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 发展 优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510167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所谓数感,就是对数的意义和数与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敏锐的感悟和驾驭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作探究性的思考。
  一、通过生活体验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这说明数感的培养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在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并内化、运用知识。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亲自去菜市场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充分体验一个鸡蛋、一把芹菜各有多少克,一千克到底有多重,什么东西的质量刚好是一千克,一千克的西红柿有几个,一个南瓜有几千克,一条鱼有多重,等等。再如,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时,笔者让学生自主寻找生活中的两位数。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两位数有:全班有62名同学,老师的年龄是36岁,小区的楼房一共有18层,数学课本已经学到第52页,学校的门牌号是98号,放早学的时间是11时,今天的气温是18~25℃,等等。通过比较,学生还发现,数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具体的时刻和一个范围等。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对数的理解,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充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价值,真正培养了数感。
  二、通过实践操作发展数感
  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通过看、做、听、说,眼、手、耳、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所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必须积极开展实践操作活动。
  如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数小棒的游戏活动,要求学生数100根小棒,比一比,看谁数得又快又好。学生们忙碌起来,有的一根一根地数,有的两根两根地数,也有的五根五根地数,还有的十根十根地数。活动结束后,教师问:“通过刚才的数小棒竞赛,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一根一根地数,太慢了;有的说两根两根、五根五根地数,不容易出错;还有的说十根十根地数,速度最快,且不容易出错。笔者紧紧抓住这一教学契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十根十根地数速度最快且不容易出错呢?结合学生的回答,笔者风趣地说:“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座位,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整十的数找一个位置, 这个位置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十位。”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清楚地认识到10个10是100,且对数位的概念有了充分的理解。
  三、在观察交流中优化数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发展儿童的思维,首先要发展他的观察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所有的数学问题都蕴含着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透过表面现象洞察其精神实质,发现并运用规律,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不断优化数感。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笔者按从上至下的顺序呈现了下面一组习题:
  8÷4= 16÷8= 24÷12= 32÷16= …
  80÷40= 800÷400= 8000÷4000= …
  先让学生口算出每道题目的得数,然后仔细观察这些算式,试着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接着要求学生分别将第二、第三、第四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相比较,看看被除数和除数是怎么变化的?商又是怎么变化的?最后,再从下往上,分别将上面的算式和最下边的一道算式比较,看看被除数和除数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商有没有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以上教学使学生在仔细观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并体验了商不变的性质及其作用,从而优化了数感。
  四、通过合理练习强化数感
  数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靠教师讲解就能得到培养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加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在提高中强化。研究发现,数感越好的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越扎实越灵活。因此,适当开展练习活动,随机进行合理的练习,不但可以巩固学生习得的知识,更能强化学生的数感。如在教学“有关倍数的应用题”时,笔者设计了下面一组练习题:
  (1)纺织厂有100名男工,女工人数是男工的4倍,女工有多少名?
  (2)纺织厂有400名女工,是男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名?
  (3)纺织厂有100名男工,女工的人数是男工的4倍,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名?
  (4)纺织厂有400名女工,是男工人数的4倍,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名?
  上面这组练习题,乍看很相似,但数量关系不同,解法也不相同,必须仔细分析和思考才能解答。这样的训练对强化学生的数感大有裨益。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题组训练的形式对相同、相似、相异的数学内容进行对比性练习,让学生在仔细审题、认真观察、细心比较、积极思考中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差别,从而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力。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逐步培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操作、观察、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发展、优化、强化数感,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二册P88~89。  在一次向一年级家长开设汇报课时,我执教“找规律”一课。课前几次试教,课后通过摄像,反观自己的教学,每一次都是思考,每一次都是提升。现谈谈教学“找规律”一课如何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些体会。   镜头回放一: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学什么吗?  生:“找规律”。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屏幕上写着“找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新课程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标准》的颁布,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以及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发
案例 “十几减9”的教学片断。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兔过生日,一共邀请了15位客人,现在已经来了9位,还有多少位客人没有来?  2.列出算式后,学生独立解答。  3.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  生1:我是用小棒摆出来的,先摆15根小棒,再拿掉9根小棒,还剩下6根小棒,所以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2:我是数出来的,10、11、12、13、14、15,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3:15-10
王敏勤在《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文中指出:“和谐教学倡导整体建构,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和谐教学强调引导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强调对教材基本结构的整体把握,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强调问题解决方法与规律的获得。整体建构和谐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
数学学习是学生不断发现规律、触摸事物本质的探索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心意相通、共生共长、层层递进的过程,还是学生感受简约、享受思维的审美过程。我努力追求着这样的数学课堂——充盈着浓郁的数学味,涌动着智慧的火花,充满着激情和快乐。  然而,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是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有深度就会充盈着数学味;有深度一定充满思维的流光溢彩,一定涌动着智慧;有深度必定是师生双方潜能的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
积累并分析教学案例,是了解新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独立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交流”流程的一课一反思式的课例研究活动,这次是由一位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老教师执教,课堂上只有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些教具、一些学具,没用多媒体设备,却把数学活动目标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交流中引发思考  课后,我与这位老教师进行反思性交谈,有两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问:你怎么会想到这样设计的?  吕老师:多年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徐老师执教“烙饼问题”一课,以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富有创意的设计与极富魅力的教风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生动地诠释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育内涵。下面,我对这节课中的一些教学片断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反思,与大家共赏。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那么如何将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甚至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呢?  一、“将信将疑”→“顺水推舟”  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四种长度的小棒,分别是10cm、6cm、5cm、4cm,让学生从中
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一项重要能力。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受到学生的兴趣、情感、注意力、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采取大量机械、重复练习的方法,使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从而使计算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无论课堂还是作业,学生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可能是我们再三强调的,有的可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面对学生暴露的错误,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些可能会成为教学资源呢?如我教学“圆环的面积”时,课堂上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插曲。  教学片断:  学校要在直径10米的圆形花坛外铺一条水泥路,水泥路的宽为1米,水泥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我行间巡视。学生们都运