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最后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该内容之前会先学习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五种基本多边形的面积,可见本节课的内容从数学的角度看,并不是“新”知识,但从学生的学习来说,就可能存在着许多不熟悉的“新”内容。如何把“新”内容与学生已经熟悉的内容建立联系,实现“化未知为已知”,让学生感悟“转化”的策略,体会数学思想呢?笔者通过查阅网上呈现的教案发现,教师的一般教法是:给学生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让学生拼一拼,观察拼出的是什么图形,从而揭示组合图形的概念,接着呈现生活中已经标出数据的组合图形,让学生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样的教学设计反映出教师太“溺爱”学生,帮学生设计得太周全,反映出教师太“包办”,教学环节设计太细,学生的思维无异于被“画地为牢”,更别谈体会数学思想了。
在“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单上的任务,主动探究学习,经历知识发展的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反思修正自己的错误,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针对本节课,笔者以“变教为学”的理念为导向设计了四项学习任务。
任务一:你能直接求出下面这个图形的面积吗?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对求图形的面积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看到任务后很快能够判断不能直接求出图形的面积。此时教师追问:“难道就没有办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了吗?”
生1:我想把它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2:我想把它分割成两个梯形后,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直接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
……
教师的适时追问,引导学生把“似新”的内容与已经熟悉的内容进行沟通联系,使之成为“不新”的内容,并与之前学过的五种平面图形进行对比,发现组合图形面积是不能运用面积公式直接求出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
任务二: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量出哪些数据呢?这个组合图形可以转化成哪些简单图形,才能求出面积呢?请你在学习单上量一量,取整厘米数,图纸上测量长度1厘米是实际长度1米。并用虚线来画一画。
因为在第一个任务中,学生已经将新旧知识建立起了联系,在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时学生已经胸有成竹,全班每个学生都在思考……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方法记录下来,发现36个学生就会有36个不同的想法。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释放思维、分享想法”呢?为了实现“变教为学”倡导的“让每一位学生受到关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就设计了第三个任务。
任务三:每位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推选你们认为最巧妙的方法与全班同学分享。
这样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组内交流活动。这样的生生互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比较”的思维活动,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其效果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生1:我量出AC与BD的长度都是3米,又量出AB的长度是3米,把它平均分成两段,每段长是1.5米。我把阴影部分左上角的O点作为顶点,逆时针旋转180°就可以把原来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再用下底的长度7米减去平均分后的1.5米,等于5.5米,乘高6米,最后算出面积等于33平方米。
师:这个同学的做法有你欣赏的地方吗?
生2:我很欣赏他用了以前学过的旋转的方法去解这道题。他的这个方法我们组没有一个人能想得到。
生3:那你是怎么想到的呀?
生1:我发现AC与BD长度都是3米,AB这条线段可以平均分,发现分成的小长方形的长和宽都相等,推断面积也相等,就把平均分后的长方形旋转到上面了。
生4:我在图形里面画了一条分割线,把组合图形平均分成两个梯形。我又量出了AB和BC这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3米,再量出组合图形高和下底的长度。按照梯形的面积公式把两个梯形的面积求了出来,和是33平方米。
师:你量出了几条线段的长度?
生4:6条。
生5:我想对你说一个建议。因为你计算的是两个梯形的面积。所以,我建议你在算第一个梯形面积的地方加一个中括号,便于记录你思考的过程。
生6:我也想给你提个建议。虽然你这个方法很好,我也没有想到,但是,你这个方法好像太麻烦了,得量出6条线段。
师:那你帮他减一减。
生6:比如说,这里有些线段是可以省略的:量出底下的是7米,上面的是4米,就可以求出BC的长度是3米,同样AB的长度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求出来,所以其实只要量出4条线段就行了。
师:从大家的分享中,下次你再解决像这样的组合图形面积的问题时,你会怎么解决呢?
生:我发现这些方法可以分为分割法、填补法,还可以用平移、旋转等方法巧妙地解决。
生:少分割。
生:少用数据。
生:我认为根据图形的特点和已有数据的位置进行转化,有的数据需要分析得到。
生:这些数据最好能够直接找到。
……
汇报展示的过程,生生之间的互动精彩纷呈,不仅交流了转化的方法,还自主发现了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但要关注图形的特征,还要关注图形的数据进行有效、简便的转化。在这互相分享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互相倾听、互相尊重的意识。
任务四:在小组内说说什么是组合图形?你还想知道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哪些知识?
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由基本图形到组合图形“回顾与反思”的思维活动,提炼自己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这一环节具有反馈学习效果的评价作用,也免去了像一般教师讲授时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组合图形的环节。
生1:由2个基本图形拼成的叫组合图形。
生2:组合图形可以分割成不同的基本图形。
生3:老师,我想知道像“脚印”那样的不规则图形怎么解决?它不能像组合图形可以分割成基本图形。
……
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带着“问题”进课堂,最后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促使学生课后自己去思考,延伸意犹未尽的学习活动。在“变教为学”的课堂上,学生对“组合图形的面积”进行了深度、有序的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自由“生长”的空间。
(北京市海淀区建华实验学校 100000)
在“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单上的任务,主动探究学习,经历知识发展的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反思修正自己的错误,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针对本节课,笔者以“变教为学”的理念为导向设计了四项学习任务。
任务一:你能直接求出下面这个图形的面积吗?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对求图形的面积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看到任务后很快能够判断不能直接求出图形的面积。此时教师追问:“难道就没有办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了吗?”
生1:我想把它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2:我想把它分割成两个梯形后,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直接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
……
教师的适时追问,引导学生把“似新”的内容与已经熟悉的内容进行沟通联系,使之成为“不新”的内容,并与之前学过的五种平面图形进行对比,发现组合图形面积是不能运用面积公式直接求出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
任务二: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量出哪些数据呢?这个组合图形可以转化成哪些简单图形,才能求出面积呢?请你在学习单上量一量,取整厘米数,图纸上测量长度1厘米是实际长度1米。并用虚线来画一画。
因为在第一个任务中,学生已经将新旧知识建立起了联系,在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时学生已经胸有成竹,全班每个学生都在思考……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方法记录下来,发现36个学生就会有36个不同的想法。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释放思维、分享想法”呢?为了实现“变教为学”倡导的“让每一位学生受到关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就设计了第三个任务。
任务三:每位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推选你们认为最巧妙的方法与全班同学分享。
这样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组内交流活动。这样的生生互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比较”的思维活动,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其效果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生1:我量出AC与BD的长度都是3米,又量出AB的长度是3米,把它平均分成两段,每段长是1.5米。我把阴影部分左上角的O点作为顶点,逆时针旋转180°就可以把原来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再用下底的长度7米减去平均分后的1.5米,等于5.5米,乘高6米,最后算出面积等于33平方米。
师:这个同学的做法有你欣赏的地方吗?
生2:我很欣赏他用了以前学过的旋转的方法去解这道题。他的这个方法我们组没有一个人能想得到。
生3:那你是怎么想到的呀?
生1:我发现AC与BD长度都是3米,AB这条线段可以平均分,发现分成的小长方形的长和宽都相等,推断面积也相等,就把平均分后的长方形旋转到上面了。
生4:我在图形里面画了一条分割线,把组合图形平均分成两个梯形。我又量出了AB和BC这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3米,再量出组合图形高和下底的长度。按照梯形的面积公式把两个梯形的面积求了出来,和是33平方米。
师:你量出了几条线段的长度?
生4:6条。
生5:我想对你说一个建议。因为你计算的是两个梯形的面积。所以,我建议你在算第一个梯形面积的地方加一个中括号,便于记录你思考的过程。
生6:我也想给你提个建议。虽然你这个方法很好,我也没有想到,但是,你这个方法好像太麻烦了,得量出6条线段。
师:那你帮他减一减。
生6:比如说,这里有些线段是可以省略的:量出底下的是7米,上面的是4米,就可以求出BC的长度是3米,同样AB的长度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求出来,所以其实只要量出4条线段就行了。
师:从大家的分享中,下次你再解决像这样的组合图形面积的问题时,你会怎么解决呢?
生:我发现这些方法可以分为分割法、填补法,还可以用平移、旋转等方法巧妙地解决。
生:少分割。
生:少用数据。
生:我认为根据图形的特点和已有数据的位置进行转化,有的数据需要分析得到。
生:这些数据最好能够直接找到。
……
汇报展示的过程,生生之间的互动精彩纷呈,不仅交流了转化的方法,还自主发现了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但要关注图形的特征,还要关注图形的数据进行有效、简便的转化。在这互相分享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互相倾听、互相尊重的意识。
任务四:在小组内说说什么是组合图形?你还想知道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哪些知识?
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由基本图形到组合图形“回顾与反思”的思维活动,提炼自己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这一环节具有反馈学习效果的评价作用,也免去了像一般教师讲授时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组合图形的环节。
生1:由2个基本图形拼成的叫组合图形。
生2:组合图形可以分割成不同的基本图形。
生3:老师,我想知道像“脚印”那样的不规则图形怎么解决?它不能像组合图形可以分割成基本图形。
……
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带着“问题”进课堂,最后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促使学生课后自己去思考,延伸意犹未尽的学习活动。在“变教为学”的课堂上,学生对“组合图形的面积”进行了深度、有序的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自由“生长”的空间。
(北京市海淀区建华实验学校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