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人规模 无与伦比
吴哥古迹位于束埔寨暹粒省,距首都金边约240公里。共有各类建筑遗迹900多处,包括城墙、皇宫、寺庙、医院、桥梁等等,范围达45平方公里。9世纪~1 5世纪,这里曾是吴哥王国的都城。
吴哥古迹中保留最完整的城池是吴哥城(又称大吴哥)。吴哥城建于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平面方正,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墙每边长约3000米,墙厚3.8米,高约7米,用角砾岩砌筑。全城设五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是一座高20多米的四面佛塔,入城的大道就穿过塔身下高大的门洞。正对每个城门都有一座横跨护城河宽1 5米的城桥,桥面两侧各有一排27尊石刻造像,据说一侧代表天神修罗,一侧代表妖魔阿修罗。2.2米高的神像列队合抓一条七个头的巨蛇,这取材于印度教神话故事。在柬埔寨传说七头蛇会带给人间风调雨顺。
吴哥城的中心是巴戎寺(又称“大金塔”),是佛教寺庙。城内著名的古迹还有巴方寺(又称“铜塔”),是印度教寺庙。城内古王朝的皇宫已是一片废墟,昔日宏伟的木结构宫殿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座筑于高台上的“空中宫殿”。皇宫东门外是斗象台。这里曾是国王阅兵、庆典以及每年举行盛大斗象大会的场所。斗象台侧墙上300多米长的浮雕生动描绘了当年斗象的壮观场面。皇宫东门对面是对称排列的十二座造型完全相同的塔庙,又称十二生肖塔,它们衬着浓密的树林,在夕阳下傲然挺立。
吴哥城外,东、西、北各有一个长方形的大水池。其中最大的西池宽2.3公里,长8公里,水池及城外围散布着数量众多的古迹:东池边有塔普伦寺、皇家浴池、东梅蓬寺;西池附近有西梅蓬寺、阿约寺;北池边有圣剑寺、格劳尔哥寺;城东胜利门外有塔玛侬神庙、周萨神庙、石桥、医院、塔凯欧;城东南方向有巴公寺、神牛寺、罗莱寺;城北的荔枝山附近还有女王宫。据记载,吴哥古城民间建筑全是竹木结构、草顶,唯皇宫可作瓦顶。市井竹木构建筑历经数百上千年沧桑早已废圮,仅有部分石结构的塔庙、桥梁留存现世。目前有遗迹可寻的重要建筑物有40多座。
吴哥古迹无与伦比的规模,璀璨夺目的建筑遗存,与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和印尼婆罗浮屠并称“东方四大奇迹”真是当之无愧。
神秘历史 充满传奇
吴哥这个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曾经被淹没在茂密的热带丛林中长达400多年,直到1858年被一个法国人发现。吴哥王朝从开拓建造到彻底湮灭,它的遗迹从偶然发现到保护修复,这一段历史既神秘曲折又充满传奇。
柬埔寨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即802年~1431年的吴哥王朝,先后有25位国王。阎耶跋摩二世是吴哥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于802年统一全国。1113年即位的苏耶跋摩二世是高棉王国最有成就的皇帝之一。他勇敢善战,把高棉王国的疆土拓展到马来半岛南端的大片土地。1150年他去世后,国内纷争引发外敌入侵。1177年占族人入侵吴哥,焚毁了整个都城。直到1181年阇耶跋摩七世即位,才拯救了吴哥。吴哥城、巴戎寺、塔普伦寺等都是他在位时所建。当时仅医院就建了102座。1431年吴哥王朝被泰国彻底击败,王城被洗劫一空,被迫迁都金边。从此吴哥古城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历经600多年的吴哥王国都城,被淹没在原始森林中如此之久,真叫人不可思议。是战乱?是瘟疫?是洪灾?这些至今还是一个未被破解的东方之谜。
法国探险家亨利-穆奥发现吴哥也是一段传奇:1858年,亨利·穆奥为采集蝴蝶标本和探寻历史记载的神秘古城来到柬埔寨。在当地人陪同下他深入丛林。已经是第五天了,野兽的吼声、腐叶的臭味,令人毛骨悚然。向导害怕邪魔不敢前行,在穆奥的坚持下,他们又披荆斩棘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继续前进,终于发现了吴哥这人间奇迹。当五座巨大的石塔出现在他眼前时,“旅途的疲劳一扫而光”。他写道:“在看到塔尖的一刹那,我感到心在颤栗,此时,你除了能够怀着敬慕的心情默默地凝视外,你没有办法再组合一个词去赞美这建筑史上奇妙的景物了。”一回到法国,他就把这惊人的发现公诸于众,然而却没有人相信,反而认为他热昏了头,耸人听闻。无奈他又重返东南亚雨林。1861年11月10日,年仅35岁的穆奥永远安息在柬埔寨的土地上。两年后他的妻子把他发现吴哥时写下的《环球游记》发表。可贵的是他留下了展现吴哥寺庙壮美景象的素描作品。正因为有了这第一手的形象资料,吴哥古迹才引起西方学者极大的关注,从而逐步揭开吴哥神秘的面纱。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一个人,就是我国元朝的周达观。吴哥所在的地区在隋唐被称为“真腊”,12世纪初已是中国的臣藩。1296年,温州人周达观奉命随元使前往“招谕”,在吴哥住了一年,留下了珍贵的文献——《真腊风土记》。全文不过8500字,却详细地记录了吴哥全盛时期,这个20万人口都城的地理、社会、人文环境和宫廷、市井生活状况。书中对吴哥的寺庙、宫殿、民宅都有详细的描述。这本书曾被译成法文、英文,并在法国三次再版。亨利-穆奥正是得益于这本书,才那么执着地深入榛莽,从而发现吴哥。吴哥文明使欧洲人大为惊诧,他们甚至感叹古希腊、罗马遗迹在它面前也会黯然失色。周达观这个名字,以及他的《真腊风土记》已经和吴哥古迹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吴哥历史的一部分,使人永不忘怀。
自从1907年成立保护吴哥古迹国际组织至今一个世纪以来,吴哥古迹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修复。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吴哥古迹终于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它的传奇色彩,更吸引人们争相前往探个究竟。
神圣空间 壮美奇伟
吴哥宗教建筑的基本型式是塔殿和庙山。塔殿的外观造型与我国的密檐塔类似,有单塔、双塔、多塔等不同组合。庙山型式的寺庙,以多层的石砌台基造山,在台基周边和顶部立塔殿。外观似多层迭涩的截顶金字塔。规模更大的是在台基的四周设回廊,成塔殿、庙山和回廊组合的型式。吴哥的庙宇几乎都是中轴对称,座西面东,朝向太阳。因为当时民间笃信的婆罗门教认为太阳升起的东方,象征光明幸福、兴旺昌盛。
座落在吴哥老都城中部的巴孔寺,为现存最早的庙山式建筑,平面接近方形,是因陀罗跋摩一世在九世纪末建造。它是在金字塔状层层收缩的五层石砌高台上,建造一座塔殿,入口设塔门,四面均有石阶直登台顶。每层台基四角置石象,每层台阶两侧置石狮。这是庙山式建筑逐渐成型的代表作。
在吴哥老都城中建造的第一座寺庙是巴肯寺。它是第一座结合山体建造的庙山式寺庙。其五层台基均利用山体的岩石砍凿而成。四 周整齐地排列104座砖石塔,它们围合着山顶的五座塔殿。一百多座大小塔殿层层叠叠、排列有序,蔚为壮观,故又名“百塔洲”。这独具特色的寺庙造型,突显出吴哥古迹的唯一性。遗憾的是主体建筑已严重毁坏。然而每天傍晚,这里却是吴哥最热闹的去处。“巴肯山落日”无疑是吴哥一景。傍晚时分各路游客汇集于此,上山的土路上人潮汹涌、尘土飞扬,人们争先恐后登上吴哥的这个制高点。山顶塔殿台基废墟的石块上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矗立山巅,在这“天地接壤”的地方观日落,似乎是在与神交会,感受和体验主宰天地之神的境界。这场面365天每天都在上演。
吴哥古迹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要数吴哥窟(又称“小吴哥”)。它在吴哥域南1000米,占地约208公顷,就像一座浩大的城池。吴哥窟系苏耶跋摩:二世建于12世纪,当时动员了15000多名工匠,历时89年才完工。当初寺内供奉印度教的毗湿奴神,今天已演变成佛教寺庙。
印度教的寺庙源于印度,然而在印度本土已经衰微,却在吴哥得以发展。以至于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寺庙不在印度而是在柬埔寨,也就是吴哥窟。
吴哥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其平面呈规整的长方形,四周以回廊作围墙。四面设门,主入口朝西,它是吴哥寺庙中唯一座东朝西的建筑。回廊东西1500米,南北1300米,外围是190米宽的护城河。从西参道进入吴哥窟,先要通过护城河上的“天界桥”,桥头两侧置石雕巨狮和七个头的蛇神。进入吴哥窟西大门,在主殿前是一个宽阔的庭院,这是周达观当年亲眼目睹国王举行盛典的地方。入夜时30万盏油灯同时点燃,整个庙宇被照得通明,庆典的盛况可想而知。广场中央一条长500米、高出地面1米多的石板道直通主殿。大道两侧以石雕的七头蛇神作为护栏。大道北侧有一个莲花塘,是朝圣者洁身用的水池,亦兼作吴哥窟排放雨水的蓄水池。隔着水池望去,由三重石砌回廊团团环绕的台基顶上,五座宝塔高耸挺立,第二层台基四角各有一座佛塔拱卫。在此可以拍摄到有倒影的吴哥窟的“标准像”。这是高棉民族引以为豪的极其壮观的建筑群。吴哥窟的造型作为柬埔寨王国国旗上的图案,已成为国家的象征。
吴哥窟主殿占地约40000平方米。台基三层,据说白下而上寓意地狱、人间、天堂。第一层台基四周的回廊总长约800米,壁上布满浮雕。第二层台基长宽约100米,也是回廊环绕,四角为佛塔。最高一层台基是边长75米的正方形,耸立着五座莲花蓓蕾形的佛塔,中间最高的一座塔顶距地面65米。各层台基间院落套院落,阶蹬相连、敞廊相通,庭院空间丰富且通透。
登上丰殿即上“天堂”,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攀十几米高的“天堂梯”。陡峭的石阶与地面约成70度的夹角,踏步宽15厘米,高近40厘米,况且石板历经数百年,早已被磨得圆溜光滑,有的板面几乎找不到踏脚的平面。看来想登天堂断不会让你太轻松,不仅需要勇气、胆量,更要有一颗虔诚的心。然而谁不想攀上神殿、跋涉“天堂”,来到这“众神汇集的地方”。当你站在“天堂”上鸟瞰茫茫树海的“人间”时,那份陶醉、那份骄傲,不身临其境是绝对无法体会的。吴哥窟宽广的庭院布局、紧凑的建筑空间、高耸的建筑造型,以其特有的壮美与奇伟,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游客的心间。
石雕艺术 风格独特
吴哥古迹中几乎所有的寺庙建筑,都遍体布满石雕。其风格之多样、图案之华丽、雕工之精巧、想像力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浮雕中的人物,不同于西方对人体解剖关系写实的表现,而是写意、夸张、变形,重在传神。特别是体量巨大的四面佛像,世界上绝无仅有。寺庙中还常见大象和狮子的圆雕。尤其是狮子的造型,高昂挺拔,肥颈突胸,蕴藏无尽地刚强劲力,显得格外庄重威严。此外,串珠式的石雕直棂漏窗,也是吴哥寺庙中特有的装饰,颇具个性特色。
吴哥窟的惊人之处还在于它风格独特的石雕艺术。主殿第一层台基回廊上有长达800米的浮雕,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浮雕回廊。这是让那些历史学家、雕塑家、神学家们欢天喜地、流连忘返的地方。浮雕中的古印度神话故事、古时高棉人征战的场面,以及市井生活的情景,都逼真动人、气势非凡,极富感染力。在回廊的壁上还有1500多个神态各异的“阿普撒拉”舞神的浮雕,其头冠华丽、胸部丰满夸张、姿态优美、雍容华贵、端庄贤淑。赏心悦目之余,深感再多的词汇在这里都显得苍白无力,不足以体现这高棉浮雕艺术杰作的隽美。
位于吴哥城东北约25公里的女王宫,以奇秀幽深的布局和巧夺天工的雕刻,被誉为“吴哥古迹的明珠”。女王宫建于10世纪下半叶。它座西朝东,由三层红砂岩的围墙围合。进第一道门是一个长100多米、窄长而封闭的庭院,院子两侧原有的四个塔殿,如今已经倒塌,只留下一些残壁断柱。进入第二道门眼前豁然开朗,护城河似的宽阔水面里倒映着第三道围墙环护着的神殿梵官。进入第三道门,才见到一字排开的三座塔殿,它们建在同一个一米多高的台基上。这是三塔式的布局型式。整个建筑群的规模不大,但神殿所有的基座、每一根石柱、每一个门楣、每一条线脚,无不布满精雕细琢的图案装饰。很难想像,坚硬的石块能雕琢出如此精细而流畅的曲线花草造型。这里的浮雕刻凿较深,给人以圆雕的感觉,或神或鬼或兽或人,肢体浑圆,栩栩如生。塔门的山花上,如火焰般曲线型组合的雕饰层次分明,人物和花卉图案分列有序,美轮美奂。两侧角柱顶上则雕刻七头蛇神分立左右,翘首护卫。女王宫以其富丽堂皇华美精致的雕刻倾倒世人,无怪乎它会获得“吴哥艺术之钻”的美誉。
巴戎寺始建于苏耶跋摩一世(1002年~1050年)时期,12世纪末又由阎耶跋摩七世(1181年~1220年)重建。它与吴哥窟并列为现存吴哥古迹的两大景观。巴戎寺共有佛塔37座,分布在两层台基上。中心一座塔最大,高45米,塔顶镀金,故又称“大金塔”。其余36座簇拥四周,每座塔上均刻四面佛,总共148个佛面。远远望去整个佛寺犹如浮雕堆成的山峰,层峦叠嶂、紧凑和谐、气势恢弘。据说中间台基上的16座佛塔,代表当时全国16个省。当时塔内供奉着各地重要寺庙中的佛像,可惜现已空空如也。据说大小佛像早已散落在欧洲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如今只有巨大的四面佛仍巍然屹立。硕大的佛头足有两层楼高,众多巨大的佛面凝视着你,在不同的光影下呈现不同的性状。佛像宽阔的前额、肥大的鼻翼、厚厚的嘴唇、长长的耳朵、弯弯的眉宇、下垂的眼睑、微闭的眼睛,安详地凝望四方,审视着世人的一言一行。据说它们象征天堂与地狱,天上与人间,国王与臣民,佛教与 婆罗门教之间的统一与和谐。登上巴戎寺的高台,置身巨像之中,佛像超人的巨大尺度,安详而平和的神态,让我们这些凡人顿感自身的渺小。这是一个由巨型石雕神像构成的奇妙的建筑空间,它营造出的宗教氛围,传达了神的信息,撼人心灵、摄人心魄。这些造像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它微微翘起的厚厚嘴唇所透出的微笑,安详静穆、深邃含蓄,使人久久不能忘怀。人们称其为“高棉的微笑”,甚至觉得这种微笑比卢浮宫中《蒙娜丽莎》的微笑更具有诱惑力。
闻名世界的“高棉的微笑”,无疑是吴哥古迹雕刻艺术中最震撼人心的杰作。
建造工艺 简单科学
吴哥古迹作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不仅在总体规划上与环境融合,贯穿“山神崇拜”和“王权神授”的理念,在单体建筑设计和建造中也颇多创新。
在吴哥古迹中,河塘相间的水利灌溉工程极其宏伟,甚至令无数水利专家感到难以置信。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蓄水湖和数千个大小水池以及河道、沟渠构成的水系网络,成功地调节旱雨两季的水位,满足当时吴哥地区20万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庞大而高耸的山庙,有完备的排水系统,在热带雨季暴雨袭来的时刻,雨水照样能流畅地排放,使建筑地基免受侵蚀。这足以表现吴哥建筑的科学和完美,也反映了古代高棉人民的高度智慧。尤其是塔凯欧寺,充分体现了吴哥建筑的建造技术和建造工艺。
塔凯欧寺建于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是一座完全用砂岩石叠砌起来的山庙式建筑。金刚宝座式的造型,三层高台顶上立着五座塔殿。这是一个尚末完工的山庙。据传说寺庙是先砌好石块后再开始雕刻。刚一动工刻凿,就遭遇雷劈,认为是不祥的征兆,于是只好半途而废。这个山庙的半成品,恰好有力地见证了吴哥寺庙建筑“先砌后雕”的工艺做法。
吴哥的寺庙,从台基到塔殿都是用臣大的石块十砌,不使用任何灰浆或其他黏结剂。成千上万块巨石,轻则几百公斤,重则一二吨,甚至有七八吨的,从50公里外的荔枝山运来,再堆砌成型,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据说他们除了用大象运载外,还通过四通八达的水渠,存涨水时使用木筏运输。
高大如山的石砌建筑,白重巨大,如果不很好地选址并处理好地基基础,设计有效的排水系统,吴哥的寺庙建筑也难以保存至今。
至于台基、回廊、塔殿上满铺的雕刻,如果是事先雕好块石再到现场拼装,那真是不可思议。即便在电脑发达、设备先进的今天,也算是极其复杂的工程。要保证浮雕面对缝吻合有着极大的难度,因此,“先砌后雕”无疑是最简单最科学的选择。
这种“先砌后雕”的施工工艺,不仅使浮雕线条吻合流畅,有效地保证了浮雕的完整性,而且现场展开的足够大的画面空间,使雕刻工匠在创作中能更自由地摆布,更挥洒自如地描绘,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像力。从而使吴哥的雕刻艺术突显其构思的独到、技法的娴熟,表现出更流畅、更开放、更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先砌的石块并非严丝合缝,雕刻后形成不规则的粗犷的缝隙,更增添了浮雕古朴苍劲的神韵,成就了吴哥古迹建筑浮雕这个世界艺术宝库的精品。
树庙交织 惊世骇俗
吴哥古迹中还有一处罕见的景点就是树庙交织的塔普伦寺。这座建于12世纪~13世纪的寺庙,保留了欧洲探险者发现时的原状。偌大个寺庙几乎被淹埋在原始森林之中。上面枝权树叶遮天蔽日,底下盘根错节的树根冲出地表向四面八方匍匐生长。进入寺庙要跨过粗大的树根和散落的块石跳跃前行。热带高大植物穿透力很强的根茎,有的像巨蟒紧紧缠绕在塔殿的庙墙上;有的整棵大树骑在塔庙上,把石墙紧紧包裹;有的树根穿透寺庙的石缝,使其倒塌废圮……这种“塔”与“树”的“拥抱”是奇观!是绝景!难怪电影《古墓丽影》会以这个寺庙作为场景,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这种“原生态”的古迹保护方法,无疑大大丰满了吴哥古迹的历史信息,比砍去大树,完全复原古庙更有意义,更加诱人。
据说这个寺庙确实使文物保护工作者陷入两难的境地:若砍掉缠绕的古树,古庙可能会在瞬间坍塌;若任其生长,建筑也将分崩离析。有人说它终将再被森林淹没,演绎世间的轮回。我想我们的子孙会比我们更加聪明,一定会找到一种既能抑制树木生长,又能避免古寺破坏的两全其美的保护方法,使塔普伦寺的奇妙景观永世留存。
遗产保护 可资借鉴
吴哥古迹从发现到保护开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艰难路程。自从古迹被发现以来,国际盗贼的疯狂抢掠从未间断。据联合国1993年的估计,珍贵文物大约一天被盗一件,其破坏力比战争更加严重。盗贼为便于运输把大块的浮雕切割分装,无价的艺术瑰宝就这样被肢解实在令人愤慨!由于吴哥古迹分布范围太大,柬埔寨政府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投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的国际拯救行动正在“与时间赛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吴哥窟至今还在“哭”!近几年中国政府也加入了保护行动,无偿援助1450万元人民币拯救周萨神庙。
尽管如此,一个世纪来的保护工作还是成果累累。主要寺庙建筑得以修复,修复技术不断提高,保护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短短几天旅游的见闻,可以感觉到吴哥古迹在整体环境保护方面,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如今吴哥古迹的大环境得到比较好的保护,古迹周围的原始森林、河道、水源相当部分仍保留了原始的状态。开发旅游并没有造成生态的破坏。偌大的古迹区域内,数量不太多的居民并没有一概迁出,还允许他们在区内从事服务于游客的经营活动,但是严禁外地人入内经营。每个景点都有当地居民摆的地摊和喝茶休息的桌椅。传统民居和世俗生活的保留,既保护了古迹的环境,又方便了游客,还给居民以生活出路。而国内现在有些景点要么把原居民一概迁走一个不留,要么紧挨景点就是异地人经营的商业一条街,大刹风景。相比之下,吴哥的做法相对要高明许多。
还值得一提的就是各个景点的“五星级洗手间”。它们按标准设计,坡顶敞廊,富有地域特色,内部干净整洁,设有专人管理并兼营小卖部。洗手间外的敞廊有宽敞的休息等候空间和休息坐凳,设计布局极富人性化。洗手间离景点有一段距离,紧临旅游大巴停靠点,但它也不是紧靠路边,而是适当后退。或小路深入,或曲桥引进,既隐蔽又方便使用。洗手间同时又成为小路尽端的一个小景。
吴哥古迹区附近都不设旅馆。服务设施集中在距吴哥6.4公里的暹粒市,市内有众多高中低档旅馆可供选择。餐饮、娱乐、休闲、购物设施一应俱全。旅游公共服务的支撑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它们与景区保持合适的距离,既保护了古迹的环境,又有利于它自身的发展,实在是可资借鉴的规划思路。
吴哥古迹位于束埔寨暹粒省,距首都金边约240公里。共有各类建筑遗迹900多处,包括城墙、皇宫、寺庙、医院、桥梁等等,范围达45平方公里。9世纪~1 5世纪,这里曾是吴哥王国的都城。
吴哥古迹中保留最完整的城池是吴哥城(又称大吴哥)。吴哥城建于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平面方正,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墙每边长约3000米,墙厚3.8米,高约7米,用角砾岩砌筑。全城设五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是一座高20多米的四面佛塔,入城的大道就穿过塔身下高大的门洞。正对每个城门都有一座横跨护城河宽1 5米的城桥,桥面两侧各有一排27尊石刻造像,据说一侧代表天神修罗,一侧代表妖魔阿修罗。2.2米高的神像列队合抓一条七个头的巨蛇,这取材于印度教神话故事。在柬埔寨传说七头蛇会带给人间风调雨顺。
吴哥城的中心是巴戎寺(又称“大金塔”),是佛教寺庙。城内著名的古迹还有巴方寺(又称“铜塔”),是印度教寺庙。城内古王朝的皇宫已是一片废墟,昔日宏伟的木结构宫殿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座筑于高台上的“空中宫殿”。皇宫东门外是斗象台。这里曾是国王阅兵、庆典以及每年举行盛大斗象大会的场所。斗象台侧墙上300多米长的浮雕生动描绘了当年斗象的壮观场面。皇宫东门对面是对称排列的十二座造型完全相同的塔庙,又称十二生肖塔,它们衬着浓密的树林,在夕阳下傲然挺立。
吴哥城外,东、西、北各有一个长方形的大水池。其中最大的西池宽2.3公里,长8公里,水池及城外围散布着数量众多的古迹:东池边有塔普伦寺、皇家浴池、东梅蓬寺;西池附近有西梅蓬寺、阿约寺;北池边有圣剑寺、格劳尔哥寺;城东胜利门外有塔玛侬神庙、周萨神庙、石桥、医院、塔凯欧;城东南方向有巴公寺、神牛寺、罗莱寺;城北的荔枝山附近还有女王宫。据记载,吴哥古城民间建筑全是竹木结构、草顶,唯皇宫可作瓦顶。市井竹木构建筑历经数百上千年沧桑早已废圮,仅有部分石结构的塔庙、桥梁留存现世。目前有遗迹可寻的重要建筑物有40多座。
吴哥古迹无与伦比的规模,璀璨夺目的建筑遗存,与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和印尼婆罗浮屠并称“东方四大奇迹”真是当之无愧。
神秘历史 充满传奇
吴哥这个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曾经被淹没在茂密的热带丛林中长达400多年,直到1858年被一个法国人发现。吴哥王朝从开拓建造到彻底湮灭,它的遗迹从偶然发现到保护修复,这一段历史既神秘曲折又充满传奇。
柬埔寨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即802年~1431年的吴哥王朝,先后有25位国王。阎耶跋摩二世是吴哥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于802年统一全国。1113年即位的苏耶跋摩二世是高棉王国最有成就的皇帝之一。他勇敢善战,把高棉王国的疆土拓展到马来半岛南端的大片土地。1150年他去世后,国内纷争引发外敌入侵。1177年占族人入侵吴哥,焚毁了整个都城。直到1181年阇耶跋摩七世即位,才拯救了吴哥。吴哥城、巴戎寺、塔普伦寺等都是他在位时所建。当时仅医院就建了102座。1431年吴哥王朝被泰国彻底击败,王城被洗劫一空,被迫迁都金边。从此吴哥古城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历经600多年的吴哥王国都城,被淹没在原始森林中如此之久,真叫人不可思议。是战乱?是瘟疫?是洪灾?这些至今还是一个未被破解的东方之谜。
法国探险家亨利-穆奥发现吴哥也是一段传奇:1858年,亨利·穆奥为采集蝴蝶标本和探寻历史记载的神秘古城来到柬埔寨。在当地人陪同下他深入丛林。已经是第五天了,野兽的吼声、腐叶的臭味,令人毛骨悚然。向导害怕邪魔不敢前行,在穆奥的坚持下,他们又披荆斩棘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继续前进,终于发现了吴哥这人间奇迹。当五座巨大的石塔出现在他眼前时,“旅途的疲劳一扫而光”。他写道:“在看到塔尖的一刹那,我感到心在颤栗,此时,你除了能够怀着敬慕的心情默默地凝视外,你没有办法再组合一个词去赞美这建筑史上奇妙的景物了。”一回到法国,他就把这惊人的发现公诸于众,然而却没有人相信,反而认为他热昏了头,耸人听闻。无奈他又重返东南亚雨林。1861年11月10日,年仅35岁的穆奥永远安息在柬埔寨的土地上。两年后他的妻子把他发现吴哥时写下的《环球游记》发表。可贵的是他留下了展现吴哥寺庙壮美景象的素描作品。正因为有了这第一手的形象资料,吴哥古迹才引起西方学者极大的关注,从而逐步揭开吴哥神秘的面纱。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一个人,就是我国元朝的周达观。吴哥所在的地区在隋唐被称为“真腊”,12世纪初已是中国的臣藩。1296年,温州人周达观奉命随元使前往“招谕”,在吴哥住了一年,留下了珍贵的文献——《真腊风土记》。全文不过8500字,却详细地记录了吴哥全盛时期,这个20万人口都城的地理、社会、人文环境和宫廷、市井生活状况。书中对吴哥的寺庙、宫殿、民宅都有详细的描述。这本书曾被译成法文、英文,并在法国三次再版。亨利-穆奥正是得益于这本书,才那么执着地深入榛莽,从而发现吴哥。吴哥文明使欧洲人大为惊诧,他们甚至感叹古希腊、罗马遗迹在它面前也会黯然失色。周达观这个名字,以及他的《真腊风土记》已经和吴哥古迹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吴哥历史的一部分,使人永不忘怀。
自从1907年成立保护吴哥古迹国际组织至今一个世纪以来,吴哥古迹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修复。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吴哥古迹终于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它的传奇色彩,更吸引人们争相前往探个究竟。
神圣空间 壮美奇伟
吴哥宗教建筑的基本型式是塔殿和庙山。塔殿的外观造型与我国的密檐塔类似,有单塔、双塔、多塔等不同组合。庙山型式的寺庙,以多层的石砌台基造山,在台基周边和顶部立塔殿。外观似多层迭涩的截顶金字塔。规模更大的是在台基的四周设回廊,成塔殿、庙山和回廊组合的型式。吴哥的庙宇几乎都是中轴对称,座西面东,朝向太阳。因为当时民间笃信的婆罗门教认为太阳升起的东方,象征光明幸福、兴旺昌盛。
座落在吴哥老都城中部的巴孔寺,为现存最早的庙山式建筑,平面接近方形,是因陀罗跋摩一世在九世纪末建造。它是在金字塔状层层收缩的五层石砌高台上,建造一座塔殿,入口设塔门,四面均有石阶直登台顶。每层台基四角置石象,每层台阶两侧置石狮。这是庙山式建筑逐渐成型的代表作。
在吴哥老都城中建造的第一座寺庙是巴肯寺。它是第一座结合山体建造的庙山式寺庙。其五层台基均利用山体的岩石砍凿而成。四 周整齐地排列104座砖石塔,它们围合着山顶的五座塔殿。一百多座大小塔殿层层叠叠、排列有序,蔚为壮观,故又名“百塔洲”。这独具特色的寺庙造型,突显出吴哥古迹的唯一性。遗憾的是主体建筑已严重毁坏。然而每天傍晚,这里却是吴哥最热闹的去处。“巴肯山落日”无疑是吴哥一景。傍晚时分各路游客汇集于此,上山的土路上人潮汹涌、尘土飞扬,人们争先恐后登上吴哥的这个制高点。山顶塔殿台基废墟的石块上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矗立山巅,在这“天地接壤”的地方观日落,似乎是在与神交会,感受和体验主宰天地之神的境界。这场面365天每天都在上演。
吴哥古迹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要数吴哥窟(又称“小吴哥”)。它在吴哥域南1000米,占地约208公顷,就像一座浩大的城池。吴哥窟系苏耶跋摩:二世建于12世纪,当时动员了15000多名工匠,历时89年才完工。当初寺内供奉印度教的毗湿奴神,今天已演变成佛教寺庙。
印度教的寺庙源于印度,然而在印度本土已经衰微,却在吴哥得以发展。以至于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寺庙不在印度而是在柬埔寨,也就是吴哥窟。
吴哥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其平面呈规整的长方形,四周以回廊作围墙。四面设门,主入口朝西,它是吴哥寺庙中唯一座东朝西的建筑。回廊东西1500米,南北1300米,外围是190米宽的护城河。从西参道进入吴哥窟,先要通过护城河上的“天界桥”,桥头两侧置石雕巨狮和七个头的蛇神。进入吴哥窟西大门,在主殿前是一个宽阔的庭院,这是周达观当年亲眼目睹国王举行盛典的地方。入夜时30万盏油灯同时点燃,整个庙宇被照得通明,庆典的盛况可想而知。广场中央一条长500米、高出地面1米多的石板道直通主殿。大道两侧以石雕的七头蛇神作为护栏。大道北侧有一个莲花塘,是朝圣者洁身用的水池,亦兼作吴哥窟排放雨水的蓄水池。隔着水池望去,由三重石砌回廊团团环绕的台基顶上,五座宝塔高耸挺立,第二层台基四角各有一座佛塔拱卫。在此可以拍摄到有倒影的吴哥窟的“标准像”。这是高棉民族引以为豪的极其壮观的建筑群。吴哥窟的造型作为柬埔寨王国国旗上的图案,已成为国家的象征。
吴哥窟主殿占地约40000平方米。台基三层,据说白下而上寓意地狱、人间、天堂。第一层台基四周的回廊总长约800米,壁上布满浮雕。第二层台基长宽约100米,也是回廊环绕,四角为佛塔。最高一层台基是边长75米的正方形,耸立着五座莲花蓓蕾形的佛塔,中间最高的一座塔顶距地面65米。各层台基间院落套院落,阶蹬相连、敞廊相通,庭院空间丰富且通透。
登上丰殿即上“天堂”,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攀十几米高的“天堂梯”。陡峭的石阶与地面约成70度的夹角,踏步宽15厘米,高近40厘米,况且石板历经数百年,早已被磨得圆溜光滑,有的板面几乎找不到踏脚的平面。看来想登天堂断不会让你太轻松,不仅需要勇气、胆量,更要有一颗虔诚的心。然而谁不想攀上神殿、跋涉“天堂”,来到这“众神汇集的地方”。当你站在“天堂”上鸟瞰茫茫树海的“人间”时,那份陶醉、那份骄傲,不身临其境是绝对无法体会的。吴哥窟宽广的庭院布局、紧凑的建筑空间、高耸的建筑造型,以其特有的壮美与奇伟,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游客的心间。
石雕艺术 风格独特
吴哥古迹中几乎所有的寺庙建筑,都遍体布满石雕。其风格之多样、图案之华丽、雕工之精巧、想像力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浮雕中的人物,不同于西方对人体解剖关系写实的表现,而是写意、夸张、变形,重在传神。特别是体量巨大的四面佛像,世界上绝无仅有。寺庙中还常见大象和狮子的圆雕。尤其是狮子的造型,高昂挺拔,肥颈突胸,蕴藏无尽地刚强劲力,显得格外庄重威严。此外,串珠式的石雕直棂漏窗,也是吴哥寺庙中特有的装饰,颇具个性特色。
吴哥窟的惊人之处还在于它风格独特的石雕艺术。主殿第一层台基回廊上有长达800米的浮雕,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浮雕回廊。这是让那些历史学家、雕塑家、神学家们欢天喜地、流连忘返的地方。浮雕中的古印度神话故事、古时高棉人征战的场面,以及市井生活的情景,都逼真动人、气势非凡,极富感染力。在回廊的壁上还有1500多个神态各异的“阿普撒拉”舞神的浮雕,其头冠华丽、胸部丰满夸张、姿态优美、雍容华贵、端庄贤淑。赏心悦目之余,深感再多的词汇在这里都显得苍白无力,不足以体现这高棉浮雕艺术杰作的隽美。
位于吴哥城东北约25公里的女王宫,以奇秀幽深的布局和巧夺天工的雕刻,被誉为“吴哥古迹的明珠”。女王宫建于10世纪下半叶。它座西朝东,由三层红砂岩的围墙围合。进第一道门是一个长100多米、窄长而封闭的庭院,院子两侧原有的四个塔殿,如今已经倒塌,只留下一些残壁断柱。进入第二道门眼前豁然开朗,护城河似的宽阔水面里倒映着第三道围墙环护着的神殿梵官。进入第三道门,才见到一字排开的三座塔殿,它们建在同一个一米多高的台基上。这是三塔式的布局型式。整个建筑群的规模不大,但神殿所有的基座、每一根石柱、每一个门楣、每一条线脚,无不布满精雕细琢的图案装饰。很难想像,坚硬的石块能雕琢出如此精细而流畅的曲线花草造型。这里的浮雕刻凿较深,给人以圆雕的感觉,或神或鬼或兽或人,肢体浑圆,栩栩如生。塔门的山花上,如火焰般曲线型组合的雕饰层次分明,人物和花卉图案分列有序,美轮美奂。两侧角柱顶上则雕刻七头蛇神分立左右,翘首护卫。女王宫以其富丽堂皇华美精致的雕刻倾倒世人,无怪乎它会获得“吴哥艺术之钻”的美誉。
巴戎寺始建于苏耶跋摩一世(1002年~1050年)时期,12世纪末又由阎耶跋摩七世(1181年~1220年)重建。它与吴哥窟并列为现存吴哥古迹的两大景观。巴戎寺共有佛塔37座,分布在两层台基上。中心一座塔最大,高45米,塔顶镀金,故又称“大金塔”。其余36座簇拥四周,每座塔上均刻四面佛,总共148个佛面。远远望去整个佛寺犹如浮雕堆成的山峰,层峦叠嶂、紧凑和谐、气势恢弘。据说中间台基上的16座佛塔,代表当时全国16个省。当时塔内供奉着各地重要寺庙中的佛像,可惜现已空空如也。据说大小佛像早已散落在欧洲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如今只有巨大的四面佛仍巍然屹立。硕大的佛头足有两层楼高,众多巨大的佛面凝视着你,在不同的光影下呈现不同的性状。佛像宽阔的前额、肥大的鼻翼、厚厚的嘴唇、长长的耳朵、弯弯的眉宇、下垂的眼睑、微闭的眼睛,安详地凝望四方,审视着世人的一言一行。据说它们象征天堂与地狱,天上与人间,国王与臣民,佛教与 婆罗门教之间的统一与和谐。登上巴戎寺的高台,置身巨像之中,佛像超人的巨大尺度,安详而平和的神态,让我们这些凡人顿感自身的渺小。这是一个由巨型石雕神像构成的奇妙的建筑空间,它营造出的宗教氛围,传达了神的信息,撼人心灵、摄人心魄。这些造像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它微微翘起的厚厚嘴唇所透出的微笑,安详静穆、深邃含蓄,使人久久不能忘怀。人们称其为“高棉的微笑”,甚至觉得这种微笑比卢浮宫中《蒙娜丽莎》的微笑更具有诱惑力。
闻名世界的“高棉的微笑”,无疑是吴哥古迹雕刻艺术中最震撼人心的杰作。
建造工艺 简单科学
吴哥古迹作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不仅在总体规划上与环境融合,贯穿“山神崇拜”和“王权神授”的理念,在单体建筑设计和建造中也颇多创新。
在吴哥古迹中,河塘相间的水利灌溉工程极其宏伟,甚至令无数水利专家感到难以置信。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蓄水湖和数千个大小水池以及河道、沟渠构成的水系网络,成功地调节旱雨两季的水位,满足当时吴哥地区20万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庞大而高耸的山庙,有完备的排水系统,在热带雨季暴雨袭来的时刻,雨水照样能流畅地排放,使建筑地基免受侵蚀。这足以表现吴哥建筑的科学和完美,也反映了古代高棉人民的高度智慧。尤其是塔凯欧寺,充分体现了吴哥建筑的建造技术和建造工艺。
塔凯欧寺建于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是一座完全用砂岩石叠砌起来的山庙式建筑。金刚宝座式的造型,三层高台顶上立着五座塔殿。这是一个尚末完工的山庙。据传说寺庙是先砌好石块后再开始雕刻。刚一动工刻凿,就遭遇雷劈,认为是不祥的征兆,于是只好半途而废。这个山庙的半成品,恰好有力地见证了吴哥寺庙建筑“先砌后雕”的工艺做法。
吴哥的寺庙,从台基到塔殿都是用臣大的石块十砌,不使用任何灰浆或其他黏结剂。成千上万块巨石,轻则几百公斤,重则一二吨,甚至有七八吨的,从50公里外的荔枝山运来,再堆砌成型,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据说他们除了用大象运载外,还通过四通八达的水渠,存涨水时使用木筏运输。
高大如山的石砌建筑,白重巨大,如果不很好地选址并处理好地基基础,设计有效的排水系统,吴哥的寺庙建筑也难以保存至今。
至于台基、回廊、塔殿上满铺的雕刻,如果是事先雕好块石再到现场拼装,那真是不可思议。即便在电脑发达、设备先进的今天,也算是极其复杂的工程。要保证浮雕面对缝吻合有着极大的难度,因此,“先砌后雕”无疑是最简单最科学的选择。
这种“先砌后雕”的施工工艺,不仅使浮雕线条吻合流畅,有效地保证了浮雕的完整性,而且现场展开的足够大的画面空间,使雕刻工匠在创作中能更自由地摆布,更挥洒自如地描绘,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像力。从而使吴哥的雕刻艺术突显其构思的独到、技法的娴熟,表现出更流畅、更开放、更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先砌的石块并非严丝合缝,雕刻后形成不规则的粗犷的缝隙,更增添了浮雕古朴苍劲的神韵,成就了吴哥古迹建筑浮雕这个世界艺术宝库的精品。
树庙交织 惊世骇俗
吴哥古迹中还有一处罕见的景点就是树庙交织的塔普伦寺。这座建于12世纪~13世纪的寺庙,保留了欧洲探险者发现时的原状。偌大个寺庙几乎被淹埋在原始森林之中。上面枝权树叶遮天蔽日,底下盘根错节的树根冲出地表向四面八方匍匐生长。进入寺庙要跨过粗大的树根和散落的块石跳跃前行。热带高大植物穿透力很强的根茎,有的像巨蟒紧紧缠绕在塔殿的庙墙上;有的整棵大树骑在塔庙上,把石墙紧紧包裹;有的树根穿透寺庙的石缝,使其倒塌废圮……这种“塔”与“树”的“拥抱”是奇观!是绝景!难怪电影《古墓丽影》会以这个寺庙作为场景,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这种“原生态”的古迹保护方法,无疑大大丰满了吴哥古迹的历史信息,比砍去大树,完全复原古庙更有意义,更加诱人。
据说这个寺庙确实使文物保护工作者陷入两难的境地:若砍掉缠绕的古树,古庙可能会在瞬间坍塌;若任其生长,建筑也将分崩离析。有人说它终将再被森林淹没,演绎世间的轮回。我想我们的子孙会比我们更加聪明,一定会找到一种既能抑制树木生长,又能避免古寺破坏的两全其美的保护方法,使塔普伦寺的奇妙景观永世留存。
遗产保护 可资借鉴
吴哥古迹从发现到保护开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艰难路程。自从古迹被发现以来,国际盗贼的疯狂抢掠从未间断。据联合国1993年的估计,珍贵文物大约一天被盗一件,其破坏力比战争更加严重。盗贼为便于运输把大块的浮雕切割分装,无价的艺术瑰宝就这样被肢解实在令人愤慨!由于吴哥古迹分布范围太大,柬埔寨政府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投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的国际拯救行动正在“与时间赛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吴哥窟至今还在“哭”!近几年中国政府也加入了保护行动,无偿援助1450万元人民币拯救周萨神庙。
尽管如此,一个世纪来的保护工作还是成果累累。主要寺庙建筑得以修复,修复技术不断提高,保护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短短几天旅游的见闻,可以感觉到吴哥古迹在整体环境保护方面,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如今吴哥古迹的大环境得到比较好的保护,古迹周围的原始森林、河道、水源相当部分仍保留了原始的状态。开发旅游并没有造成生态的破坏。偌大的古迹区域内,数量不太多的居民并没有一概迁出,还允许他们在区内从事服务于游客的经营活动,但是严禁外地人入内经营。每个景点都有当地居民摆的地摊和喝茶休息的桌椅。传统民居和世俗生活的保留,既保护了古迹的环境,又方便了游客,还给居民以生活出路。而国内现在有些景点要么把原居民一概迁走一个不留,要么紧挨景点就是异地人经营的商业一条街,大刹风景。相比之下,吴哥的做法相对要高明许多。
还值得一提的就是各个景点的“五星级洗手间”。它们按标准设计,坡顶敞廊,富有地域特色,内部干净整洁,设有专人管理并兼营小卖部。洗手间外的敞廊有宽敞的休息等候空间和休息坐凳,设计布局极富人性化。洗手间离景点有一段距离,紧临旅游大巴停靠点,但它也不是紧靠路边,而是适当后退。或小路深入,或曲桥引进,既隐蔽又方便使用。洗手间同时又成为小路尽端的一个小景。
吴哥古迹区附近都不设旅馆。服务设施集中在距吴哥6.4公里的暹粒市,市内有众多高中低档旅馆可供选择。餐饮、娱乐、休闲、购物设施一应俱全。旅游公共服务的支撑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它们与景区保持合适的距离,既保护了古迹的环境,又有利于它自身的发展,实在是可资借鉴的规划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