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患儿应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路径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门诊2015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作为临床治疗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86例患儿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常规给予祛痰、吸氧、抗感染等基础治疗举措,对照组43例患儿于常规治疗基础之上单纯给予常规护理方案,治疗组43例患儿采用健康教育护理方案,综合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差异。结果 经不同护理方案干预后,治疗组43例患儿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改善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哮喘患儿采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具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儿各项症状,强化患儿预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小儿哮喘;健康教育;护理效果;评价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临床较常见的一类呼吸系统疾病,通常患儿多表现为胸闷、咳嗽、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将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如不及时给予合理医护干预,则可能导致患儿窒息、死亡等后果[1]。本研究为选取适宜哮喘患儿应用的临床护理方案,缓解、控制哮喘所致的患儿健康威胁,纳入了我院2015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哮喘患儿作为临床治疗对象,分别给予了给予了健康教育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并就不同护理模式下两组哮喘患儿的预后情况实施了综合对比,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门诊2015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哮喘患儿作为临床治疗对象,所有患儿均经临床确诊,符合《儿科学》(第8版)中有关小儿哮喘病症的临床诊断标准,临床主诉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发热、喘息、流涕,双肺听诊可闻哮鸣音、湿啰音。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86例患儿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43例患儿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2~7岁,平均(3.4±1.2)岁。对照组43例患儿中,男性25例,女性患儿18例,年龄3岁~9岁,平均年龄(4.2±1.7)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础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43例哮喘患儿均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实时监测患儿哮喘病情,遵医嘱作好日常药物护理、基础护理等工作[1]。治疗组43例患儿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具体护理路径如下。
健康宣教: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需为患儿家属详细介绍哮喘发病的机制过程、治疗方案,促使家长综合掌握哮喘患儿日常需规避的相关事宜,如具有刺激性的气味及吸入花粉等因素,均能够刺激诱发哮喘病情发生。以此通过综合的疾病宣教举措,促使患儿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着力规避此类致敏源,减少患儿病情复发情况[2]。日常护理人员还应及时为患儿擦干汗液,为患儿更换柔软的内衣、床单等物品,避免着毛线类衣物。
发热护理: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后,每2-4h对患儿进行1次体温监测,对于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应当予以物理降温,并适量增加饮水量;对于体温在38.5℃以上的患儿,则应在物理降温的基础上,予以退热药物治疗,并密切观察降温效果及其末梢血液循环,注意观察患儿的出汗情况以及面色等,以免因出汗过多而发生虚脱[3]。 同时,用药前需将预先告知患儿家属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以免诱发不良反应。
饮食指导:护理人员需为患儿准备完善科学的饮食计划,患儿治疗期间,应当予以清淡、高蛋白以及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例如牛奶、鸡蛋羹等,以维持患儿机体营养的充足,并鼓励患儿多饮水,为治疗康复提供有效支持。避免禁食海鲜类等易诱发哮喘发作的食物,以达到营养有效供应的同时,从源头降低发病率。
出院指导:患儿出院前,护理人员需根据患儿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计划,指导家属合理纠正患儿的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实时叮嘱家属组织引导患儿日常多参与体育锻炼和连续呼吸肌运动,以改善强化患儿呼吸功能;并维持足够的睡眠时间,注意规律作息,日常注意口腔清洁,多以温水清洗口腔,防范飞沫吸入诱发哮喘。
1.3 观察指标
综合观察两组患儿经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哮喘病情改善的时间,对患儿喘息、发热、咳嗽、湿啰音、哮鸣音作为实际观察指标,以便护理效果对比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两组患儿预后情况对比可知,治疗组43例患儿喘息症状改善时间(2.3±0.3)d,发热(2.5±0.9)d,咳嗽(3.2±1.1)d,湿啰音(3.6±1.4)d,哮鸣音(4.2±1.5)d;对照组43例患儿喘息症状改善时间(3.1±0.8)d,发热(3.4±1.2)d,咳嗽(4.1±1.5)d,湿啰音(4.7±1.8)d,哮鸣音(5.4±1.9)d;治疗组43例患儿各项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哮喘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类小儿肺系疾病,发病群体多为1~7岁儿童范畴,患儿主诉表现为咳嗽、痰多、气喘、气促。目前,临床针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具体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界定标准,共性认为多与患儿生理机能发育不全、呼吸道炎性病变、环境变化等现实因素有关。针对哮喘患儿应及时给予科学的治疗方案,且治疗期间,还需辅以科学的临床护理服务措施,以强化患儿家属疾病宣教,提升患儿哮喘治疗效果[4]。本研究中为进一步助推哮喘患儿的预后康复,遵循哮喘患儿护理服务需求,从健康宣教、饮食护理干预、发热护理等多个环节展开护理服务工作,促进了患儿预后康复同时,降低了患儿的机体健康威胁。
本研究结果对比可知:治疗组43例患儿,各项康复指标时间显著早于同期对照组43例患儿,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表明了哮喘患儿应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具有的实效价值,可显著促进患儿预后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郝英双,胡萃,孙璇等.延续性护理对小儿哮喘患者情绪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6):1262-1264.D
【关键词】小儿哮喘;健康教育;护理效果;评价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临床较常见的一类呼吸系统疾病,通常患儿多表现为胸闷、咳嗽、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将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如不及时给予合理医护干预,则可能导致患儿窒息、死亡等后果[1]。本研究为选取适宜哮喘患儿应用的临床护理方案,缓解、控制哮喘所致的患儿健康威胁,纳入了我院2015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哮喘患儿作为临床治疗对象,分别给予了给予了健康教育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并就不同护理模式下两组哮喘患儿的预后情况实施了综合对比,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门诊2015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哮喘患儿作为临床治疗对象,所有患儿均经临床确诊,符合《儿科学》(第8版)中有关小儿哮喘病症的临床诊断标准,临床主诉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发热、喘息、流涕,双肺听诊可闻哮鸣音、湿啰音。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86例患儿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43例患儿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2~7岁,平均(3.4±1.2)岁。对照组43例患儿中,男性25例,女性患儿18例,年龄3岁~9岁,平均年龄(4.2±1.7)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础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43例哮喘患儿均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实时监测患儿哮喘病情,遵医嘱作好日常药物护理、基础护理等工作[1]。治疗组43例患儿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具体护理路径如下。
健康宣教: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需为患儿家属详细介绍哮喘发病的机制过程、治疗方案,促使家长综合掌握哮喘患儿日常需规避的相关事宜,如具有刺激性的气味及吸入花粉等因素,均能够刺激诱发哮喘病情发生。以此通过综合的疾病宣教举措,促使患儿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着力规避此类致敏源,减少患儿病情复发情况[2]。日常护理人员还应及时为患儿擦干汗液,为患儿更换柔软的内衣、床单等物品,避免着毛线类衣物。
发热护理: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后,每2-4h对患儿进行1次体温监测,对于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应当予以物理降温,并适量增加饮水量;对于体温在38.5℃以上的患儿,则应在物理降温的基础上,予以退热药物治疗,并密切观察降温效果及其末梢血液循环,注意观察患儿的出汗情况以及面色等,以免因出汗过多而发生虚脱[3]。 同时,用药前需将预先告知患儿家属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以免诱发不良反应。
饮食指导:护理人员需为患儿准备完善科学的饮食计划,患儿治疗期间,应当予以清淡、高蛋白以及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例如牛奶、鸡蛋羹等,以维持患儿机体营养的充足,并鼓励患儿多饮水,为治疗康复提供有效支持。避免禁食海鲜类等易诱发哮喘发作的食物,以达到营养有效供应的同时,从源头降低发病率。
出院指导:患儿出院前,护理人员需根据患儿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计划,指导家属合理纠正患儿的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实时叮嘱家属组织引导患儿日常多参与体育锻炼和连续呼吸肌运动,以改善强化患儿呼吸功能;并维持足够的睡眠时间,注意规律作息,日常注意口腔清洁,多以温水清洗口腔,防范飞沫吸入诱发哮喘。
1.3 观察指标
综合观察两组患儿经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哮喘病情改善的时间,对患儿喘息、发热、咳嗽、湿啰音、哮鸣音作为实际观察指标,以便护理效果对比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两组患儿预后情况对比可知,治疗组43例患儿喘息症状改善时间(2.3±0.3)d,发热(2.5±0.9)d,咳嗽(3.2±1.1)d,湿啰音(3.6±1.4)d,哮鸣音(4.2±1.5)d;对照组43例患儿喘息症状改善时间(3.1±0.8)d,发热(3.4±1.2)d,咳嗽(4.1±1.5)d,湿啰音(4.7±1.8)d,哮鸣音(5.4±1.9)d;治疗组43例患儿各项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哮喘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类小儿肺系疾病,发病群体多为1~7岁儿童范畴,患儿主诉表现为咳嗽、痰多、气喘、气促。目前,临床针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具体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界定标准,共性认为多与患儿生理机能发育不全、呼吸道炎性病变、环境变化等现实因素有关。针对哮喘患儿应及时给予科学的治疗方案,且治疗期间,还需辅以科学的临床护理服务措施,以强化患儿家属疾病宣教,提升患儿哮喘治疗效果[4]。本研究中为进一步助推哮喘患儿的预后康复,遵循哮喘患儿护理服务需求,从健康宣教、饮食护理干预、发热护理等多个环节展开护理服务工作,促进了患儿预后康复同时,降低了患儿的机体健康威胁。
本研究结果对比可知:治疗组43例患儿,各项康复指标时间显著早于同期对照组43例患儿,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表明了哮喘患儿应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具有的实效价值,可显著促进患儿预后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郝英双,胡萃,孙璇等.延续性护理对小儿哮喘患者情绪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6):1262-126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