(见图5)。
【环节三】编题迁移,感知共性
层次一:1□-9 =
层次二:1□-8 =
层次三:1□-□ =
师:不管是十几减9,还是十几减8,7,6,5,4,3,2,只要出现个位不够减时,我们都可以用十位上的1当10来减,这个方法叫“退一作十”,这种计算叫“退位减法”。
五、教学反思
(一)理解算理要重视充分利用学具
学具是帮助学生探究算法、理解算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十几减9”的常规课与这节整合课,教师基本上都会借助小棒或计数器。小棒无疑是最直观的学具,但小棒在十的呈现描述上有争议,拨十、拆十、破十在动作变换上太具象,对理解抽象的算理来说,帮助有限。计数器恰恰可以在实物与抽象中做到和谐统一,这当然需要一个“神奇的计数器”,即个位上可以摆上15个1。通过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借助计数器,學生对算理的理解非常顺利,甚至对第二个层次的方法(10-9=1,1 5=6)掌握得更好。
(二)处理算法可弱化算法多样化
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已经会数数法、连减法、想加做减法,甚至已经会用书上的画图表示运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计算的多样化已不重要,“退一作十”应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面对学生的多样做法,教师不该片面追求算法的数量,而应在各种不同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梳理,从而达到算法的归一,即“计数器”表达的就是15个1减去9个1的过程。
(三)面对经验更要注重思维发展
一年级学生对加减法的经验处在实物形式层面,如掰手指计算,不能从深层次理解。“十几减9、十几减8”是学习 100 以内退位减法的连接点,若只教学生掌握做减想加法或是单纯地死记硬背,那这节课就只复习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他们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计数器”的介入,让学生对算理形成了思维表象,将“满十进一”“退一作十”做了直接沟通,为以后的退位减法学习做好了铺垫。
课程的整合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不是简单的“内容压缩”,而是在学科内部进行的探索和实践,目标是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以系统化、结构化,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高禹小学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内容分为“十几减9(例1),十几减8、7、6(例2、例3),十几减5、4、3、2(例4)”三个部分,用4个例题,7个课时展开教学。
例1和例2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基本一致,大致分为4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列出算式
例1用“小丑卖气球”,例2用“熊猫卖风车”,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呈现数学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教材有意运用相似的生活情境素材,将相同知识进行串联,让素材利用率最大化。
(二)动手操作,累积经验
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与教材第13页第1题一样,都是要求学生在直观图中圈一圈,利用学具摆一摆,感受“破十”的需要和过程,为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累积感性经验。
(三)语言表述,记录思考
教材用男生“说”的方式,说出15-9,15-8的两步口算过程,用“填”的方式记录两步口算过程中缺少的数。这个过程是沟通动作、图形表征到符号表征的桥梁,教材中均有提示。
(四)算法多样,凸显破十
男生“说”的是“破十”的两步过程,女生运用的是方便快捷的“想加算减”计算方法。例1中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你是怎么样计算的”,激发探寻多种算法。例2不再呈现小精灵的提示语,但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一样的。不管是“破十法”“连减法”还是“想加算减法”等,教材的重点是“破十法”,既让算理直观,又让算法统一。
后两个例题也类似,所以可以将“20以内退位减法(一)”的教学进行整合。
二、学生情况分析
此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生已有的计算策略是一个个累加(或递减),用两步计算(凑十法)解决进位加法的口算。学生已有的表征方式是动作或图形表征(摆一擺、圈一圈),表象表征(口头语言),符号表征(算式),它们在计算教学中起着表征算理的作用。
十几减9是退位减法的起始课,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有正逆关系。了解退位减法的本质是什么,是课程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将4个例题在主题图、算理算法上做了整合,使用计数器辅助教与学,简化了学习素材。计数器在“破十法”,即“退一作十”的教学突破中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20以内退位减法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可定位如下:
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计数器,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2.通过十几减9的方法迁移,使学生主动获取十几减8、7、6、5、4、3、2的计算方法。
3.通过创编题,巩固“退一作十”法。
四、教学片段举例
【环节一】提取信息,列出算式
出示情境图:节日要到了,小丑叔叔在草坪上卖气球。
师:仔细看一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丑一共有15个气球,卖了9个。
师: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还剩下几个?
师:怎么列算式?
生:15-9=
(师板书并揭题:十几减9)
【环节二】借计数器,探寻算法
1.回忆计数器计数原理。
师:这个算式是十几减9?15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
生:这个算式是15减9,15在计数器上是这样表示的,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表示15。
师:为什么不在个位上放15颗珠子呢?
生: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一就代表了1个十(PPT显示图1)。
2.反馈前置作业情况。
师:同学们用了很多种方法计算出15-9=6,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PPT显示图2)。
师小结:不管是用苹果、方块还是圆圈,表示的都是15个1;不管是用斜线画去或用虚线框圈出都表示减去的意思。最后结果都是剩下6个。同学们算对了吗?你的理由充分吗?
3.计数器上统一算理。
师:那么你能在计数器上画一画并列一列算式来表示你的意思吗?注意要让我们一眼就能看清楚哦!
(1)反馈①:连减方法,15-5-4=6。
师:在计数器上表示减去9个,你碰到困难了吗?
生:计数器上只有5个单的,减去9个不够减。
生:老师,你看我画的图(见图3),我是先减去5个单的,但是减去9个,还差4个,就把十位上的1个换作10个,再减去4个,最后剩下6个。
师追问:不是减9吗?为什么先减去5,再减去4呢?
生:因为个位上只有5个,都减去也不够,所以把十位上的1个换成10个,再减去4个就正好一共减去9个了。
师小结:是啊,个位不够减时,我们把十位的1当作10,来继续减的方法叫作“退一作十”,与“满十进一”正好相反。
(学生修正答案,同桌互说连减过程)
(2)反馈②:先减后加方法,10-9 5=6。
师:你在计数器上用什么方法也减成功了?
生:反正单的5个不够减9个,我就直接拿10个减9个,多出1个和5个,加起来就是6(见图4)。
生:他的意思是15可以分成10和5,干脆先直接用10-9=1,再用1 5=6。
师追问:10哪里来的?为什么想到用10去减9?
生:在计数器上,我也是把十位上的1换成10个1,减去9个1,还剩下1个1,还有留下的5个1,总共剩6个。
师小结:个位不够减时,我们也可以“退一作十”,直接用来减9个,也可以。 (3)对比提炼两种计数器使用的方法“退一作十”,再观看微课(见图5)。
【环节三】编题迁移,感知共性
层次一:1□-9 =
层次二:1□-8 =
层次三:1□-□ =
师:不管是十几减9,还是十几减8,7,6,5,4,3,2,只要出现个位不够减时,我们都可以用十位上的1当10来减,这个方法叫“退一作十”,这种计算叫“退位减法”。
五、教学反思
(一)理解算理要重视充分利用学具
学具是帮助学生探究算法、理解算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十几减9”的常规课与这节整合课,教师基本上都会借助小棒或计数器。小棒无疑是最直观的学具,但小棒在十的呈现描述上有争议,拨十、拆十、破十在动作变换上太具象,对理解抽象的算理来说,帮助有限。计数器恰恰可以在实物与抽象中做到和谐统一,这当然需要一个“神奇的计数器”,即个位上可以摆上15个1。通过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借助计数器,學生对算理的理解非常顺利,甚至对第二个层次的方法(10-9=1,1 5=6)掌握得更好。
(二)处理算法可弱化算法多样化
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已经会数数法、连减法、想加做减法,甚至已经会用书上的画图表示运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计算的多样化已不重要,“退一作十”应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面对学生的多样做法,教师不该片面追求算法的数量,而应在各种不同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梳理,从而达到算法的归一,即“计数器”表达的就是15个1减去9个1的过程。
(三)面对经验更要注重思维发展
一年级学生对加减法的经验处在实物形式层面,如掰手指计算,不能从深层次理解。“十几减9、十几减8”是学习 100 以内退位减法的连接点,若只教学生掌握做减想加法或是单纯地死记硬背,那这节课就只复习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他们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计数器”的介入,让学生对算理形成了思维表象,将“满十进一”“退一作十”做了直接沟通,为以后的退位减法学习做好了铺垫。
课程的整合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不是简单的“内容压缩”,而是在学科内部进行的探索和实践,目标是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以系统化、结构化,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高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