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得分点 整合关键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福建高考语文为了引导学生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加大了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的考查力度,专门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三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浅易的语段作为第2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分值也增加到了10分。三部文化经典著作,容量大,内涵丰厚,如何做好这几道文化经典阅读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化经典阅读,主要采用选句翻译与简答题型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文化经典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备考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翻译题:析、观、看,抓住得分点
  
  《考试大纲》对文化经典阅读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高考文化经典的阅读,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句子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得分点。我们如果能抓住并把握好文化经典阅读翻译的得分点,答题时就能游刃有余。
  1.析——关键实、虚词的语境意义。
  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考查的重点是考生的直译能力,我们要把“力求直译”作为翻译的首要原则。文化经典阅读语句翻译,往往在一些关键字词上设置障碍。所谓“关键字词”,是指那些对正确理解句子意思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包括实词、虚词)。这些词语理解对了,句意也就大致清楚了。考试时要特别注意结合所给材料的具体语境,正确理解和翻译句子,因为一个词一旦进入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而这个特定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
  例1.夫子若有不豫色然。(2007年高考福建卷)
  【简析】本例中的“豫”就是“关键字词”,它牵一发而动全身,翻译对了,整个句子才能得分。如果能够联想学过的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高中语文第三册),就可推知这个“豫”字是“快乐”的意思。
  例2.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2006年高考福建卷)
  【简析】本句中“乡”、“而”、“是”为关键词,应抓住这几个关键词重点突破分析。“乡”要能判断出是通假字,通“向”;“而”根据语境,应解释为转折连词“却”;“是”特别要注意不要理解为现在的判断动词,这里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
  【备考提示】句子中重点字词,是翻译的难点,也是高考考查的得分点。重点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语法特点、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因此,我们要在重点字词上多下工夫,多用心分析。
  《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只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几个,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因为虚词是句子构成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在翻译时,关系搞错,翻译也就失真了。
  2.观——句中有否词性活用。
  高考翻译题常以“词类活用”为考查对象。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中的实词在固定用法之外,常常还有临时活用的情况。同样一个词,所属词类不同,理解则有别。翻译句子时,要注意看有否词类活用的词,如果有,翻译时应注意正确判断它的活用类型。
  例3.如欲平治天下。(2007年高考福建卷)
  【简析】本句中的“平”,在此语境中是使动用法,翻译时应体现使动的特点:“如果想使天下太平”。
  例4.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2006年高考福建卷)
  【简析】本句中两个“富”字,都是使动用法。因为“富”是形容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且在本句中惟有用使动翻译才能让句子表达通顺:“(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备考提示】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虽然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上,还是基本一致的,即按“主 状 谓 定 宾”(倒装句例外)的顺序排列,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我们翻译活用的词时,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3.看——句式是否按要求译出。
  高考也常拿文言文特有的句式来命制翻译题,我们翻译时应注意看其属于何种句式并译出其不同的句式特点。
  例5.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2007年高考福建卷)
  【简析】本句中“舍我其谁也”是一个反问句式,应该按照反问句式的特点将反问的语气翻译出来,才能更好地表现孟子“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
  例6.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2006年高考福建卷)
  【简析】本句是省略句,“而求富之”前省略主语,应按照要求补出:“(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备考提示】文言文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的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这些句式,一般来说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被动句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一定要译出被动的关系。而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宾语前置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
  文化经典的翻译在一个句子中一般有三四个得分点。根据笔者的经验,以上几个方面均为文化经典阅读翻译的得分点。因此,要从“析、观、看”方面突破,推敲出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文化经典阅读的翻译才算完美。
  
  二、简答题:悟、辨、筛,整合关键句
  
  文化经典阅读简答题,《考试大纲》要求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是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分析综合,要求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以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大些。而悟、辨、筛,整合关键句,却是突破此难度的有效办法。
  例7.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2007年高考福建卷)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简析】文段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考生首先必须根据备考时掌握的孟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学说等知识体系高屋建瓴地阅读这个文段,感知这个文段,悟懂这个文段。这个文段主要是通过对话揭示文章主旨。要回答“孟子在对话中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语境,悟懂文意,辨清主要信息,分析孟子在对话中表现出的是何种的个性品格、价值取向,梳理好句意,抓住并筛选出文中最能揭示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其实本段的对话,揭示孟子个性品格、价值取向的最关键语句应该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一句,特别是“舍我其谁也”这一反问句把孟子“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揭示得淋漓尽致。考生如果能够根据孟子思想核心,领悟文段对话的大意,辨清主要信息,并筛选抓住对话中最为关键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就能回答好这道简答题。
  【备考提示】回答文化经典阅读简答题,一般要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
  1.领悟文意,归纳概括。
  文化经典的阅读应从理解文段的内容入手。阅读文段需要逐字逐句推敲揣摩,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尤其要关注语句的深刻内涵以及过渡、点题、照应的语句,牵出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受到中心的制约。主旨辐射的命题原则,其实质就是突出中心思想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考生应领悟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以及思想感情去归纳概括文意。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是文化经典阅读中的重点,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深入的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
  解答这道题的思路,一般是结合孟子的有关思想,整体感知文段,读懂文段意思,总体把握全文,然后归纳概括出“本文段的学派观点、思想的阐述与评价”等内容。
  2.辨清信息,梳理句意。
  领悟文意后,还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考生必须从阅读材料中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并进行较为准确的句意梳理,以区别于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单纯罗列。它要求在反复默读全段、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据文意、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善于筛选、捕捉和整合文中最为关键的信息,做到掌握全段的内容和意旨,从而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3.明确筛选,准确表达。
  阅读是一种信息捕捉和提取的过程,筛选信息是做一切阅读题的基础,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所以阅读考试,实际上是一种对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能力考查,这是考试的方向。而筛选并提取信息又是文化经典阅读中的难点,因为这种筛选与提取,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材料的基本涵义,有时要求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概括出来……考生自己不能凭空想当然,必须养成全面考虑问题、关注重要信息的习惯,培养捕捉、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要善于捕捉、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为我所用。我们在捕捉段落主旨句的前提下,要善于提取主旨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对“界定区域”的信息加以确认,最后用自己的话准确流畅地将其表达出来。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注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篇》)
  【注释】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译:
  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译:
  (2)孔子认为治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③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④情,忘其所受⑤,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⑦。”(《庄子·养生主》)
  【注释】①秦失:人名,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⑦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译:
  ②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译:
  (2)庄子借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答: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译:_____________
  ②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译:_______________
  (2)、在“善”的面前,孟子认为应该怎么做?
  答: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见下面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等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2)名分正,说起话来才顺当合理,事情才办得成,礼乐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才会得当,才能管理好百姓。
  二、(1)[见下面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这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2)生死应顺应自然,不必喜生恶死。
  三、(1)[见下面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舜从当农夫、陶工、渔夫,直到成为天子,没有哪一点长处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吸取众人的长处来修养自己的品德,就是与人为善。所以,君子没有比与人为善更突出的地方了。”
  (2)在善的面前,是没有人、我之分的,自己不善而他人有善,就舍己从人;自己有善而他人还没有达到,就公之于众与他人一起来实施。
  [作者通联:福建福州闽清一中]
其他文献
史铁生是个不幸的人,他在二十岁上下忽地残废了双腿;然而他又是个幸运的人,因为他有地坛,地坛给他提供了一个避难的场所、思考的场所,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去看清时间、看清自己的身影、看清自己的灵魂,同时,他还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来帮他普度人生的苦难。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韧的心默默关爱、理解、宽容着茫然失措的史铁生。母亲是史铁生的人生导师,但是,那个时候的史铁生不懂,“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的现象,多媒体用“过了头”,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上世纪中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仅凭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教师只要能说会道,写得一手流畅的粉笔字,有对教材的基本的理解能力,就可以稳立讲台。随着多媒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项链》,情节设置巧妙,人物描写生动,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不会造成阅读障碍。可是,《项链》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如何提炼教学内容?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或隐或显地表现了主题,那么《项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以往的外国文学史常常这样评价《项链》:莫泊桑暴露了他们(小资产阶级)的爱慕虚荣……今天人们认为此种评价是一种阶级分析法,应当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因而关
儒家传统经典作品《中庸》里提出:“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最早出现了“思辨”一词,即通过审视,提出问题,经过慎重严密的思考,明晰辨理。近年来,余党绪先生进一步指出:思辨性阅读要求读者的思维始终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分析与论证,审慎地权衡与判断。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亦强调了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我们也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高中语文的进一步学习
高中古诗词教学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诸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不过,从当前普通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还存在学习的瓶颈,诸如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难以理解诗词的主旨和蕴含的感情等。课堂教学则表现为重讲解轻朗诵、重分析轻品味、重解释轻探究的境况,在学习兴趣激发、理解突破、鉴赏感悟等方面并不能给学生科学的指引,更难以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阅读是解决语文所有核心问题的钥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绝大部分课文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充分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因此,教好文学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今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多是一般化、模式化的大而全的教学,真正触及文学作品核心价值的教学很少见,如此教学既浪费了课程资源,又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  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对文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实际是告诫人们,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    一、
就阅读本身来说,阅读是思考的过程,阅读就是经过连续不断的思考去把握文章发展的始终,阅读思维直接影响了阅读效果,因此,离开了思维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阅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阅读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   一、着重文本内容解读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更加重视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经过中小学阶段,理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口语交际目标都有互相联系非常紧密的内容,以高年级为例:阅读教学中有“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有“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这就是两者的切合点所在。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具体文本巧妙安排口
预设与生成关系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话题,不管何种课堂形态,预设与生成始终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不同方式的预设,体现着教学者不同的教学境界,下面笔者试图例谈预设与生成的四种境界。   一、为预设而预设   为预设而预设是最糟糕的预设,这种预设人为割裂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关系,使得教师的预设不仅不能为学生课堂的生成提供支持,反而使得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走上了对立。   例如,有教师在教学《从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