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V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所应具备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数学核心素养生长于学习过程之中,表现在经验改造之上,贯穿于数学思考的活动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圆的认识 核心素养 数学眼光 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生活,引出圆
  师:仔细观察,猜测一下这个木工想把木板锯成什么形状?如果他一刻不停地往下锯,最后能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师:你看到圆了吗?动手比画一下。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也见过圆?
  (学生举例,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现实的生活场景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常见的生活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同时让他们初步感受削方为圆的过程。接着通过观察与举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圆,丰富学生对圆的实物感知,为新知的学习提供现实经验的支撑。)
  二、直观感知,初识圆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车轮,我有个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而不用这几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圆之后,以“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车轮中的数学秘密的兴趣。)
  师:如果用长方形作车轮,椭圆代表坐在车内的老师,当汽车运动起来,你估计老师坐在车里是一种怎样的情况?谁愿意大胆演示一下?
  生:人会高低起伏。
  教师呈现长方形车轮前进过程,以“此时我离地面有多高”来引导学生说一说、指一指,再出示人与地面的距离,使学生明白车轮在前进过程中,人离地面的距离会不断地改变。
  师:如果是圆形车轮呢,你能想象吗?
  教师再呈现圆形车轮前进过程,使学生见证它在前进过程中,人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会变,人坐着很安全、很平稳。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抽象,将人与车轮的关系抽象表达,然后借助直观演示,使学生在对比中充分感知圆形车轮平稳前进的根本原因。)
  三、项目学习,研究圆
  (1)探究直径。
  师:请大家拿出一个圆,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方法,研究解决如下问题:
  ①你能从这圆中找到这条线段吗?
  ②在同一圆里,这样的线段会有几条?
  ③在同一圆里,这样的线段有什么相同点?
  ④在这个圆里,有没有比这更长的线段?
  ⑤在研究这些线段时,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选择性指导)
  (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直观感知、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手段,将自己对圆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然后,以小组分享式学习交流所得所惑,引发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质疑与反思的学习,让他们在探究中充分理解直径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运用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最后,借助延伸性问题“你还有什么发现”引出圆心,并掌握利用对折或计算找到圆心的方法。)
  师:你能在圆上画出几条直径,并说说什么是直径吗?
  (设计意图: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通过折、画、指、说等形式充分感知直径、圆心位置的特殊性,深入明确圆心、直径的数学内涵。)
  (2)再探半径。
  师:通过对刚才的研究,我们认识了直径和圆心。谁知道,汽车的车轴一般装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的位置,而不装在其他地方?
  生:这样车轮滚动过程中,圆心到地面的距离就不会变了,汽车会平稳地前行。
  师:你指的相等的距离在圆中是哪一段?这段距离在圆中叫什么?
  师:根据画直径的经验,请你先画出一条半径,并想想怎样的线段才是半径?(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根据刚才的研究经验,你能得出哪些关于半径的知识?请大家独立探索:
  ①它有什么特点?
  ②你还发现了什么?
  (分组汇报学习成果,相互补充与质疑)
  (设计意图:教师以核心问题“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的位置,而不装在其他地方”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迫使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然后让学生根据先前的操作经验,在开放的问题中自主求知,探索半径的特点,在辨析“半径一定是直径的一半”中理解它与直径的关系。)
  (3)明晰概念。
  学生自学课本,在阅读反思中明确直径、圆心、半径的数学定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四、动手实践,再识圆
  (1)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
  (2)画一个更大的圆。
  (3)按要求画圆: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和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画圆中认识圆规,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理解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圆规的针尖的位置就是圆的圆心,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4)丰富圆的表象。
  师:如果不用圆规,你能画一个圆吗?它们是怎么画的?圆心在哪里,半径呢?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画圆方法的展示,使学生再次感受圆的动态形成过程,理解圆的本质。届时,渗透圆在数学中的不同定义,提升学生对圆的认识。)
  五、解释现象,深化圆
  (1)初步分析。
  师:同学们,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让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投沙包游戏。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呈现人到中心的距离,使学生直观感受这几种方案的优与劣。
  (2)深入思考。
  师:我们来看第二种站法,如果把他们分成二组,怎么分比较合理?为什么站在圆上就合理了呢?   师:为什么边上的四个人不和他们(角上四人)分为一组呢?
  在全体交流之后,教师课件呈现圆与正方形,使学生充分感知其特殊的结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对投沙包游戏的理性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深化学生对圆的特征、本质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拓展圆
  师:现在回忆一下,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的应用,你知道其中的数学秘密了吗?
  (设计意图:课末,引导学生重视审视生活,让他们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数学的方式想问题的意识。)
  【教学思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三大热词为我们数学学科指明了方向。由此,笔者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值得关注。
  一、从生活现象中发现并提炼数学问题
  数学是抽象的,但数学的基本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触摸。借助数学的眼光能使我们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信息,探寻蕴含在其中的数学原理。因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工人锯木板”,初步体会“圆出于方”的割圆过程,然后通过观察、想象与举例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圆。最后,以“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并激发了他们探索车轮中的数学秘密的欲望。就像史宁中教授说的,学会思考是在思考中学会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利用天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尝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检验求证、获得结论。
  二、积极参与活动的、合作的与反思的数学学习
  就数学学科来说,数学活动承载着对数学知识与数学经验的改造、加工、消化和吸收的功能。笔者以为,基于项目学习的数学活动更具挑战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更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与合作学习,有利于他们勇于承担共同学习的责任,习得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
  1.独立思考、乐于思考是学习的核心
  在研究中,学生首先独立地借助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等手段,积极地参与了观察测量、合情推理、猜测验证的数学活动,研究发现了车轮中的数学秘密。然后,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明确直径的特征。之后,学生又通过画、指、说三个手段来丰富关于直径的表象,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直径的定义。这一切都是学生敢于探索、勤于思考与合作分享的结果。
  2.质疑、论证和反思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无论是对“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的研究,还是对“为什么车轴要装在中心的位置,而不装在其他地方”的第二轮探讨,都使学生充分地经历了质疑、论证“是否有无数条、长度是否相等”的过程。同样,对于“半径一定是直径的一半吗”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了批判、论证与自学反思的重要性,更让他们深刻地理解了半径和直径的意义、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借助操作与想象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对小学生而言,动手操作与动态想象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两翼”,动手操作利于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动态想象利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用圆规画不同的圆,这使他们在画圆中习得用圆规画圆的技能与关键;而对“木棒画圆、直尺画圆”现象的分析,使学生直观感知了圆的动态形成过程,初步体会了圆的“轨迹说”和“集合说”。 这些对空间观念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释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
  教师创设的这个现实的、富有探究空间的“投沙包”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问题串“这三种站法哪种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其他两种不合理”“对这种(正方形)站法来说,如果把他们分成二组,怎么分比较合理”进行分析,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现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感受了圆在生活中的价值,深刻体会了“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的目的,培养了他们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 314100)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者对上海市408名幼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分析上海市学前教育需求的保教费弹性与价格反应。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保教费弹性指数随保教费绝对值增加而增加,即保教费越高,个人对保教费变化越敏感;随着保教费上涨幅度的增加,价格反应系数先升后降,在保教费上涨800元左右时最高,1000元可能是家长对幼儿园收费可接受的心理价位极值;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对保教费的反应不同,保教费上涨对高收入水平家庭幼儿的
教材不仅是教师上课的工具,也是教师用来钻研教学内容体系、把握知识本质联系的工具。那么怎样才能把握教学本质,真正理解教材呢?笔者将以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的相关内容为例,从“同课异版教材解读”和“小、中学教材衔接思考”两方面来进行探究与尝试。  一、同课异版教材研读  简算教学中“运算定律”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更好地深入研究,笔者以“交换律”一课内容为例展开研究。“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的教学
【摘要】对东部A省284所幼儿园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待遇保障总体水平较低,且存在园所性质、园所区域差异。部门办园非在编教师平均待遇水平最高,集体办园、教办园次之,普惠性民办园最低。城镇地区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平均待遇水平总体高于乡村地区幼儿园。和同等性质、同一区域幼儿园在编教师平均待遇水平相比,非在编教师明显偏低。这反映出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待遇保障面临兜底保障水平不高、“身份藩篱”
【摘要】为了尽可能准确了解浙江省幼儿园在“十二五”期间对教师的需求情况,研究者对浙江省500家不同性质、不同地区及不同等级的幼儿园的园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队伍逐渐呈现高学历趋势,中等幼儿师范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端正的职业态度是幼儿园招聘教师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日益受到重视;既具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又具有某项专长的教师最受青睐。  【关键词】浙江省;幼儿园
【摘 要】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以融入数学史的“大数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中重要节点处设计发生的改变及发生改变原因的刻画,呈现了HPM的具体实施策略,不仅有助于一线教师教学参考所用,而且,这一案例的形成过程,也可为小学HPM课例的开发提供借鉴,以供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所用。  【关键词】HPM;课例开发;合作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HPM(History and Pe
一、教学内容及设计构想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有一道思考题,内容来源于著名的“汉诺塔”问题。汉诺塔(又称河内塔)问题源于印度一个古老传说:在一座圣庙里,一块黄铜板上插着三根宝石针,其中一根针上自下到上地穿好了由大到小的64片金片,这就是所谓的汉诺塔。不论白天黑夜,总有一个僧侣在按照下面的法则移动这些金片:一次只移动一片,不管在哪根针上,小片必须在大片上面。根据预言,当所有的金片都从一根针上
【摘 要】平均数是一个学生易学会用,却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但在学生的经验中其实有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正常水平或正常发挥”,与超常和失常相连。教学的任务便是发现并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便自然而然了。  【关键词】平均数 正常水平 超常(失常)水平
【摘 要】复习铺垫、创设情境、新知探索、巩固练习……这是教师熟悉的“舒适区”。当下的课堂需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构建促进儿童自主学习的“学术课堂”,使儿童获得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跃出“舒适区”,走进转型后的课堂,继而激发儿童的深度学习力。因此,对于转型后的课堂,教师从“数学经验”“知识结构化”“素养本位”等角度展开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数学经验;结构化;素养本位;课堂转型  不难发现,以前的课堂:
【摘 要】以人教版三上“周长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追问“环节目标是否指向本质、教学内容是否指向多维、教学方法是否指向经历”,聚焦数学概念的本质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在概念教学中做到“在操作活动中感知数形结合,在区别分辨中产生创造思维,在视觉冲击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锤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概念本质;数学思维;周长的认识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让学生理解概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最后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该内容之前会先学习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五种基本多边形的面积,可见本节课的内容从数学的角度看,并不是“新”知识,但从学生的学习来说,就可能存在着许多不熟悉的“新”内容。如何把“新”内容与学生已经熟悉的内容建立联系,实现“化未知为已知”,让学生感悟“转化”的策略,体会数学思想呢?笔者通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